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黃海海戰後,清朝為什麼不能緊急購買軍艦彌補損失?

晴天有時下豬

其實早在1894年7月4日,朝鮮局勢的鉅變已經讓李鴻章覺得補充北洋艦隊實力刻不容緩,然而倉促之下,對外購艦工作職能依靠那些洋務運動中與清廷和自己往來熟悉的掮客,首先登場的是海關稅務總司赫德和搭檔金登幹,7月6日,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大股東以及英國國會議員斯圖爾特.倫道爾則致電金登幹,說阿姆斯特朗廠有一艘快速巡洋艦,以及一艘小型獵雷艦,可以賣給中國。同時為了促成交易,赫德還特地委託金登幹尋味英格蘭銀行,能否借給滿清政府六千萬英鎊貸款,作為購艦費用,然而英格蘭銀行對此事毫無興趣,就在各方奔走之際,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阿姆斯特朗廠承諾的快速巡洋艦需要10個月才能竣工,而小型獵雷艦也要5周,遠水難解近渴,於是赫德與金登幹就此出局,而李鴻章的親信,駐英兼法國比利時公使龔朝璦則登上舞臺。

龔氏受李鴻章之託,也先來到阿姆斯特朗廠詢問,問得的依舊是那艘小型獵雷艦,長25丈(原文如此,恐為龔氏誤算),馬力1700匹,時速16海里,大小快炮14門,價格5萬8千磅。同一艘獵雷艦,龔氏的報價足足比赫德與金登乾的貴了一倍,很可能是損公肥私,意在回扣。又過一天,龔氏又電告李鴻章,阿姆斯特朗廠又有“快船”出售,時速26海里,備炮四門,售價五萬英鎊,送往大沽的運費另計,李鴻章不問青紅皂白,即命令總理衙門撥款200萬兩(摺合30萬英鎊),準備向英國連購四艘這樣的“快船”——李氏和其幕僚班子對於近代海軍常識的缺乏可見一斑,明明是龔氏把一艘獵雷艦翻來覆去地推銷,並故意鑽了當時中文與英文海軍艦船名稱互譯的空子,將獵雷艦含糊地稱為“快船”,使李鴻章以為這是一艘排水量更大,武器更多,裝甲更厚的“快速巡洋艦”,價格從5萬英鎊減為5萬,也是意圖犧牲部分回扣,迅速成交,但李氏硬生生地沒有看出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甲午戰事一開,英國迅速宣佈“中立”,對中日兩國同時禁運武器,於是從英國直接購買軍艦已經不可能,不過此時李鴻章圖謀外購軍艦的消息已經傳開,各路外國掮客一擁而上,紛紛開始推銷:英國怡和洋行經理克錫這時候說,南美國家智利,想出手手中阿姆斯特朗廠所造巡洋艦“白朗古恩喀喇達”號,該船鋼甲厚六寸,大小快炮30多門,魚雷發射管5個,最高時速22.5海里;北洋海軍魚雷教習,德國人福來舍也通過丁汝昌向李鴻章推銷德國軍艦,依舊是獵雷艦與魚雷艇,保證6個月內送抵中國。

另,對德制武器軍艦一向青睞的李鴻章也委託駐德公使許景澄,詢問德國各廠有無現成軍艦可出售,許氏數日後回電,並無適合之軍艦可以購買。

同時,龔氏由於不甘心在此次掮客活動裡出局,失去獲利機會,也開始推薦智利軍艦,首先是大型巡洋艦“白德古”(即克錫推薦的白朗古恩喀喇達號),然後又說智利還有兩艘英國來牙廠製造的“快船”,長230尺,時速21海里,有十四磅彈速射炮3們,3磅彈速射炮兩門,魚雷發射管4個(依舊是獵雷艦,被龔氏掛上快船的羊頭賣狗肉)

缺乏海軍常識,其精力也不敷使用的李鴻章此時也沒有心思去糾纏這些瑣屑的細節,就輕率地決定,購買上述所提到的智利軍艦三艘,還通電丁汝昌“屆時擬派洋員有膽識者管駕”,即準備僱請外籍人士作為船長指揮,可見李氏經過豐島一戰,對下屬北洋艦隊這些軍官的素質信心已經嚴重動搖。

