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熱車,點火就走,真的錯了嗎?

劉秉福

很多新手在開車的時候,習慣打開引擎,直接出發,但是這樣做正確嗎?熱車是開車前的必要準備嗎?不熱車對發動機會有危害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熱車這個概念源於20多年前,最開始的時候,使用的發動機多為低轉速發動機,而到了冬季,為了保證車輛發動機、傳動系統的潤滑,往往需要慢加油門,讓車充分發熱後,再開始起步上路。

但其實,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也在更新迭代,縱觀現在的汽車,多數應用高轉速發動機、短連桿傳動系統,發動機一啟動,機油被送到各個角落,最慢也就三四秒的事情,冷車點火就走並不會傷機器,所以現在根本無須熱車,也就是說,熱車並不是起步前的必須步驟了。

現在來看,原地熱車,發動機需要原地怠速,這個時候進入發動機的空氣流很小。此時發動機溫度也不夠高,燃燒所需要的是空氣和溫度,這兩個條件都不達標。就會發生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重則變成碳顆粒,也就是積碳,附著在氣門和氣缸表面。伴隨著積碳的累加,將嚴重影響發動機的性能和排放。

所以總的來說,目前的發動機不需要提前熱車,但是不代表不用熱車,大家可以在行駛的路上,低速熱車,既可以保證發動機擁有充分的動力,也可以減少積碳的可能。所以,愛車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環境,真正地做到節能低碳,環保出行。


汽車很聽話

沒錯,真的一點沒有錯,要知道在德國,原地熱車的行為是違法的!按照德國的法令,原地熱車等同於排放汙染物。一經發現,是需要罰款的。是不是顛覆了你的認知?

德國這一法令一方面跟全球控制汙染物排放相關,另一方面則是嚴謹的德國人認為走過化油器時代的現代汽車,已經無需原地熱車了。

我先說說原地熱車的危害吧,發動機處於原地怠速時,進入發動機的空氣流很小。此時發動機溫度也不夠高,燃燒所需要的是空氣和溫度,這兩個條件都不達標。就會發生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重則變成碳顆粒,也就是積碳,附著在氣門和氣缸表面。伴隨著積碳的累加,將嚴重影響發動機的性能和排放。而且原地怠速3分鐘,相當於行駛1公里的油耗。浪費燃料的同時,還排出更多汙染廢氣,對你(浪費時間),對車(產生積碳),對地球(排放汙染物)一點好處都沒有。

至於為什麼一直有熱車的說法呢?讓我們先從化油器說起。化油器是需要一定溫度才正常工作的,以物理原理,通過進氣管變窄,氣缸產生負壓把汽油從化油器中吸出來。讓汽油與空氣自由混合霧化,進入發動機氣缸燃燒。老司機之所以說原地熱車,是因為化油器低溫時工作不給力,吸出來的汽油還保持這水滴狀態,小水滴狀汽油直接影響發動機正常運轉。不熱車上路,隨時有加油它不走,剎車又熄火的危險,嚴重影響駕駛安全。所以,使用化油器的汽車必須原地熱車以後才能安全上路。

所幸的是,化油器早在2001年就已經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電控汽油噴射系統。其精準控制噴射汽油,保證良好霧化。即使低溫狀態下,不影響霧化效率,不再出現小水滴狀汽油,就沒有了轉速不穩和熄火的危險。而原地熱車既帶來積碳的同時還汙染環境,我們就沒有了原地熱車的理由。

但是,我並不是告訴大家不要熱車,其實我們需要的是,低速熱車。

在汽車高度電氣化的今天,每一臺出廠的汽車都配備了電控噴油或者更高級的汽油缸內直噴系統。這些系統工作都需要通過噴油小程序控制器噴油狀態。

而我們擔心冬天不熱車會傷車,主要是擔心低溫時,機油對發動機的主要部件潤滑不足。

但是在汽車點火瞬間,機油泵用不到1/10秒時間,把機油推送至發動機機油管道內。讓機油在發動機機油管道和油底殼之間形成迴路循環。通過發動機運轉產生的熱能,這些機油上升的溫度很快,伴隨著溫度的升高,機油的潤滑效果也會越來越好。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大家衡量車是否夠熱的標準-水溫。

