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孩子使用暴力?又是什麼讓他不再攻擊?

是什麼讓孩子使用暴力?又是什麼讓他不再攻擊?

01

週末,商場的玩具區經常會有一些折扣活動,也吸引了不少家長和孩子。

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子躺在地上,要求媽媽給他買一個變形的玩具,媽媽拒絕了,理由是家裡有類似的玩具。

被拒絕的孩子,先是大哭大鬧,接著是躺著地上。

氣溫低,商場的地還是挺涼的,媽媽想拉兒子起來,可是,卻遭到了兒子的拳打腳踢。

我以為這個媽媽會發脾氣,或者會批評孩子,最不濟應該有一點回應,可結果,她只是任由孩子這麼打自己,還在努力想把孩子拉起來,因為怕孩子會受涼,生病。

倒是旁邊的人看不過去了,“替”這個媽媽在說孩子,說的人多了,當媽的倒是不樂意了,眾人搖頭散去。

孩子繼續在鬧,媽媽繼續在忍。

據說,孩子打父母,已經成為新的家庭暴力。

都說要崇尚快樂教育,不以強迫孩子、棍棒處罰孩子為最基本的底線。可是,孩子們卻“翻身把主做”,開始動手打自己的父母。

而這種一言不合就打父母的案例,隨處可見。

湖北襄陽有一個初三的男孩,家住在十三樓,動不動就往下“跳”,主持人在介紹這個男孩的時候說“長得像周杰倫,脾氣像龍捲風”。

不僅打罵父母,還自虐,在小時候父母還能hold住,如今人高馬大的孩子,家長無法“管教”,只能求助媒體和心理醫生,可到後來,心理醫生卻報了警,因為孩子已經“病”了。

心理醫生說了一番話,值得每一個父母去學習和深思:

你和孩子的相處模式,決定他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在他第一次發脾氣,動手打你,罵你的時候,你一定要去制止孩子,以免釀成大錯。

新聞案例中的男孩,父母因工作忙,陪伴少,所以基本上媽媽對孩子有求必應。身體力行的陪伴做不到,就儘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以此來彌補。

爸爸呢,為了在短時間讓孩子達到“聽話”,採取的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

是什麼讓孩子使用暴力?又是什麼讓他不再攻擊?

02

孩子為什麼會打父母?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孩子有了不妥的行為,自然也是從父母身上找答案。

如果孩子出現頻繁打父母的行為,在排除了精神上的問題之後,就應該從平時的教養方式上著手,尋找孩子打人的根本。

對於孩子來說,“教”和“養”同樣重要,我們不僅要竭盡所能,要出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也要培養出一個懂得感恩,有教養的孩子。

從2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意識到“我”的存在,他們也會通過一些行為,來增加我的力量。

比如:去反駁家長,“不”、“不要”成為他們的口頭禪,甚至,用行為去反抗,比如打人或者扔東西這些行為也開始出現。

最初孩子只是在挑戰父母的權威,試探一下父母的底線,我扔一個玩具,打你一下,你會怎麼樣?

所以,這時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很重要。

看到孩子“打人”背後的訴求

孩子扔了一個玩具,或者打人,這些行為背後,肯定是他們的訴求。

蹲下來,問孩子是不是有什麼難過的事,告訴孩子:在他不聽話的時候,你也挺想打他的,但是,因為打人是不對的,所以你選擇放棄“打人”的想法。

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

父母需要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他們打人或者扔東西的行為,讓孩子看出來他是被關注和認可的。

但是,同樣也要讓他們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不被允許的。這是底線,不容觸犯。如果你違背了,那麼,可能就要受到懲罰。

是什麼讓孩子使用暴力?又是什麼讓他不再攻擊?

制定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用規則去約束孩子的行為。

比如,你多久可以買一次玩具,看電視多久,必須要關掉,如果你打人,會有什麼樣的懲罰。

有一段時間,言寶也特別喜歡打人。我和他一起制定了一個規則,如果他打人,就要被沒收一個特別心愛的玩具,直到他一週之內沒有打人,這個玩具才會歸還給他。

孩子很聰明,當知道了父母的底線,明白了規則的重要性時,他們自然也會有所收斂,進而養成一種好的行為。

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榜樣。

如果父母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會效仿。所以,打罵這種low的教育方式,父母們還是放棄得好。

“勿以惡小而為之”,對於教育孩子,某階段某一個行為的出現,是成長道路的必經階段,但是,撒手不管一定不能換來以後的歲月靜好。

03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用打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或者發洩內心的焦慮、憤怒時,父母必須儘快制止其暴力行為。

那麼,要如何去制止呢?

如果孩子“傷害”你,你需要停止讓他繼續傷害,抓住孩子的雙手,並且告訴他:“你要是能安靜下來,我就鬆手”。

等孩子情緒穩定以後,再和孩子解釋打人這個行為的惡劣性,千萬不要在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試圖去和孩子說什麼,因為他們聽不進去,反而也會讓你更加憤怒。

是什麼讓孩子使用暴力?又是什麼讓他不再攻擊?

除此之外,父母一定要引導孩子用正確合適的方法發洩自己的情緒。

比如通過一些大運動,跑步、玩滑板車,或者是拍球讓孩子去釋放自己的生氣和難過。

發脾氣,打罵父母其實也是孩子一種心理需求,孩子的認知不會像成人那麼清晰和理性。

在孩子有情緒,選擇哭鬧或者打人的時候,父母需要去回應,幫助孩子標識自己的情緒(很生氣或難過),接納自己的情緒(媽媽是知道的,也感到很抱歉)。

一般做到這兩步的時候,孩子在心裡已經感受到了父母的愛,願意去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導,這才是解決孩子打人問題的正確步驟。

父母不應該做新型家庭暴力的“犧牲者”,而應該讓自己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燈塔,帶領孩子走向光明大道,從而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