為了敦促李鴻章趕緊拍板,龔朝璦又稱,白朗古恩喀喇達號(白德古)日本也在競標購買,已經加到40萬英鎊,克錫建議李鴻章再加8萬磅,還稱歐洲各國對此船評價極高,中日之戰,雙方孰得此船,就穩操勝券。龔氏又稱,智利還有另一艘“鋼殼快船”出售,名為“額士摩拉達柯黑拉尼”號,長270尺,寬30尺,馬力6500匹,最高時速18.5海里,配10寸炮兩門,6寸炮六門,速射炮2門,機關炮6門,魚雷發射管2個,連同運費三十萬英鎊,一旦成交,20日就可以從智利抵達旅順或者威海衛。

假如李鴻章此時頭腦清醒,就應該心中思量,為何智利這樣的非海軍大國肯在此時出售如此實力強勁的艦船?然而他絲毫沒有疑問,任憑龔朝璦與克錫等親信與掮客擺佈。

8月24日,龔氏繼續來電,聲稱智利毀約,拒絕出售白朗古恩喀喇達號(白德古),隨後說南北阿根廷國,有“五大快船”可供出售,其中一艘剛在英國建成,長250尺,時速18海里,有47公釐速射炮2門,另大小速射炮8門,18寸魚雷發射管5個,報價95000英鎊,號稱能夠“掛阿根廷國旗”出口,後價格又提高到15萬英鎊,李鴻章也不想下,英國既然嚴禁軍火出口中日,如何矇混過關讓軍艦從英國開往中國,再次,以小國阿根廷的海軍規模,怎會一下出售五艘主要軍艦?其三,即使部分阿根廷軍艦順利交易,能夠來華,此時未有巴拿馬運河,唯一航線只能是南美南段至南極洲之間,度過宛如鬼門關的麥哲倫海峽,再北上太平洋,或者先橫渡大西洋,沿歐洲來華航道東進,無論取那一路,航程都遙遠艱辛,完全不符合李鴻章購買現成軍艦迅速投入戰場的初衷。

見李鴻章拿不定主意,龔朝璦繼續推銷,這次來的是兩艘所謂的秘魯軍艦,艦型為含混的“鐵殼艦”,說1881年就建成,但因為價格問題,一直停在英國,長254尺,時速16海里,47公釐速射炮4門,三磅哈奇開斯速射炮6門,敷衍到這個程度,連李鴻章和總理衙門都感覺不太靠譜,斷然拒絕。

就在各方電報往來,消息頭緒眾多之時,9月17日,中日爆發黃海海戰,激戰五小時,北洋艦隊損失軍艦五艘,從此藏匿於軍港之中。此時,向外購艦行動則顯得更加緊急,前文所說福來舍所推薦的獵雷艦,此時也被無奈的李鴻章所接受,一下訂購四艘,價格共計3788368德國馬克,造艦期10個月,運送期兩個月。同時在德國的老實君子許景澄上報,說德國有一艘代土耳其製造的獵雷艦即將完工,可以商量讓售,排水量850噸,為福來舍推薦型號的一倍,武器為10公分速射炮兩門,哈奇開斯速射炮兩門,魚雷發射管三個,報價12000英鎊,比較起來,擁有一些海軍艦船知識,為人清廉的許氏所推薦的型號顯然更加價廉物美,於是李鴻章忙不迭地命令許氏速購此艦,另將福來舍所推薦型號的購買艘數減少到兩艘。

然而問題在於,四艘德國軍艦,噸位不大,其中兩艘還要等整整一年才能來華,於是李鴻章繼續四處諮詢掮客,有無現有大型軍艦“頭等大快船”出售,深知李鴻章焦慮的克錫藉助龔朝璦再次傳話,再次聲稱智利有7艘大型軍艦出售,彈藥乃至船員都“一應俱全”,艦名如下:

1.“卜拉德”:鋼甲快船,時速18.3海里

2.白朗古:1893年下水阿姆斯特朗廠“大快船”時速22.5海里

3.額斯默爾拉達:時速18到19海里

4.額拉粗力士:時速同上

5.平度:時速同上

6.康德爾:小快船,時速21海里

7.林澤:同上

看到這裡,估計不少看官都明白了,克錫這次推薦的貨色,好幾艘已經在上次推銷中出現,只不過是換了個譯名,比如白朗古就是白朗古恩喀喇達號(白德古),額斯默爾拉達就是“額士摩拉達柯黑拉尼”,且不說這些軍艦的下水時代,技術標準,排水量各不相同,如何與北洋海軍殘存軍艦編組,協同作戰。11月7日,日軍佔領大連,丁汝昌被迫率領北洋殘存艦隻前往威海衛。


