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大英博物館是很多人去倫敦遊玩必去甚至是作為首站的景點。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其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而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800多萬件藏品中,有2.3萬多件來自中國,還有一些從殖民地或者其他被侵略國家搶來的。

早在2010年大英博物館和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通常縮寫為V&A)就承認過,其收藏的中國文物中有部分是150多年前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掠奪而來的。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然而在是否會歸還這一點上,兩家高層都選擇了含糊其辭。

“大部分藏品是交易所得。至於中國藏品,大概1萬件裡有數十件是有問題的。”兩位董事都承認,調查可能會證實確有文物是被洗劫來的,然而現在討論是否歸還中國還為時過早,但也不是沒這個可能。

我國是文物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數據顯示,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至少在1700萬件以上。這麼多年來,我國一直在努力追回,並呼籲外國歸還被奪文物。然而很多國家不但不歸還,甚至不顧中國抗議對文物進行拍賣。

2009年2月法國佳士得拍賣行無視中國政府反對,在巴黎拍賣圓明園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銅像。

今年4月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也不顧中國國家文物局反對和民眾的抗議,執意將西周青銅器虎鎣以41萬英鎊賣出。

對於我們屢次要求歸還文物的呼籲,大多數國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一個動作: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然而這一次,我們發現,呼籲聲不是來自被掠奪國家,而是來自英國本國人。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歷史學家David Olusoga是一位尼日利亞裔英國人,同時也是BBC“文明世界”系列節目的三位主持人之一。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日前在海伊文化節上,他說歐洲和美國的博物館裡到處都是從別的國家掠奪取得的物品,而這些國家很多現在都是英國的貿易伙伴。

“如果世界中心轉向亞洲,如果脫歐後我們與英聯邦國家的關係會更加重要,那麼認真聆聽他們的訴求對我們有益無害。要知道,他們記得曾經發生過什麼,也知道哪些東西被掠奪走了,對這些國家來說確實有真正的失落感。”

歸還這些文物不但是一種“道義責任”(moral imperative),而且將有助於英國脫歐後的貿易及外交關係。

他說他朋友想了一個辦法,“大英博物館應該舉辦一次“超市大掃蕩”,給每個國家一輛巨型購物車和兩分鐘時間拿回自己的文物。”

注:“超市大掃蕩”(Supermarket Sweep)是美國一檔綜藝節目,參賽隊伍在規定時間內從超市裡選取任意數量任意種類的商品,總價值高者獲勝。

從小就來到英國的David多年來致力於貝寧青銅器的歸還。這些青銅器原本是貝寧王國(現尼日利亞南部)王宮內的裝飾,在1897年英國的一次軍事遠征中被掠奪走大部分。目前館藏200餘件,其他的散佈在歐洲各地。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David說“這是非常明顯的挪用和盜竊”(a very, very clear case of appropriation and theft),宮殿被摧毀,銅器被奪走並賣掉,用以支付進行軍事掠奪的花費。大家都對偷竊這些東西並拿賣掉它們的錢買子彈這件事持相當寬容的態度。但這簡直就是明目張膽的盜竊行為”。

“作為英國人,我們根本不會去想我們的國寶出現在另一個國家的博物館裡,因為這絕對是不可能發生的。然而這正是尼日利亞人要考慮的問題。”

2016年,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的學生會通過投票,將一隻青銅公雞從學院餐廳搬回了它的祖國——尼日利亞。這隻青銅公雞是19世紀從貝寧城搶來的,如今價值高達100萬英鎊。據稱從尼日利亞王宮被掠走的物品中有4000多件都是國寶。

另外一個關於流失文物的案件是最引人注目也最具爭議性之一的希臘帕臺農神廟大理石浮雕,於19世紀初被埃爾金勳爵從希臘切割解體後運回英國。這埃爾金勳爵的兒子呢,也是子承父業的一把"好手",不但洗劫了頤和園和圓明園中的不少文物,還下令焚燬整個圓明園。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David說這些東西都應該被還回去。他發表這番言論正值博物館因藏品的非法來源而備受批評的期間。那麼博物館是什麼態度呢?

博物館辯稱,根據法律,目前不允許他們歸還這些文物。

不僅是法律不允許,而且各國保守黨派也強加阻撓,認為將文物送往設備不全的博物館或是政治不穩定的國家,是將它們送上損壞或被盜之路。

這讓人不禁想起前段時間關於阿富汗文物的報道,因保護文物不受戰亂破壞,阿富汗不得不把文物在國外輪流展出。但作為世界上最安全國家之一的中國,請你們歐洲人瞭解一下好嗎?沒有戰亂、設備齊全,我們的文物我們能守護好,就等著你們還回來了。

“我希望創造條件,使非洲遺產在未來五年內暫時或永久性地迴歸非洲。”他補充說道,非洲文物“不能僅僅是私人收藏或待在博物館裡。”

今年3月他還派了兩位專家,專門調研將法國博物館裡非洲文物歸還的可能性。

而馬克龍的這些言論和行動受到V&A博物館館長Tristram Hunt的抨擊,他說馬克龍把歸還文物一事想得太簡單了,而且採用“都有過錯”的方式呼籲大家都歸還有爭議的文物是不對的,擁有“世界性”的收藏品("cosmopolitan" collections)是有好處的。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雖然明確表示拒絕歸還19世紀從埃塞俄比亞(當時稱作阿比西尼亞)掠奪來的文物,館長也不是沒做出“讓步”。他說,願意討論將埃塞俄比亞的文物長期借給埃塞俄比亞展出的可能性。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轉過來我們看看大英博物館的現任館長Hartwig Fischer是怎麼說的吧。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他說,這些來自全球各地的珍寶,能讓參觀者在同一個空間裡欣賞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物,這樣才能體會到“文化的關聯性”(connectivity of culture)。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藝術史學家Michael Kimelman在《紐約時報》上稱,這些要求西方博物館歸還文物的行動應該歇一歇了,因為這些博物館幫了他們大忙,“看管”異國文物的初衷是純潔的,而且“大家都是全球文化的守護者”(We're all custodians of global culture for posterity)。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2002年,18個主要博物館發佈了《關於全球博物館重要性和價值的宣言》,由此引出“全球博物館”(Universal Museums)這個概念。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博物館為這些很久以前就脫離了本源的文物提供了真實且有價值的背景,我們不能無視這一個事實。”“如果不是因為幾大主要博物館將它們展出,這些文物折射出的古代文明根本無法體現出來,全球民眾也無法欣賞到這些古老的文明。”最後,宣言總結:“博物館不是隻服務於某一個國家的民眾,而是服務於每一個國家的民眾。”

猜猜這18個主要博物館都是哪裡的?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蓋蒂博物館......18個裡面有17個是西方國家的,其中一半以上是英語國家。

Artsy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個宣言是“對各種主要博物館藏品中存在掠奪而來物品的辯護”。肯尼亞國家博物館前館長George Abung指出,他們所謂的"普世"文化是“拒絕就歸還問題進行對話的一種方式”(a way of refusing to engage in dialogue around the issue of repatriation)。

這無關所有權,而是要意識到,這些文物不是用來做研究的靜態藝術品,而是對本應擁有它們的本國人來說極其重要的生活片段。

最後,用文末的一段話來結束今天的故事:

“歸還被盜文物!”這次呼籲的不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

如果這些博物館能誠懇地解決其固有的侷限性問題,從現在起有道義地對待這些文物,那麼,我們或許可以,慢慢地建立一個更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