水溫其實指的是防凍液的溫度,發動機內部除了佈滿機油管道以外,還遍佈了防凍液水道。冷車時,防凍液迴流到水箱下半部,也是在汽車點火同時,水泵同時工作,瞬間讓防凍液在發動機水道內形成水路循環。把發動機的熱量帶走,在發動機前端的水箱內,經過波浪狀微小薄片式金屬管道散熱後,迴流到發動機水道中,繼續帶走下一波熱量。當水溫恆定在90度,說明發動機做功溫度已經穩定,達到最好的工作狀態。只不過在等待水溫恆定90度時,不應該原地等待,而是選擇低速熱車。

怎麼才算低速熱車呢?我們早上點火以後,繫好安全帶,注意周圍車況後,就可以走起!!!整個過程最多也就15秒。

對,就是這麼爽快。但請注意,想汽車持久耐用,低速行駛時轉速不超2000轉。持續低速行駛2-3分鐘,能讓機油達到正常工作溫度。至於為什麼需要低速呢?因為金屬間摩擦是激烈的,而機油在低溫時潤滑效果不是太好。先不要讓金屬摩擦得太猛烈,畢竟機油達到正常溫度需要時間。持續2-3分鐘就夠。

這樣低速熱車有什麼好處呢?

一 、節省你寶貴時間,比起原地熱車3-5分鐘,我已經開出1公里遠了。

二、 在踩下油門同時,雖然發動機還處於低溫,但是節氣門打開角度變大,進入發動機空氣流量大了,汽油不完全燃燒大大減少,意味著一氧化碳和發動機積碳的生成量大大減少,車自然變得更耐用,而且更環保。

其實還有一種熱車說法是為了變速箱預熱。沒錯,冷車換擋生澀,是因為冷車狀態變速箱油都流到變速箱下半部,變速箱齒輪未得到完整潤滑。但是不讓車子動起來,發動機與變速箱沒有接合,它是一直不運轉,還處於低溫狀態。不運轉起來怎麼能讓齒輪得到潤滑呢?又怎麼能起到預熱效果呢?

對於原地熱車,德國已經明令禁止了,我們沒有必要再犯愚昧的錯誤,記住低速熱車就可以了。


公路新勢力

首先說說我怎麼做的,著車之後,機油報警燈熄滅,繫好安全帶,檢查車況,路況之後,這時如果發動機運轉平穩,起步行駛,速度在3檔50公里/小時之內。

高寒地區,-20度以下,如果機油、變速箱油配置不好,在踩離合才能著車的情況下,要踩住離合,等發動機運轉平穩,慢慢抬離合,帶動變速箱運轉,等發動機帶著變速箱運轉也平穩了,起步行駛,速度在3檔50公里/小時之內。

無論如何,冬天高寒地區,行車安全是第一位的。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向下看,如果沒時間看到這裡就可以。

冬天了,關於熱車的問題,大家眾說紛紜,大家看看國家汽車檢測機構是怎麼做的!

先說說,支持原地熱車觀點朋友的誤區。

這些朋友認為,冷車行駛,發動機負荷加大,零部件表面受力加大,磨損加大。實際上,冷車啟動後,只要機油壓力報警燈熄滅,就說明機油已經送到摩擦表面,這時要做的就是在避免急加速高速的情況下,讓發動機儘快熱車。

如果在原地熱車,發動機無負荷運轉,冷卻液溫度上升的就慢,發動機達到正常溫度的時間就長。所以,在暖機的這段時間內會發生兩種不利情況:

1、 低溫運轉時間就長,磨損量增大;

2、 低溫時汽油霧化不良,維持燃燒要多噴油,未氣化的燃料對氣缸表面進行沖刷,破壞油膜形成,更加快零部件磨損;

3、 汙染物排放增加;