從此,到1895年2月威海衛陷落,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李鴻章外購買軍艦之願望始終未能實現,直到五月與六月,戰事即將結束,英國之出口禁令接觸,從阿姆斯特朗船廠訂購的那艘獵雷艦才得以開往中國,李鴻章命名其為“飛霆”,而德國那艘購買好的獵雷艦則命名為飛鷹。整整一年,李鴻章的宏大購艦計劃只迎來了這兩艘小型軍艦。

那麼,這些掮客推薦的智利軍艦又是什麼貨色呢?如果查閱英國每年出版的世界海軍年鑑,就可得知:

(卜拉德艦長”(captain prat)號)

“卜拉德”為智利主力鐵甲艦“卜拉德艦長”(captain prat)號,1890年12月下水,法國地中海鐵工廠以及船廠出品,排水量6901噸,長328尺,寬度60尺,水線護甲7.8至11.8寸,中央鐵甲堡3.1寸,露炮臺8至11寸,功率12000馬力,最高時速18.3海里,9.4寸35倍口徑炮四門,雙聯4.7寸速射炮8門,18寸魚雷發射管四個。


(翡翠號)

額斯默爾拉達:翡翠號加護巡洋艦(即濟遠式所謂宆甲巡洋艦)1884年7月建成,阿姆斯特朗廠出品。2950噸,長270尺,寬42尺,護甲為0.5至2寸,炮盾1.5至2寸,司令塔1寸,動力為6803馬力,最高時速18.3海里,單裝10寸/30炮二門,單裝6吋/26炮6門,被日本競標買去,後改名為“和泉”號

(恩嘉拉達號)

白朗古恩喀喇達號(白德古/白朗古):恩嘉拉達號巡洋艦,1894年5月建成,阿姆斯特朗船廠出品,4403噸,長370尺,寬46尺,裝甲厚度為加護甲板3到4吋,炮盾2到6吋,司令塔6吋,武器為單裝8吋/40速射炮2門,單裝6吋/40速射炮10門,單裝3磅彈速射炮12門,單裝一磅彈速射炮12門,18吋魚雷發射管5個。


如果用北洋海軍當時軍艦的水平去衡量這些南美軍艦,就可以發現,在主力艦這一層次,卜拉德將軍號的設計理念已經先進於“定遠”“鎮遠”兩艦,但由於護理後勤不佳,狀態甚差,即使購入,也是質次價高。

翡翠號的同級軍艦,則是日本聯合艦隊的著名快速巡洋艦浪速號,可以看做是有瑕疵的“浪速”,幹舷過低,艦殼只有一層,護甲相對薄弱,戰盤過重而使整體戰艦頭重腳輕,備煤量和備彈量不足等等.....日本在甲午戰爭期間從清廷手裡競價購得此艦,更多是外交上的考慮,即優先目標為不讓北洋艦隊添置新型大型軍艦,而不為增添己方戰鬥力,和泉號自歸入聯合艦隊,到1912年解體,一直處於邊緣狀態,負責次要任務。

恩嘉拉達號巡洋艦,則可以看做是“吉野”號的改良型,掮客們所謂“中日之戰,雙方孰得此船,就穩操勝券”的話雖然有誇大成分,但此艦的威力和品質則屬於這批良莠不齊的南美軍艦中的上品。眾所周知,吉野號的性能則比北洋艦隊除定鎮之外“六遠”都要高出一籌,則可知,身為南美偏遠國家的智利,尚有此等優質軍艦,北洋艦隊所謂“世界第八”,只不過是完全沒有海軍常識的研究者和網民的夜郎自大。

至於為何南美各國在1894至1895年度亟待出售大量軍艦,原因在於此時各國之間因貿易導致的海上摩擦頻繁,急需擴充海軍軍備,加上此時也是19世紀下半夜海軍技術革命的爆發期,軍艦技術更新換代極快,而南美各國財政收入有限,所以保持一國艦隊技術領先水平的方式,只有更新迭代頻率,通過出售老艦獲取收入,補貼購入新艦,比如智利,向日本賣出翡翠號後,所得款項即用於購買7032噸,更加先進的裝甲巡洋艦,二代“翡翠”號。

