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卡變終身校友卡 這位校長的決定讓中南大的學生樂開花

校園卡變終身校友卡 這位校長的決定讓中南大的學生樂開花

訪談現場圖

堅持每年開學為5000多名新生講入學第一課,堅持每年為包括研究生在內的7000多名畢業生撥穗、授學位,將原來一畢業就銷燬的一卡通變為終身可用的校友卡……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楊燦明校長對談之間,他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他濃濃的迴歸學生本源的教育情懷,這也與陳寶生部長所提出的“四個迴歸”的總體要求一脈相承。

他一直在追求和強調的大學最重要的積澱——文化:在 “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文化育人文化留人是大學必不可缺的底色。

一流學科要找到中國元素瞄準世界標準

“雙一流”建設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來講主要是一流學科建設,世界一流就是要瞄準世界標準,但同時也要注重中國特色,找到中國元素,從中國特色、中國話語權這個角度發出自己的聲音。

陳志文:首先祝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入選這次公佈的“雙一流”建設名單,學校目前定的是哪個學科?

楊燦明:最開始向教育部申報的時候,我們報的就是法和經濟學科群,涵蓋法學和應用經濟學兩個一級學科,教育部通過專家評審之後也批覆了。但最終公佈的名單中我們入選的是法學。

事實上,所有的兄弟院校都是在按照學科群的方案在推進,2018年的學科建設的資金都是按學科群來申報的。我校的“雙一流”建設立足於構建以法和經濟學為領軍的寶塔式學科群,大力實施“領軍學科繁榮計劃、優勢學科推進計劃、發展中學科助力計劃、新興學科培育計劃”。

陳志文:這次“雙一流”的突出特點不是像過去簡單到學校,關鍵是要落實到學科上。

楊燦明:沒錯,“雙一流”建設對我們學校來講主要是聚焦一流學科建設,一流就是要瞄準世界標準。我們會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標杆、找準座標系。

陳志文:這就涉及到我們如何為自己的一流學科進行定位的問題了。

楊燦明:在找座標系瞄準世界一流的時候,我們注重財經、政法學科與中國的社會經濟密切相關,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而不是簡單的按世界的某一個標準來操作,必須要有中國標準,必須要講中國特色。

比如說法學,我們不是英美法系、也不是大陸法系,我們是有中國特色的法制,國體、政體都不一樣。在很多方面中國一流可能就是世界一流。所以我們現在探討的就是乘著一流學科建設的東風,一方面在國際上找準座標系,取人之長,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要提煉,特別是在我們法學一級學科和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中找到中國元素,然後從中國特色、中國話語權的角度發出中南大聲音。因此,一流學科對我們來講,絕不是運動式的、跟風式的、大幹快上的,我們要利用這個契機、尋找自己安身立命的東西,與時代契合而且是有前瞻性的,並在深度融合之後得到更多的提升。我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何將財經和政法結合起來實現內涵發展、特色發展。

陳志文:必須紮根中國大地。定位準確了才能找到方向,那麼我們是如何考慮借“雙一流”的東風來實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下一個階段的發展規劃的?

楊燦明:您說得對。我們已經制定了一個法和經濟學科群的建設方案,也制定了十三五規劃和學科發展的規劃,這是頂層設計。現在我們要將其細化到各個學院,各個專業點。

比如應用經濟學,我們應用經濟學實際上分散在七個學院,如果要實現應用經濟學2020年通過驗收,今後還要進一步發展,由A-能夠進到A,以至於將來進到A+,那就必須統籌協調,這其中不排除可能有一些體制的變動、學科的調整。

校園卡變終身校友卡 這位校長的決定讓中南大的學生樂開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引才要不拘一格,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無論是學科建設還是引才,在優勝劣汰的大環境下,理念需要變通。圍繞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事業留人,文化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一定要從頂層設計到細節全面重視大學文化建設,形成一種更高層次的情感向心力和辦學吸引力。

陳志文:“雙一流”建設繞不過人才引進這個話題,頂層設計規劃是學科,但從執行層面就必須通過人才來實現,所以中國高校現在流行“人才大戰”,咱們中南大是否受到了影響。

楊燦明:在激烈的“雙一流”競爭中,高層次人才確實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人才流動也無可厚非,人各有志,在這方面我還是比較開明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受了一點影響,不過有出也有進,應該說進大於出。

中國這麼大,世界這麼大,中國的吸引力在世界上又在不斷的增強,人才競爭未嘗不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機制。正常的人才流動從客觀上來說對高校是一件好事,督促著我們自己要苦練內功,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學校不斷加快相關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真正建立起與一流學科建設相適應的人事制度、薪酬體系、科研管理與保障機制等。所以我們要搭建平臺,給教授、專家們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做到事業留人,然後是文化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也很重要。

陳志文:我注意到你把文化放在感情之前,這個很有講究,文化留人。

楊燦明:因為感情這個東西最終還是要有一個依託。文化是情感的濃縮和昇華,也是更高層次的情感。

陳志文:那我們在文化留人這方面都做了些什麼?