4、 更容易形成積碳。

大家要理解,低速行駛是為了讓發動機儘快熱車。

汽車廠的每一個車型都要通過國家排放標準,第五階段文件是《GB 18352.5—2013輕型汽車汙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五階段)》,( GB 18352.5—2013代替 GB18352.3-2005 2018-01-01實施)。

在這個標準中有一個零下7度時的測試循環。要求車輛在零下7度的環境下存放大於12小時,小於36小時,然後進行測試。關於標準的圖,是我從標準文件裡摳下來的。

冷車啟動後走4個小循環,每個循環195秒,共780秒。行駛小循環也是模擬咱們實際用車的行駛過程。小循環的圖形和表格如下。

每個小循環中有三段。

1、 著車之後,怠速11秒,然後一檔15公里/小時,回怠速;

2、 怠速21秒,升檔操作到2檔32公里/小時,回怠速;

3、 怠速21秒,升檔操作到3檔50公里/小時,逐步回怠速;

具體的看錶格。這裡僅僅是舉一個例子,國家制定的測量汽車排放水平的駕駛方法。著車之後短暫的11秒之後就可以起步了,也就是著車之後系安全帶,檢查車況,檢查路況的時間。


朱博士白話發動機

熱車是中國老司機在開化油器車時留下的陋習,以至於現在以訛傳訛,認為冬天還要熱車再開走。


啥車需要熱車才能走

20年前,大多數汽車還在使用化油器發動機,而化油器是一種將汽油打成霧化的機械裝置,在溫度極低的狀態下,汽油濃度高,很難霧化,燃燒不充分,要買滅火,要買冒黑煙,所以冬天起步,必須得原地熱車,油溫上來了,才能開車。但這個習慣在電噴車年代就已經可以完全放棄了。


現在的車需要熱車嗎

從工作原理上講,任何機械裝置都需要預熱,只是化油器年代,需要人為的去熱車。而電噴年代,車載電腦會幫你協調好所有的部件預熱工作,你只要按部就班的往前開就行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發動機怠速比較高,提速比較緩慢,實際上都是汽車在自動熱車的結果。

現在的車需要預測的最主要還是機油溫度,機油溫度上來了,才能有潤滑作用,對發動機起到保護,如果機油溫度低,比較粘稠,發動機保護就不夠。但這項工作也不用你原地等待,你就直接往前開就行了。

原地熱車的危害

原地熱車的最大危害,就是產生大量的汙染物,由於原地怠速熱車,發動機轉速較低,吸入空氣量也不足,導致燃燒 不充分,排除的汙染物非常多。另外由於燃燒不充分,還會造成發動機堆積積碳。


白希文

這個問題看到很多前輩回答的很到位

牛車評就稍微發表一下拙見:冬天熱車會傷車,但不至於毀車,點火就走有點誇張,不知道以為你是偷車呢!

為什麼還會有人堅持熱車呢?

這個問題不得不回到上個世紀,以前的車用的連接件、受力件等零部件,工藝沒有達到很高的標準,在溫度不高的情況下,尤其是冬天溫度非常低的情況下,汽車的塑料件和金屬件很容易折斷,也就是上個司機老司機留下來的“不熱車發動機很受傷”的言論,而且以前的車用的都是單級潤滑油,所以需要預熱。{還有很多農民家中農用車,一到冬天就啟動不了,需要點一堆火在下面烤,還好是柴油機,對於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人(此處無任何地域黑)來說就會拿來對比,所以上一代人還是會堅持觀點。}

從啟動到開動基本完成“預熱”

現在的車企在車輛生產之前,都會到極端氣候下(例如東北溫度普遍在零下30℃)去進行測試,開啟後就開動,對車並沒有影響。正常情況下,車又不是偷的,發動以後你自己也不可能加速那麼快,行駛過程中就已經完成了“預熱”,但是對於停在坡度很陡的地下停車場的車主們,還是建議稍微預熱一點時間,方便啟動後大腳油門爬坡。

