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故事!朱元璋,發生在廬江黃屯河的一段傳奇經歷

點擊上方“微聚廬江”可訂閱哦!

作為草根出身的一代帝王,朱元璋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數百年來,人們對他的種種傳奇經歷津津樂道,興趣始終不減,說明“老朱”同志的奮鬥史,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講,多少有點勵志的意思。但下面我要說的這個故事,那就不僅是勵志,而是有點神奇了。

在講這個故事之前,

我們先簡要介紹一下黃屯河的前世今生,

這能讓你更好更深入地瞭解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

黃屯河

黃屯河,源出廬江縣東南天光山東麓、寨基山北,有十里長衝、汪家衝、黃演衝等溪流入黃屯河,自南向北經三溪橋、黃屯鎮至迎水庵匯入西河,黃屯河干流長15.2公里,流域面積51.2平方公里。

听故事!朱元璋,发生在庐江黄屯河的一段传奇经历

而在秦漢時期,長江中下游河道寬淺,尚無堤防,巢湖流域的西河也未形成。今無為縣西河沿岸的廣大圩區還是處在長江無為河段河谷內的河漫灘地。地處群山丘陵環繞中的今廬江縣的這一低窪區域,在當時唯其東南面在長江無為河段的上游直接與寬淺的長江河道相通。由於其特定的地理環境,使這一低窪區域成了周圍山洪下瀉及江洪倒灌的天然滯洪匯水區,習慣稱“廬江東鄉古代湖區”。其水面面積在三國前後曾達300平方公里左右。廣袤的水域和溼地範圍覆蓋了今之白湖、黃陂湖、西河與兆河的相關河段以及楊柳圩、天井圩、裴崗聯圩、盛橋聯圩等萬畝以上大圩和周邊一些千畝以上圩口。一句話,那時候,根本就沒有這個圩那個圩,有的只是一片浩淼的水域。

听故事!朱元璋,发生在庐江黄屯河的一段传奇经历

三國以後,隨著長江流域人口的增加及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農耕活動對江河湖泊自然形態的影響愈加明顯。水土流失、泥沙淤積使沿江沿湖灘地的面積不斷擴大。至北宋時,巢湖流域興起了對沿江沿湖灘地的圈圩墾殖。宋代以後,廬江東鄉古代湖區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淤積、圍墾之後,至明中葉時,已逐步在萎縮中呈現出明顯的群湖輪廓,演變成既相互連接又獨自成湖的五個湖泊:黃陂湖、沙湖、後湖、白湖、排子湖(現在也僅僅剩半個黃陂湖了)。

如此看來,

今天的黃屯河,

不要說與兩千多年前相比,

即使與六百多年前相比,

早已是面目全非。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

一代帝王朱元璋和我們今天的黃屯河,

發生一段驚天動地的風雲際會。

先給大家看幾段史料。

一是《明太祖實錄》(卷三)記載:

乙未夏四月丁巳朔丁丑,……未幾,和陽乏糧,上與諸將謀渡江,患無舟楫。

時“雙刀趙(趙普勝)”、李普勝、俞通海父子,擁眾萬餘、船千艘,據巢湖結水寨,與廬州左君弼有隙,屢被其窘,懼為所襲。五月丁亥,譴俞通海間道來附,乞發兵為導使,凡三至。

上謂徐達等曰:“方謀渡江,而巢湖水軍來附,吾事濟矣!”遂親往巢湖與李普勝等會,就觀水道,以舟出和陽。時銅城閘、馬場河等隘口,皆為元中丞蠻子海牙水寨所扼,惟一小港可達,然淺涸不可通大艦。

已而,大雨兼旬,川穀流溢,素非行舟處皆水深丈餘,上喜曰:“天助我也!”遂乘漲發巢湖舟魚貫而出。至黃墩(廬江縣黃屯),“雙刀趙”以所部叛去,餘舟悉至和陽方降。

壬寅,上帥舟師攻蠻子海牙於峪溪口,敵舟高大,不利進退,永安等操舟如飛,左右奮擊,大敗其眾。遂與諸將定渡江之計,諸將鹹欲直趨金陵,上曰:“取金陵,必自採石始。採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圖也!”

