黃磊都苦惱的育兒難題,教育專家這樣說!

前幾天,黃磊在參加《嚮往的生活》時,問到張傑和金玟歧,“你們小時候學琴是自己想練還是家長逼著練?”

原來多多學鋼琴時也出現了厭倦情緒,一練琴就耍賴,黃磊和孫莉為此很撓頭。

金玟歧一邊苦笑一邊說,是媽媽逼我。

張傑則說,小孩子學琴,還是得要有興趣的。

黃磊的這一問,何嘗不是萬千家長心中的糾結啊!

關於孩子學特長,

有的家長說,完全要尊重孩子,畢竟,學特長少不了天賦和興趣。

而有的媽媽則認為,孩子年幼需要父母的引導,在自主性不是很強的時候,還是需要逼一逼的。

到底,該做哪一種家長呢?

或許

根本就沒有天賦一說

音樂大師肖邦曾經說過,我每天努力練琴十幾個小時,最終世人用“天才”兩個字總結我所有的汗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很多時候,我們渴求大師們的天賦,卻往往忽視了他們背後付出的巨大努力。

我們熟悉的朗朗,從3歲就開始學鋼琴,爸爸給他制定的練習時間表極為嚴苛,天沒亮就起床練琴,每天至少保證練習7小時。

8歲那年,爸爸辭去工作帶著他赴京求學,每天的工作就是嚴厲監督他練琴。

十年磨一劍,朗朗終於走上了世界的鋼琴舞臺。成名後的朗朗說,如果當年我想放棄的時候,我爸同意了,就不會有我今天的成就了。

黃磊都苦惱的育兒難題,教育專家這樣說!

“逼”也許不是萬能的,但不“逼”是萬萬不能的!放眼望去,那些被羨慕有一技之長的人,哪個不是年幼時期被逼著一邊哭一邊學出來的。

@周杰倫 每次練琴的時候,一聽到窗外同伴的嬉鬧聲,就彈得心不在焉。媽媽就拿著一根棍子,站在後面,一直盯著我練完琴。我的音樂底子打得厚,都是那根棍子逼出來的

黃磊都苦惱的育兒難題,教育專家這樣說!

@林俊杰 因為有次偷懶沒練琴,又偷藏媽媽常用來打我的藤條,媽媽氣的直接抓了燈籠的握柄就打,沒想到握柄太尖銳,我的手指被打到皮開肉綻,疤痕至今還在。

黃磊都苦惱的育兒難題,教育專家這樣說!

@福原愛 媽媽要求每天連續打1000球,中斷一顆便重頭來過。小時候經常是

一邊哭一邊練習

有時候我們可能是誤解了努力和天賦。

黃磊都苦惱的育兒難題,教育專家這樣說!

你總以為自己是在用吃苦和人家的天賦在拼,怎麼能拼的過?其實,天賦異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資質平庸。

想要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士兵突擊》中有句臺詞說得好:

他做的每件小事就好像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樣,到最後你才發現,他抱住的已經是參天大樹了。

沒錯,那就是堅持。

未來的你

一定會感激曾經逼著自己的父母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很多人小時候被逼練琴,有誰痛苦的堅持下來了?長大後覺得小時候的付出都值得嗎?

參與的網友很多,但幾乎所有的答案都是,值得。

值得。小時候為了逃避練琴,想出了無數的法子糊弄父母,可最終還是被父母逼著坐到鋼琴前面去,一坐就是整個童年和半個青春,可等到自己上大學後,明白了 ,練琴的和不練琴的區別,尤其是專注力、意志力。 @木木

值得。它讓我學會享受孤獨,或者說只要有了琴,我就不再孤獨。當心中鬱悶不能釋放的時候,找個沒人的房間拿出琴來拉個把小時,絕對能忘掉一切苦悶。@想要逃離硅谷的奶爸

值得。這樣的經歷和積累,為今日的我提供了一種可能,一種能夠使自己擁有獨特身份的可能,一種未來道路的可能。 @Griffin

只有堅持下來的人,才會明白自己付出過什麼,同時又得到了什麼。

還記得《摔跤吧,爸爸》中,最開始女兒不理解父親,哭著抱怨:“哪有爸爸逼迫女兒練摔跤的,上帝可從沒給過其他人這樣的爸爸。”

最後,成功後的女兒終於懂了父親的苦心,多虧父親,才改變了自己被“賤賣”的命運,才有資格去挑選喜歡的人,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黃磊都苦惱的育兒難題,教育專家這樣說!

美國教育專家經過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並不是智商,而是堅持。一件事,你堅持做一年,就會有效果;堅持做三年,就會很優秀;堅持十年,想不傑出都難。

我想這種堅持,不僅來自於孩子,也來自於父母的堅定。當然,我們並非提倡用打罵的方式去讓孩子堅持。

只是,學習本來就是要經歷枯燥乏味痛苦,如果孩子不想學就不學,說放棄就放棄,那還要我們父母做什麼?這裡我推薦一下“柚子練琴”,可以幫助孩子練琴,一個專門做陪練的。

做父母嘛,不就是在孩子沒想清楚人生該如何走的時候,引導一下;在孩子自制力差的年紀,拽他一把;在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堅定的說出:“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