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故事」从司法“门外汉”到“统计精英”,他是怎么做到的?

常言道,在法院工作的人,不一定都是法官,但是他们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位在法院从事审判管理工作近十年的“统计精英”,看看他与法槌下的数据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法官故事」从司法“门外汉”到“统计精英”,他是怎么做到的?

期待的眼神

「法官故事」从司法“门外汉”到“统计精英”,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伟强

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嘉奖2次,荣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全国法院系统唯一一名拥有高级统计师职称的干警。

司法统计近5年,默默奉献零怨言。

真实统计生命线,激情创新梦想源。

——李伟强

01

现任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科员职务的他,从2009年进入深圳中院后,十年如一日在审判管理和司法统计的岗位上刻苦专研、踏实肯干,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早在2000年,身为统计师的李伟强在惠州一家金融公司从事市场经济分析,长达9年时间的工作经验为他在深圳市中院做司法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前在公司工作的时候,我重视公司的经济回报问题,在乎的是我自己赚了多少钱。但自从进了深圳中院后,我开始被周围的领导和同事所影响,让我感悟到,精神层面的追求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

02

「法官故事」从司法“门外汉”到“统计精英”,他是怎么做到的?

2009年,李伟强刚到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时,法院对于司法统计还停留在“填表”、“算数”、“报数”阶段。在法院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统计专业出身的李伟强开始反思,每一次司法统计在“填表”、“算数”、“报数”后就搁置不管了,实在是太浪费“资源”。

他说:

「法官故事」从司法“门外汉”到“统计精英”,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伟强介绍,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各类矛盾纠纷层出不穷,面对这种形式,审判工作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依靠科学的审判管理和司法统计。

刚开始接手司法统计工作,

他称自己是“门外汉”

通过积累+实践,

他成了“统计精英”

「法官故事」从司法“门外汉”到“统计精英”,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把司法统计工作拓展到审判态势分析、审委会汇报、绩效考核、排头兵活动、调研课题等。

深圳市中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德军称赞道:

虽然这份工作在外人眼中枯燥乏味,经常需要加班加点,但他对工作的热情是有目共睹的,通过他不断完善司法统计工作,大幅度提升了司法统计工作智能化的水平和精准度。现在,我认为他就是咱们的精英人才。

03

「法官故事」从司法“门外汉”到“统计精英”,他是怎么做到的?

早在还没有“大数据”理念时期,李伟强便通过生动的PPT图表形式,传达司法统计的意义所在,并结合审判执行工作综合考核评价的新形势,每一季度做一次全市两级法院大数据“态势分析”,每一个月做一次全市两级法院小数据“态势分析”。

「法官故事」从司法“门外汉”到“统计精英”,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伟强:

案件是分难易度的,打个比方,一个简单的案件卷宗可能一页纸的内容,复杂的案件的卷宗却是一叠纸,同样数量的案件付出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是不一样的,我就需要把这些分析出来,得以完善审判执行工作的指标体系。

李伟强提到,深圳法院的审判委员会高度重视审判态势分析的内容,每次的审判态势分析报告会议都会对给决策者和各庭审部门新的启发。

为更加科学地开展审判管理工作,他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审判工作运行态势定期分析的做法被深圳法院采纳,深圳法院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院审委会定期听取审判工作运行态势报告的审判管理新机制。2012年,深圳法院此举措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法院进行推广。

法院一审的上诉案件发改率正常来讲是4%-5%,但刑事庭的正常上诉案件发改率正常的应该是10%左右,这样就需要有一个合理化的指数区间值来体现。我们用之前3-5年的法官办案量作为数据作为支撑,在注重数量和办案效果前提下,把数据细化、量化后,设置一个合理的指标区间值,使法官办案量合理化。

「法官故事」从司法“门外汉”到“统计精英”,他是怎么做到的?

广

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多次肯定了他关于设置指标区间值、以近三年指标数据平均值作为参考的合理做法。他还受邀在第四次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发言,多次应邀在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培训班上授课。

04

「法官故事」从司法“门外汉”到“统计精英”,他是怎么做到的?

深圳法院近年来受理的案件量逐年成上升趋势,案多人少矛盾十分突出。

统计得知,深圳人民群众的纠纷是跟经济增长同步的,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精神文明、法治程度也是不断地进步,但落后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必然会带来很多的纠纷。在实现全面小康之前,都会是这种状况。深圳法院的2016年办理了34万宗,2017年案件量猛增10万,达44万宗,法官的工作不堪重负。

2016年,深圳法院推出了繁简分流改革,李伟强通过数据也论证了这个思路的正确性、必要性。数据分析表明40%的普通案件,审理的周期比较短,大概六十多天。60%的重大疑难的复杂案件,需6个月以上审理时间。

为密切配合“繁简分流、简案快办”专项改革,为各类案件繁简甄别标准的确定以及司法资源的合理配备提供科学的依据,他加班加点高标准地设计了司法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平台

「法官故事」从司法“门外汉”到“统计精英”,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伟强分析得出结论:

在客观条件不改变的前提下解决这个矛盾,就要调整案件类型的结构,将案件梳理整理出疑难复杂案件、普通案件、简单案件,案件梳理分层出来后,匹配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疑难复杂的案件放在业务庭办理;全市两级法院专门成立速裁庭,配备几个法官和足够的助理消化简单案件。

经试点,速裁庭确实能高效消化简单案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