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參考·對話|日本前駐華大使宮本雄二:“日中關係將站上新的起點”

《參考消息》:近來中日關係不斷回暖,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5月8日至11日赴日本出席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並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中國總理時隔8年正式訪問日本。您認為應該如何維持和加強中日關係改善的勢頭?

宮本雄二:我認為以此次李克強總理訪日為契機,日中關係將站上一個新起點,這也是翹首期盼的日中關係重新出發的起點。應吸取之前的教訓,使兩國關係不要再出現2010年、2012年那樣的情況,這是政府和普通民眾都應該考慮的。我認為只要堅持和平與合作,就自然會形成友好關係。具體而言,增進政治互信,擴大經濟領域的共贏,以及改善國民感情都非常重要。

《參考消息》:您對中日增進政治互信有何建議?

宮本雄二:《論語》中有句古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僅僅適用於日中關係,任何國家的關係都是如此。儘量不做對方厭惡的事情,做對方喜聞樂見的事情。這是建立信賴的基礎。此外,《論語》還非常強調“恕”,也就是中國領導人說的“親誠惠容”。“容”是“包容”的“容”、“寬容”的“容”。兩國首腦首先達成共識,再從事務層面思考和體諒對方的喜惡,氣氛就會慢慢改善。如此一步步加深信賴關係,就能推動日中之間重大問題的解決。

《參考消息》:提到對方厭惡的事情,比如參拜靖國神社等歷史問題,您認為應該如何解決?您認為歷史問題在中日建立政治互信上的重要性如何?

宮本雄二:這不僅是引起中國厭惡的事情,更是讓中國憤怒的事情,所以當然不應該做。我認為日本在歷史問題上不應該做任何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情。日本曾經侵略中國,對中國國民造成了巨大傷害,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日本國民需要了解這一事實,這是日中國民成為朋友和心意相通的基礎。為此,日本國民必須認真學習歷史,尤其是近代史。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這一條約中加入“和平”和“友好”,是因為時任日中領導人和國民都直接經歷過戰爭,彼此心照不宣,日中必須和平,必須友好。日本侵略中國是錯誤的,那個時代的日本人大都這樣想。因此他們懷有信念,絕不再進行第二次戰爭,日中必須世世代代維持和平、友好的關係。

但經過40年,這種認識變得淡薄了,我認為必須強調,尤其是對年輕人強調,日本作為和平國家的基礎要通過不斷學習戰前的歷史來夯實和穩固。日本必須從歷史吸取教訓,否則將會走向毀滅。

同時也希望中國民眾看到戰後日本一直走和平道路,尤其是1972年兩國邦交正常化後,日本在對華經濟合作中,不僅提供日元貸款,還懷著贖罪的心情向各領域派遣專家,培訓赴日學習的中國研修人員,幫助中國提高技術。這些人誠心悔過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行,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道歉和彌補。這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尤其是最初的15年起到很大作用。經歷這一時期的中國人現在已是六七十歲,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以後會越來越少,希望中國的年輕人能夠知道這些,這樣中日國民更容易成為朋友。

中日可借“一帶一路”加強合作

《參考消息》:您提到擴大經濟領域共贏,具體有哪些實現方式?

宮本雄二:經濟方面,日中合作是顯而易見的“雙贏”。不妨儘快啟動各種雙贏項目,我對此非常期待。日中關係並非僅僅關乎兩國,還關係到亞洲和世界。如果日中的合作能夠給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來利益,那就是日中合作的理想狀態。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希望它能成為給亞洲和世界帶來利益的倡議。日本也不妨參與其中,並且讓日中在第三國合作實施的項目能夠最大程度惠及第三國。我相信這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期待日中在這樣的“一帶一路”倡議中開展具體合作。

《參考消息》:請您談談“一帶一路”倡議在今後的日中、日中韓合作,以及地區合作中的意義和建議。

宮本雄二:“一帶一路”可以說是中國提供的一個平臺,參與國不妨集思廣益,共同使其成為實現地區和平與發展的平臺。“一路”所涉及的北部國家和地區大多經濟發展滯後、政治局勢複雜,中國希望推動和幫助這些地區發展經濟,從而幫助這些地區開啟新時代。

我認為這種想法會取得成功。因此,各國應該在中國提供的平臺上達成具體合作,並讓開展項目的國家——發展中國家獲得最大利益。在日本,對“一帶一路”的關注越來越多,日本政府已經明確展現合作姿態。日中、日中韓在這一平臺上合作,對於地區和世界都有積極意義。從世界範圍看,發展的資金和技術都還存在絕對性的不足,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些機構的力量加起來還遠遠不夠。在這種背景下,日本配合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可以成為新時代日中關係的象徵。

三國機制重啟令人欣喜

《參考消息》:此次也是時隔兩年半重啟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您如何看待這一機制的作用和三國合作的機遇?

宮本雄二:2008年日中韓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啟動時,我在北京擔任日本駐華大使。東亞相關問題必須由日中韓三國首腦直接對話。這三國的經濟規模加起來可與美國匹敵,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超過美國,因此,三國直接對話討論本地區的問題——和平與發展課題——必然有積極成果。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東亞國家“自己考慮自己問題”的機制。

另一點是,日中韓三國的關係非常複雜、微妙、敏感。有時首腦會談因為兩國之間發生問題而中斷。在這種情況下,三國機制就可以發揮作用。當其中任何兩國關係不好時,第三國可以站出來呼籲兩國對話。三邊比雙邊好,四國又比三邊更好。現在是日中韓,未來也可以考慮納入朝鮮。目前來看,三國首腦會談機制有望將三國關係處理得更好,這非常令人欣喜。近年,日中、日韓、中韓之間都發生了一些問題,導致三國首腦會談中斷,而今,這一機制終於能夠重啟,我們的核心命題回到東亞和平與發展。

《參考消息》:您認為中日韓三國合作機制面臨的課題是什麼?

宮本雄二:我認為課題是進一步制定三國合作的規則。比如發生影響兩國關係的重大問題時,如何將問題擺在一邊,迴歸對話,制定出這樣的規則就不會影響兩國關係發展全局。這在外交上是理所當然的,單個問題不會比全局重要。作為外交官,因為一個問題犧牲其他問題,這是外交失敗。解決問題很難,因此暫時擱置,繼續對話,並通過對話產生成果,讓國民感到日中韓三國合作機制的寶貴性。

“兩國年輕人有類似煩惱”

《參考消息》:您提到加強民間交流,改善國民感情也非常重要,具體有何建議?

宮本雄二:最重要的是通過各種形式增加國民的直接交流。增加到對方國家觀光旅行的人,增多與當地人接觸的機會,尤其是年輕人。媒體報道也非常重要,兩國的媒體都應該做一些讓國民對對方國家更有親近感的報道,而不是隻報道對方國家的問題。比如之前我在網站上看到中國的年輕人在海南島救助遇險的孩子,這在日本也引起很好的反響。另外,像升學壓力、親子關係等等,兩國年輕人都有類似煩惱,這樣的報道也有利於加強兩國人的親近感。增加國民的直接交流,媒體也推動這種交流,這兩點都非常重要。

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年。40年前,我們締結條約的出發點是日中絕不再進行戰爭,維持和平,加強合作關係,加強交流。40年後,我們應該再次回顧並將和平友好條約確定的精神和原則銘記於心。根據這一條約來處理日中關係,坦率交換意見,遇到分歧時不急於批判,通過對話瞭解對方想法,這樣就不會形成連鎖批判,進而增進相互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