當然也都知道:原地熱車會帶來油耗增加、積碳增多等危害,而且車輛積碳過多的話,會使車輛性能下降,影響駕駛體驗,還有可能導致車輛熄火。


牛車評


嚴格的說熱車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適當。點火就走並不好,因為機油還在曲軸箱裡並沒有將發動機內部的金屬原件包裹,換句話說並沒有產生油膜,這種狀態下,尤其時冬季,發動機發生磨損的幾率非常的大。

所以適當熱車非常有必要,我的方法時,啟動汽車,原地熱車30-45秒,讓機油將發動機內的金屬原件完全包裹,並形成油膜,其實有個30秒就足夠了。然後掛d檔出行,發動機轉速保持在1500轉左右,別上2000轉,然後這樣溫和駕駛一段距離,待溫度上來,就可以正常駕駛了。

說到原地熱車,冬季要至少要五分鐘溫度才能上來,與其原地五分鐘產生那麼多積碳,不如柔和駕駛一段距離,溫度上的還快,還不傷車,但記住一定不要超過2000轉。


非專業車評

現在的電噴發動機已經不需要熱車之後才能使用了

只要是我們性能正常的發動機,在冷車啟動之後,就立即駕駛我們的汽車行駛對我們發動機是沒有傷害的
要知道,我們現在的汽車發動機技術是越來越先進了,包括我們中國也能造出性能不錯的國產發動機

而且需要熱車的技術狀況是出現在我們,很久以前,汽車發動機還處於化油器式的發動機的時候,那個時候才需要熱車之後再進行駕駛,才能夠保證發動機壽命更長

現代技術的發動機,不僅在技術上面更先進,而且在發動機的金屬材料上面也更加的優秀,電子燃油噴射,缸內直噴,缸內燃油分層噴射,這一系列的非常優秀的技術都應用到了我們現代汽車發動機上


而我們現在冷車啟動的時候最害怕的是什麼?

就是我們的冷啟動的時候的機械摩擦,汽車冷啟動時,如果機油不能夠足夠的給我們的發動機機械部件進行潤滑,而我們也在等車的時候,毫無顧忌的進行駕駛

特別是在我們冷車的時候,就激烈駕駛我們的汽車。將我們的發動機轉速拉到特別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發動機,都還沒有到達正常的工作溫度

這種在冷啟動的時候就激烈駕駛我們的發動機的行為才是特別傷害我們發動機的
如果我們真的害怕冷車啟動
直接就走,對於我們發動機的傷害比較大。我們可以考慮用好一點的全合成機油

機油粘度級別可以選擇30的機油,黏度級別較低的機油,在發動機啟動的時候流動性更好,更容易對我們的發動機整體進行足夠的潤滑!


蔡蔡汽車剖析

熱車還是不熱車,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情況不同而已。我給大家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以及我覺得什麼情況下應該適當的熱車。首先是低溫,我說的低溫,是指氣溫在零度以下的情況。在低溫天氣下,汽車在外面凍了一宿或者幾天,車輛的油液和機械部件都處於靜止狀態,這個時候我們最好在點火之後,原地讓車輛保持怠速兩分鐘。目的是讓車輛的各個部件運轉平穩和充分潤滑之後,才上路行駛,這樣也可以降低發動機的磨損。這就像是讓一個人,在睡醒之後直接去零度以下的外面跑步,是一個道理。由於天氣寒冷,身體對於溫度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所以最好要留一個緩衝的過程,這樣對身體和心腦血管都有好處,車也是一個道理。

第二,較長行駛里程和年份的車輛,在行駛之前,也可以適當的熱車。一輛30萬公里或者10年以上車齡的車,即便保養的再好,各項部件和車輛的整體情況,也無法和那些準新車比。適當的熱車,也是讓車輛的各項部件和油液有個預熱的過程。再舉一個例子,讓一個年過六旬的大叔,不熱身直接運動,恐怕身體會吃不消,身體再好年齡也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車也是同理。

巖哥的觀點:所以熱車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按照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而已。對於5年內或者10萬公里,在城市裡通勤代步的車輛來說,我個人認為,沒有太多必要去熱車。

我是巖哥,如果您有關於汽車方面問題,歡迎隨時向我提問,記得關注我!


