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峰式困境

蕭峰式困境

(一旦被貼上標籤,怎麼做都是錯。)

1

金庸小說中的男主角,性格上多多少少有點缺陷,比如郭靖嘴笨,楊過嘴損,韋小寶油滑,狄雲木訥,胡斐衝動,袁承志無趣,陳家洛心眼小,令狐沖放不下,張無忌婆婆媽媽。

但蕭峰例外。他身上彷彿有無盡的優點,卻幾乎找不到瑕疵。所謂武俠精神,所謂完美人格,全都集中在這個人身上。

然而,他也是被金庸虐得最慘的男主角。

你看,《天龍八部》開頭部分平平無奇,如閒書一般,直到第十四回,才忽然境界大開,精彩連環而來。

因為在這一回中,蕭峰登場了。

那時他還不叫蕭峰,叫喬峰。

無錫城內,松鶴樓上,段譽第一次見到喬峰,印象是這樣的:

段譽見這人身材甚是魁偉,三十來歲年紀,身穿灰色舊布袍,已微有破爛,濃眉大眼,高鼻闊口,一張四方的國字臉,頗有風霜之色,顧盼之際,極有威勢。段譽心底暗暗喝了聲採:“好一條大漢!”

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連盡三十餘碗,兀自面不改色,這就是喬峰的初次亮相。他跟段譽拼酒量,比輕功,惺惺相惜,坦誠相見,當即結拜為兄弟。

此時的喬峰,乃是天下第一大幫丐幫的幫主,武功高,權勢大,聲望隆,人緣好,年輕有為,意氣風發。

他是武學奇才,受業於少林高僧玄苦大師和丐幫前任幫主汪劍通,年紀輕輕便青出於藍,遠遠勝過了兩位師父。任何招數一學即會,一會即精,而且臨敵之際應變巧妙,這種與生俱來的武學天賦,連他自己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他帶領丐幫邁入全盛時期,殺敵報國、鋤強扶弱,積累優良口碑,把丐幫打造成一個國際品牌。

他才略過人,深明大義。大家都說副幫主馬大元是慕容復害死的,他卻認為不能單憑傳言便貿然定罪,應當仔細查明真相。段譽評價他“外表粗豪,內心卻十分精細”。

這樣一個光芒四射的人物,出場才半天時間,就遭遇了杏子林之變。

蕭峰式困境

2

杏子林中對立的雙方,一方是喬峰,另一方是以丐幫為主的其他人。

前半場蕭峰完勝。他聽取彙報,分派任務,將幫務處理得井井有條。面對突然發生的叛亂,他一眼就瞧出全冠清是主謀,一出手就制住了他,隨即安撫幫眾,三言兩語便重新控制了輿論。

不料中場休息時,離退休老幹部徐長老空降杏子林,扭轉了整個局勢。

徐長老帶頭要求喬峰下臺,理由只有一條:

“你是契丹人!”

簡簡單單一句話,殺傷力堪比核武器。

本來呢,喬峰擔任幫主八年,丐幫聲譽蒸蒸日上,人人都說喬幫主隊伍帶的好。再加上他待人仁義,處事公允,大夥兒恨不得掏心掏肺地擁戴他。

但這句話一出來,一切都變了,萬事萬物之間的邏輯立刻變得極其簡單。

——我武功蓋世,智勇雙全。

——你是契丹人!

——我光明磊落,平生不做半點虧心事。

——你是契丹人!

——我義薄雲天,為朋友兩肋插刀。

——你是契丹人!

——我為丐幫立下汗馬功勞,為大宋拋灑熱血。

——你是契丹人!

——我……

——你是契丹人!

有一種困境,叫作你被人貼上了標籤,怎麼做都是錯。

短短五個字,輕輕鬆鬆就改變了喬峰過去三十年的身份,抹殺了他多年來的努力和功勞。

那些曾經跟喬峰出生入死的兄弟和朋友,不但要否定他的過去,還要掐滅他的未來。喬峰一夜之間成了過街老鼠,被丐幫強制下線,整個宋國都已容不下他。

為什麼區區五個字會有如此魔力?聽聽大家怎麼說。

徐長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宋長老:契丹人窮兇極惡,殘暴狠毒。

丐幫群眾:遼狗兇殘暴虐,勝過了毒蛇猛獸,和我漢人大不相同。喬峰是契丹胡虜,如何可做咱們首領?

玄寂大師:契丹胡狗!

智光大師:惡獸魔鬼一樣的遼狗。

無名僧人:契丹人狼子野心,果然是行同禽獸!

遊驥(遊坦之父親):番狗!

鮑千靈(喬峰好友):契丹夷種,兇性大發。夷狄之人,果然與禽獸無異。喬峰這廝乃契丹狗種,就算他大仁大義,咱們也當將他除了。

……

也就是說,只要DNA是契丹人,做的所有壞事都是出於本性,做的所有善事都是居心叵測。“契丹人”這個出身就是原罪。

在這一邏輯的支配下,三十年前大宋義士在雁門關外伏擊契丹武士,就是一場正義之戰,哪怕最後發現殺錯了人,哪怕這場慘烈的戰鬥只是一個誤會,哪怕對方人群中有老弱婦孺,他們也不覺得自己做錯了。用當事人智光大師的話來說就是:“總而言之,契丹人是我大宋的死敵。”