楊燦明: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的凝聚、學術的積澱,應該蘊含在育人的全過程,體現在校園的每一處。以我這三年多時間擔任校長的經歷來說,第一,我非常重視學校歷史的挖掘,我們即將迎來70週年校慶,以此為契機,通過校史館、檔案館以及其它各種分館,包括在建的具有學校鮮明學科特色的會計史文博館,來全方位地展示學校發展歷程、辦學成果和文化底蘊。學校發展歷史上的大師名家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做好深度挖掘和宣傳來實現價值引領作用,比如我們撰寫范文瀾等名家大師的事蹟進行宣傳,形成一個系列。

陳志文:不僅宣傳他的精神,也體現學校對人才的尊重。

楊燦明:是的。我當校長做了幾件事,第一,堅持開學的時候給5000多新生講新生第一課,用整整兩天或者更長的時間分場次來給新生講大學的歷史、大學的文化、大學的精神,非常受學生們的歡迎。我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一種“柔性”的力量,這種文化的浸潤對學生來說是影響深刻的,將影響其一生性情的養成和品格的塑造。

第二,畢業典禮上我為包括研究生在內的7000多名畢業生撥穗、授學位,每年都需要兩整天時間,整個儀式下來也是對我身體的一個檢驗。現在同學們都非常重視這個儀式,有的覺得第一次沒做好,還要再來一次也沒問題,大不了我辛苦一點。

第三,每位畢業生都會獲贈由校友捐贈的學位服。裝衣服的紙袋上會寫上校友的公司和名字,也讓我們的畢業生感覺到校友對母校非常濃厚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情感的共鳴,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情感傳遞,文化綿延。

第四,從2017年開始畢業生的一卡通不註銷不收回,直接轉成校友卡,終生管用,受到大家一致的歡迎。即使是很小的東西,也體現出人文關懷,支撐起育人文化。

陳志文:首先是您以身作則,然後從小切口切入去支撐一種文化。

楊燦明:再就是校園環境。學校得像個校園、要有文化氛圍,校園中通過多建一些著名學者的塑像、紀念場所等方式,打造有一定格調的景緻,與外界過度商業化的繁雜環境有一定的疏離感,為師生保留一份潛心治學的淨土。

我們一直注重通過樓宇命名來體現學校特色和育人的價值取向,每棟樓名字的第一個字是“文”,第二個字一定帶“水”,如“文瀾”“文波”等,“文”就是人文社科大學,“水”象徵“法平如水”,也蘊含“上善若水”的追求和希望。我們文波樓上面有個鍾,叫鐘樓,目前西區正規劃建設“鼓樓”,這就叫“晨鐘暮鼓”,這邊是太陽昇起的地方,那邊是太陽落山的地方,都是有意蘊的,希望通過這些點滴來影響和引導學生。

陳志文:您所說的事業留人,文化、感情留人,是否包含一個指標,或引進多少人,有哪些具體規劃?

楊燦明:我們給學院分解了任務,按照整體人才計劃來引進,為引才做了貢獻的還有獎勵。因為所謂學科建設,首先就是人,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尤其是人文社科大學。

有時候思想要變通,但求所用、不求所有,要不拘一格用人。當然,我們要盡心盡力替引進來的人才解決後顧之憂。所以引才說起來只有兩個字,但它背後有許多事情要做。

校園卡變終身校友卡 這位校長的決定讓中南大的學生樂開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 楊燦明

學生要讀懂中國,大學也要讀懂學生

培養人才是大學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大學是傳授知識、探尋真理的機構,但是學校、學生互相之間的“讀懂”是知易行難,如何能夠減少信息的不對稱,真正讀懂學生,是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陳志文:如果您一直到退休還做校長,您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有什麼樣的願景和規劃?

楊燦明:對學生而言,大學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學生在這裡應該塑造人格、培養能力、學習知識。對教職人員而言,學校是發展的平臺,他們要在事業上有發展,學校就要創造條件,要讓教師們在這裡實現職業理想和人生價值;對我們已經畢業的、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廣大校友,我們希望通過用心用情做工作,通過校園文化的浸潤和涵養,能夠讓他們有種認同感,感受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永遠是他們的精神家園。

這個理想可能有點高,在我的任期之內還不一定能實現,但是我至少要朝這個目標而努力,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陳志文:這也是我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所有人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楊燦明:對,我認為自己現在做到了5.9分,爭取在離開這個崗位的時候能夠及格,我定位就是這樣,做一個及格的校長。

我到很多學校做評估,最後都會提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真的瞭解學生嗎?有一次我們有個學院舉辦了個活動,叫“讀懂中國”,請了一些外面的專家、學者和校內的專家學者,給學生們講如何讀懂中國,這個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視。教育部關工委的主任到學校來了,我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不約而同提出一個問題:“作為大學,不但要讓學生讀懂中國,我們也要讀懂學生”。所以我經常在講,我們的學生大多十八九歲,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考慮到與他們的年齡差別,以及這個年齡差別背後一些可能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只有多跟學生接觸,才可能儘量的減少這種不對稱。

陳志文:及時感知,然後減少誤解和誤差。

楊燦明:沒錯,只有讀懂學生,我們的工作才有針對性。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各個學院提出來,教務部組織一些教支委的專家來研究,這個過程學生參與了嗎?學生都是被動地在接受我們制定的方案,這個方案真的是他們需要的嗎?不一定。我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今後要改進。

陳志文:這點很重要,其實美國的高等教育研究主體是學生服務,我們的高等教育研究核心卻是高等教育管理。這些年清華大學在迅速轉向學生服務,實際是整個的大勢也在變。您作為一個校長,能夠從自己樸素的認知、摸索,回到以學生為中心,真的去踐行,而不是隻是嘴上說說,這非常不容易。

楊燦明:我在高校待了38年了,這麼多年的經歷讓我有不少感悟。陳寶生部長說高等教育要做到四個迴歸,特別是教育要回歸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養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大學回歸初心也好、迴歸本分也好,核心都是要回歸學生。大學不同於研究機構,立德樹人始終是我們的根本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