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你,一定在咒罵如今的安逸!

後來的你,一定在咒罵如今的安逸!

前不久,有一個熱點:

唐山某收費站宣佈關閉,被裁員工討要說法。一位中年婦女哭訴著:我已經36歲了,青春都耗費在這,現在學東西也學不了,除了收費不會幹別的……

此言一出,有人感嘆:36歲,正是上有老,下有小,不敢生病,不敢失業的年紀。

有人醒悟:人在職場切莫學溫水青蛙,開始是愜意,但代價就在腳後跟。

我的瑜伽教練清清在成為專職教練前,也是一名收費員。那時她大學剛畢業,這份工作事少錢多,很理想。

不過清清是那種愛折騰的女孩,她一邊收著費,一邊考了會計證、水利證,並在練瑜伽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既有天賦又熱愛瑜伽,便利用下班時間,請了私教系統學習。

一有年休假,就跑到北上廣參加高階教練班,為了搞懂人體結構,還去醫學院蹭解剖課。

幾年下來,技藝突飛猛進。有一回瑜伽館的教練有事,老闆便請她代班。她上得有摸有樣,不久從代班升級到兼職。隨著影響力的擴大,終於有一天遞了辭呈,專心經營工作室。

同樣是收費女工,為什麼兩人的際遇卻有天壤之別呢?在我看來,這和她們面對外部世界的方式密切相關。

密歇根大學教授諾爾把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分成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焦慮區。

一個人只有經常處在學習區,心智和能力才會不斷提升,才能適應現代社會;

一個人長期處於舒適區,她每天見到的人是熟悉的,接觸的事情換湯不換藥,大部分時間不需要思考。那麼他就很難進步,也很難應對外部的變化。

上面的話概括起來就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道理人人都懂,但落實到具體,像清清這樣為了更長遠的前景,而放棄眼前享樂的人遠遠沒有唐山收費站女工那樣賴在舒適區不肯出來的人多。這是為什麼呢?

後來的你,一定在咒罵如今的安逸!

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式

兩種不同的處事方式背後是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式:僵固型心智和成長型心智。

前者具有“表現目標”的特點,他們更在乎別人的評價和自己看起來怎麼樣。

所以他們會阻滯自己跑到學習區進行新的嘗試和挑戰,因為這些都是不確定的,不能保證他們看起來很出色,反而有失敗的風險。

後者具有“掌握目標”的特點,他們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更在意自己的進步。

渴望變化的內驅力使他們勇於進入學習區,而且他們堅信努力就會峰迴路轉。

過分重視表現目標和社會認同的教育使得僵固型心智者遠多於成長型心智者。這就造成了很多人寧願呆在舒適區,貪戀一時安穩。

延遲折扣

心理學家凱利在《自控力》中用延遲折扣的概念來解釋人為什麼很難從舒適區跳出來。

所謂延遲折扣就是當人們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能看到結果時,結果的價值好像打了折扣一般,無形中降低了。

你看清清是用了8年的時間從瑜伽練習者成為教練的。而8年之前,誰也說不準,到底會不會成功。

當一件事情的結果越不確定,等待的時間越長時,價值也就越低,人們為之投入的意願也越少。

這就是為什麼當人們手裡握著一件幾乎確定的事,就很難離開舒適區,為一件不確定的事努力的原因。

後來的你,一定在咒罵如今的安逸!

不過,舒適區只是很難跳出來,並不是絕對跳不出來。為了跳出舒適區,我們可以著手以下兩件事:

1. 找到真正有價值的事

古典老師有一本譯作叫《適合比成功更重要》,書裡提到一點:

價值觀的英文單詞來自拉丁文,原意是堅強起來。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人正真遇見內心認為有意義,值得為之付出的事情時,才能堅強起來,勇敢地離開舒適區。

十七年前,柴靜在湖南電視圈成名已久,手裡有帶狀節目和

忠實粉絲,但她毅然放下一切,以臨時工的身份加入央視。

她在《看見》裡描述過:

當時真的吃力,每次本子上寫一百多個問題,化妝時斜著眼

睛還在寫,每天熬到凌晨,非典時,不顧一切衝進重症監護

病房。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為了一顆熱愛新聞的心。

幾乎每一個願意走出舒適區的人都會說,不是他們毅力超群,不是他們高瞻遠矚,而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內心真正熱愛的那件事。

清清比唐山收費員幸運的地方在於她從來沒有放棄停止尋找和追逐內心所繫之事的腳步,而後者忘記給自己這樣的機會了。

後來的你,一定在咒罵如今的安逸!

2. 馴服“行樂猴”

心理學裡面常常用到一個比喻:每個人內心都住了一隻“及時行樂猴”。

它代表人類迷戀舒適區,熱衷及時行樂的原始習性。而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叫前額葉皮質的部分是用來和這隻猴子抗衡的。

所謂的走出舒適區,其實是前額葉皮質馴服行樂猴的過程。

比如你正在減肥。前額葉會說:不能吃太多。行樂猴則耍賴:管他呢,吃了再說。

如果我們要做出理性的決定,那就得學會好好和行樂猴相處。不斷訓練它。

和它商量:今天不能吃很多哦。(制定規則)如果能做到,還要獎勵它:你今天干得不錯,看場電影放鬆一下。(及時反饋)。

等到馴服行樂猴時,自然就跳出舒適區了。

《莊子》裡面有一個故事:

小蟲子嘲笑大鵬鳥,不理解它為什麼要千辛萬苦飛得那麼高。大鵬鳥說:至莽蒼者,三餐而返,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梁。

意思是說,一個人目標的遠大程度是和前期的準備程度成正比的,離不開舒適區的人自然只能活在狹窄的天地間和窮途末路里。跳出舒適區固然很難,但不試一下多可惜!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