他們甚至聲稱,對於契丹人,就算是個嬰孩,殺了也是活該。沒能在喬峰一歲的時候幹掉他,是宋人們追悔莫及的一大憾事。

就連跟喬峰生死與共的阿朱,對契丹人的印象也是“殘暴惡毒如虎狼一般”。阿朱深愛喬峰,即使他是契丹人也願意接受,但她並沒有改變對契丹族群的看法。

喬峰的光輝形象瞬間崩塌,曾經的許多仰慕者、追隨者,迅速粉轉黑。

喬峰性情豪爽瀟灑,別人如何評價,如何誣衊,他並不放在心上。之所以感到痛苦,因為他自己也恨契丹人。

他一向認為契丹人暴虐卑鄙,不守信義,痛恨他們慣殺漢人,無惡不作。他這些年一直帶領丐幫暗助大宋抗禦外敵,保國護民,無時無刻不把家國情懷銘記於心。

突然之間,他由宋人喬峰變成了契丹人蕭峰,祖國變成敵國,敵國變成祖國,內心的撕裂無法形容。他甚至開始自暴自棄:“我是契丹人,又能有什麼大業雄心?”他還對阿朱說:“我是豬狗也不如的契丹胡虜,自今而後,你不用再見我了。”

蕭峰式困境

3

與宋人對待蕭峰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每當他們被人欺侮、戲耍的時候,總是蕭峰站出來為他們扳回面子。

丐幫幫眾被西夏一品堂下毒擄去,是蕭峰快馬加鞭趕去救援。丁春秋嘲笑降龍十八掌比不上星宿派武功,是蕭峰及時趕到,一掌便將丁春秋打得落荒而逃。就連在聚賢莊中,幾百名大宋俠士即將圍攻蕭峰的情況下,特務譚青和雲中鶴躲在人群中數次羞辱丐幫和大宋,也是蕭峰大發神威替中原武林出了一口惡氣。

按理說,那些俠士跟蕭峰並沒有深仇大恨,也都親眼見到蕭峰主持正義、扶危濟困,他們既不是壞人,也不是傻子,為何還要不講交情、不惜性命地與蕭峰為敵,恨不得將他亂刀砍死?

事實上,群雄中有一些心思縝密、胸懷寬廣之人,隱隱感到“喬峰未必是非殺不可,咱們也未必是全然的理直氣壯”,即使在丐幫中,也有不少人念及喬幫主的恩義,心有不忍。然而,誰都不敢站出來支持蕭峰。

其中的原因,可以用遊驥的一句話來點破:“倘若仍然相助喬峰,那不是成了漢奸賣國賊麼?”

“漢奸賣國賊”這個帽子,誰都戴不起。就算有人同情蕭峰,意識到不能把契丹人一竿子都打死,但在這人人表忠心、個個當義士的關鍵時刻,誰也不敢表示任何異議。

傳播學中有一個“沉默的螺旋”理論:人們在遇到與自己觀點相左、且聲勢更大的觀點時,往往會選擇保持沉默,隱藏自己的觀點,以免被群起而攻之。如此一來,強勢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大,另一方則越來越沉默,於是形成一邊倒的輿論氛圍。

圍剿蕭峰的大宋義士中,有的曾經濫殺無辜,有的為人虛偽狡詐,有的欺凌弱小,有的忘恩負義。但只要心懷“國家民族大義”,便覺得有一種道德優越感由內到外散發出來,整個人形象都高大起來。

在強大的愛國熱情感召下,他們放棄了思考能力,套用一種簡單的善惡公式去計算宋人和契丹人:宋人天生就是好人,而契丹人生來就是壞蛋。至於蕭峰這種貌似不錯的契丹人,也是因為自幼受到宋人的教誨,本性卻仍是壞的。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跟他們講“宋人中有好人也有壞人,契丹人中也有好人和壞人”的道理,他們是絕對聽不進去的,相反還會罵你是漢奸。

他們的口號是:“一個人就算再不成器,也決計不做漢奸賣國賊。”

所以像全冠清那樣卑鄙無恥毫無底線的小人,當他振臂呼籲炎黃子孫報效祖國、消滅契丹人蕭峰時,也能博得一片掌聲和歡呼。

一鉤眉月斜掛天際,冷冷的清光瀉在杏樹梢頭,注視著這些永遠熱淚盈眶的愛國者。

蕭峰式困境

4

金庸對於國家和民族的觀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早期《書劍恩仇錄》《碧血劍》中,漢、滿之間的鬥爭勢不兩立。到了《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中,蒙古人已經不再臉譜化,甚至還有些可愛可敬,但敵我之間仍是立場鮮明的。而在《天龍八部》中,漢人和契丹人之間的對立卻令人哭笑不得,是與非、敵與我,界限不再黑白分明。

每一個民族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你出身於哪個民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身的品行。這是蕭峰經歷人生大起大落、幾次出入宋遼兩國邊界所悟出的道理。

進而他又認識到:任何一個民族在戰爭上的勝利,都比不過天下所有黎民百姓的生命。

這時蕭峰的思想境界已經超越了國家和民族,接近於聖人。

蕭峰的最後一戰,是在雁門關外與中原群雄一起力抗遼國徵南大軍,生擒遼帝,逼他立下終生不再侵犯大宋的誓言。這一場止戰之戰,是全書的高潮和尾聲。

蕭峰以生命換回兩國邊境幾十年的和平,宋人對他的評價是什麼呢?

中原群豪一個個圍攏,許多人低聲論議:“喬幫主果真是契丹人嗎?那麼他為甚麼反而來幫助大宋?看來契丹人中也有英雄豪傑。”

“他自幼在咱們漢人中間長大,學到了漢人大仁大義。”

“兩國罷兵,他成了排難解紛的大功臣,卻用不著自尋短見啊。”

“他雖於大宋有功,在遼國卻成了叛國助敵的賣國賊。他這是畏罪自殺。”

看,還是沒什麼長進。

蕭峰式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