巖哥侃車

到底要不要熱車,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一些老司機(年齡大)堅持說應該熱車,但是一些年輕的司機卻接受了一些新的觀念,認為根本沒有必要熱車。到底怎麼回事呢?

需要熱車的依據是這樣的

其實老司機的說法也不完全錯誤,但是他們是建立在以前的化油器的模式之下的。實際上從2001年9月開始,就不再允許使用化油器的汽車銷售上牌了,而是使用電控汽油噴射系統,也就是我們說的電噴式。化油器時代,確實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才能正常工作,相反,如果在低溫未熱車的狀態下行駛,很可能出現加油不來勁,剎車還熄火這樣的情況。所以,當時的化油器時代的汽車確實需要原地熱車才上路。

如今,需要的是低速熱車

什麼意思呢?就是如今的電噴系統的汽車,不需要那麼長時間的原地怠速熱車,只要在你開車的前幾分鐘控制車速,達到低速熱車的效果即可。那具體是什麼原理,又有什麼要求呢?

首先,需要低速熱車,是因為低溫下,機油對發動機的主要的部件潤滑是不夠的。而隨著機油溫度的上升,機油潤滑效果越來越棒。具體這樣操作即可:

發動汽車後,繫上安全帶,注意一下週圍路況,就可以開走了,也就是說這個時間在幾十秒到一分鐘左右。之後只要保持低速運轉幾分鐘即可,這裡的低速主要是指發動機的轉速建議不要超過2000轉,在1500轉左右即可。其實大家可以感受到,在低速狀態,猛踩油門提高轉速,發現汽車提速也很無力。實際上就是這個原因。

保持低速行駛3-5分鐘,機油溫度升高了,潤滑效果更好了,就可以加速行駛了。以上就完成了低速熱車的流程。

原地熱車的壞處

實際上,現在汽車如果原地熱車,真的很不好:由於原地熱車,導致空氣氣流小,就會導致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塔(CO),嚴重的產生積碳,進而影響發動機的性能。所以,原地熱點既浪費時間,還費油,跟會對汽車發動機產生影響,所以,點火就走的做法沒啥大毛病的,只要記得低速熱車的要領即可。

時尚渝妹仔,愛車更懂您,12年汽車行業經驗,歡迎來交流!


時尚渝妹仔

不能說錯,但最理想的方式是打著車等待發動機怠速轉速平穩下來再行駛更加理想,這個時間在夏天基本上就是打著就走的節奏,冬天可以稍微等上十幾秒鐘待發動機的怠速轉速回落到正常怠速就可以,現在的汽車確實沒有必要刻意的進行原地熱車。

發動機啟動的瞬間是磨損最大的,因為大部分機油位於油底殼,需要點時間通過機油泵飛濺到各個摩擦面進行充分的潤滑。如果打著車馬上就讓發動機高速運轉確實會讓發動機的磨損加劇。

在中國冬季一些氣溫很低的地區,比如西北、東北某些地區最低氣溫能達到領下20度或更低,這個時候車輛如果停放在戶外最好稍微熱一小會兒車再進行低速、低轉速的行駛,待車輛水溫升高之後在正常駕駛。

但對於其他不是特別寒冷的地方,打著車就走沒問題,現在汽車發動機的工藝水平,潤滑油的品質相比上個世紀已經有了大幅度提升,電噴系統可以通過傳感器自動調節燃燒混合氣的濃度,不需要像化油器時代通過控制風門來原地讓車輛發動機先穩定運轉,完全可以通過低速行駛進行暖車。現在環保法規越來越嚴格的限定讓私家車的使用頻率和年限絕大部分還沒有等到發動機出現任何問題時車子早就淘汰或報廢掉了,這樣來看刻意的熱車就是汙染環境和浪費錢,打著車就走沒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