听故事!朱元璋,发生在庐江黄屯河的一段传奇经历

二是清代谷應泰主編的《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太祖駐和陽久,謀渡江,無舟楫。時廖永安、永忠、俞廷玉與其子通海、通源、通淵、趙伯仲、桑世傑、張德勝、華高等,各率眾泊巢湖,連結水砦以捍寇。會妖黨左君弼據廬州,永安等為所扼,乃譴使間道納款,太祖大喜,曰:“此天意也,機不可失。”即以夏五月,親率兵至巢湖。永安等迎太祖登舟,出湖口,至銅城閘,已脫險,然未入江。蠻子海牙集樓船塞馬腸河以阻。諸兵屯黃墩(廬江縣黃屯),會巢湖將趙普勝蓄異志,永安等密露其機。太祖遂聲言歸和陽,取舟同攻蠻子海牙,實欲以兵勢挾之。既歸,集商人舟,載精銳猛士,復至黃墩,督兵攻蠻子海牙。敵舟高大,進退不利。永安等小舟往來如飛,奮擊,大敗之。時湖口淺涸,會大雨連旬,水漲,遂縱舟至潯陽橋。眾恐舟大不能渡,比至,才餘分寸,永安等遂得入大江,從歸和陽,遂定渡江之計。

听故事!朱元璋,发生在庐江黄屯河的一段传奇经历

三是清代張廷玉主編的《明史》上,亦有記載:

夏四月,常遇春來歸。五月,太祖謀渡江,無舟。會巢湖帥廖永安、俞通海以水軍千艘來附,太祖大喜,往撫其眾。而元中丞蠻子海牙扼銅城閘、馬場河諸隘,巢湖舟師不得出。忽大雨,太祖喜曰“天助我也”遂乘水漲,從小港縱舟還。因擊海牙於峪溪口,大敗之,遂定計渡江。

上述幾段史料中,提到的銅城閘(今含山縣銅閘鎮)、馬場河(又名馬腸河,今無為縣三汊河鄉)、峪溪口(又名裕溪口,今蕪湖市鳩江區)、黃墩(又名黃屯,今廬江縣龍橋鎮),都屬於元代無為州管轄範圍。只不過在張廷玉主編的《明史》上,省略了朱元璋到黃墩這一節。

听故事!朱元璋,发生在庐江黄屯河的一段传奇经历

如果翻譯成今天的大白話。那就是公元1355年,朱元璋準備帶領巢湖水師出巢湖、過長江、攻南京。可這時的銅城閘、馬腸河等關口,都被元將蠻子海牙樓船重兵把守。要想打敗元軍的大船,必須利用巢湖水師船小靈活的特點,可是天逢乾旱,這一帶的河道較淺,不利於船戰,朱元璋只好來到黃墩(今廬江縣黃屯)水寨,也就是廖永安的老巢,整頓隊伍,等待時機。結果吉人天佑,一場大雨不期而至,朱元璋乘機帶領廖永安等巢湖水軍,操縱小舟,往來如飛,穿插戰於樓船之間,大敗打破元軍元將蠻子海牙。

至於前兩段史料中提到的“黃墩”,

是不是我們今天的廬江縣“黃屯”呢?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這也有兩段史料可以佐證。

一是《明太祖實錄》(卷三)記載:辛巳,定徵礬法,戶部言廬州府黃墩、崑山及安慶府桐城縣,皆產礬。

二是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黃墩河縣(廬江縣)東南七十里。源出黃墩山,通大河入江。墩,亦作屯。元末,義師廖永安等結黃墩水寨於此。明太祖督其兵,攻敗元將蠻子海牙於馬腸河口,是也。

關於朱元璋的這段傳奇經歷,

民國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蔡東藩先生,

在《明史演義》第五回“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將軍力拔採石”中,

有段精彩描述,特摘抄如下,以饗讀者。

“元璋以渡江不可無舟,正在憂慮,忽報巢湖帥廖永安兄弟,及俞廷玉父子,遣人納款,願率千艘來附。元璋大喜道:“這是天賜成功,機不可失。”便諭來使先歸,一面召集眾將,親往收軍。原來巢湖帥廖、俞諸人,嘗結連水砦,防禦水寇,廬州盜魁左君弼招降,廖、俞不從,君弼遂遣眾扼住湖口,不令出入,乃從間道貽書,輸款元璋,無非是乞援的意思。至元璋已到巢湖,廖永安與弟永忠,俞廷玉率子通海、通淵、通源,及餘將桑世傑、張德勝、華高、趙庸、趙馘等,均上前迎接,由元璋慰勞一番,即令調集各船,楊帆出湖,直至銅城閘,已越湖口,寰宇澄清,一碧如洗,並沒有敵舟攔阻。永安方入賀元璋道:“明公到此,先聲奪人,寇眾不戰自潰,從此可安心渡江了。”言未已,忽報前面有大艦駛至,元璋即與永安出艙遙望,但見樓船數艘,逐浪而來,上載兵士無數,並懸著一幅大旗,寫著“元中丞”等字樣,奇筆不測。永安驚訝道:“莫非是元將蠻子海牙麼?他現為中丞,屯兵百里外,如何聞報至此,與我作梗?”元璋道:“不是左君弼勾結,定是貴部下與君未協,洩漏軍機,現不如暫避敵鋒,改覓間道出去,方為得計。”永安道:“此間只有兩路可出,除此地外,只有馬腸河了。”元璋即命回走馬腸河,迅駛而去,元兵恰也不來追趕。轉入馬腸河中,凝神遠眺,也隱隱有重兵駐紮。元璋大疑,亟令永安檢查各舟,有無缺乏?尋查得眾人俱在,只少一小舟,掌舟的叫作趙普勝。元璋便語永安道:“照此看來,馬腸河口,亦有元兵阻住,我等不便越險,且擇要屯泊,再作計較。”永安乃令各舟退屯黃墩。元璋復與永安約,擬從陸路歸和陽,取舟同攻。實則元璋無舟,恐永安亦有異圖,意欲藉著兵力,鎮服永安等人,所以匆匆登岸,取道竟歸。窺透元璋心事。

听故事!朱元璋,发生在庐江黄屯河的一段传奇经历

既返和陽,急募集商船,載著精兵猛士,復至黃墩督眾往攻元兵。時值仲夏,氣候靡常,江上忽颳起一陣怪風,黑雲隨卷,如走馬一般,霎時間大雨滂沱,河水陡漲。元璋乘機奮勇,令各舟魚貫而前,一齊從小港中,殺出峪溪口,奔向大船而來。蠻子海牙忙躍上船頭,迎風抵敵,不意巢湖各艦,輕捷便利,忽東忽西,忽左忽右,忽環攻,忽颺去,恁你蠻子海牙如何威猛,怎奈船高身重,進退不靈,顧了這邊,不及那邊,顧了那邊,不及這邊;相持數時,料知殺他不過,一聲呼嘯,竟回船自去。倒是三十六計中的上計。元璋督兵追趕,奪了許多器械。至元兵去遠,方從潯陽橋通舟,直入江中。”

听故事!朱元璋,发生在庐江黄屯河的一段传奇经历

朱元璋大敗元軍水師蠻子海牙軍隊後,打通了進入長江的水路。公元1355年夏七月,朱元璋集結大軍,直攻採石。採石大捷是朱元璋立國的重要一仗,巢湖水師中的俞氏父子、廖氏兄弟等諸多戰將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沒有巢湖水師的歸附,朱元璋一統天下的夢想至少難以很快地實現。

因此說:黃屯是朱元璋的又一處“龍興之地”。

往期精彩回顧

文/ 江永進

听故事!朱元璋,发生在庐江黄屯河的一段传奇经历

覺得不錯,賞個ZAN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