還有一點,在整個購艦過程中,李鴻章始終只和幾位駐外公使和外籍掮客諮詢溝通,交換意見,也從側面說明他對麾下北洋艦隊這幫將領信心的缺乏,進而說明這幫將領,包括大家熱捧的鄧世昌在內,自從上任,絲毫沒有學習瞭解世界海軍發展知識的熱情和主動性,李鴻章之所以不問他們對於外購各艦隻的意見,大抵是抱著一種“問了也是白問”的心態。反觀日本海軍界,長期系統收集,翻譯各國海軍年鑑與理論刊物,即使甲午戰爭以己方勝利告終,戰事結束後幾個月內,就把各國海軍期刊中的戰事評論翻譯為日文,歸檔研究,一勤一懶,昭然若揭。

總之,海軍不同於陸軍,軍艦從設計,建造,到列入現役,再到形成戰鬥力,週期無比漫長,即將開戰之際才臨時抱佛腳,匆忙謀劃購入軍艦,實在是以李鴻章為首的清廷缺乏近代海軍知識的愚笨之舉,這一年購艦波折中,中方各級人等暴露出來的愚昧,貪婪,短視,實在是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晴天有時下豬

因為買了也白搭,清朝缺的不是軍艦,而是艦長

隨便舉個例子,這是一個潛艇艇長需要考核的基本知識:

1、目標方位:用潛望鏡對準目標鎖定,自動校準,潛望鏡十字刻度表中線對準上方的角度為以潛艇為對比的方位角度。2、目標識別:打開[識別手冊],識別目標,得出高度、長度、吃水深度。3、目標距離:用潛望鏡測距儀測量,其原理是:目標高度與鏡望鏡十字刻度表成反比的公式換算。4、目標速度、航向:兩次間隔時間後測量的目標方位及距離輸入TDC計算機得出;其原理是兩次目標位置相連,以距離比時間得出速度,以位置變化得出航向。5、目標AOB角:AOB角,是指目標航向和目標船首與潛艇直線形成的角度。5.1、AOB公式=180-目標與潛艇航向角度差-目標方位與潛艇船首的角度差。5.2、目標與潛艇航向角度差,簡算方法:角度超過180度,減360度得出負數。公式主:目標航向減去潛艇航向。5.3、目標方位與潛艇船首的角度差,簡算方法:角度超過去180度,減360度得出絕對值。5.4、AOB舉例:目標航向70,潛艇航向340,目標方位310。那麼超過180的數據都減360,得出潛艇航向-20,目標方位50。目標與潛艇航向角度差=70-(-20)=90度。AOB=180-90-50=40度,目標是向潛艇右側航行,所以目標AOB為右舷40度。6、速度換算:1節=0.51米每秒=1.85千米每小時;那麼46節魚雷速度是23米每秒,10節航速是5米每秒,在1500米距離,46節魚雷要用1分10秒左右。目標速度10節,從第二次測距完每晚1秒發射魚雷,會有5米誤差。7、魚雷設定:7.1、魚雷速度越快越好,減少誤差和目標變化可能。7.2、魚雷深度設定目標吃水線減去1.3米,如果打船首,減2米。因為魚雷深度有誤差,在1.3米到3.3米之間,磁爆魚雷磁爆距離在2米內,船頭深度較船尾淺0.5米左右。7.3、魚雷爆炸方式設定磁爆,因為磁爆魚雷不需要撞擊角度,而且船底爆炸威力大。7.4、魚雷偏轉角度設定:目標航向方向根據以下數據判斷輸入角度;因為當第二次測距後,要算AOB,要輸入需要時間,如果目標為10節速度,你發射1秒就是5米誤差,而在1500米距離,魚雷偏轉角在六倍潛望鏡長度刻度表上,每度大約是30米,如果你晚發射6秒,你可能打中的是船的尾部。

反正我是看不懂,而且這還是簡單的。對於大型軍艦艦長來說,需要掌握的知識,是非常多的。

北洋水師是1888年正式成立的,所屬軍艦都是新買不久的。但是艦長卻早在20年前洋務運動剛興起時就開始培養了。

學員畢業後還要去國外留學並實習,回國後也要加入水師訓練和熟悉。不是武器買回來就馬上有戰鬥力了。

買個家電回家還要看下說明書。更別說大型的軍艦了,估計讀完說明書加上實操估計都要3個月時間。沒有相應的艦長,緊急買回來的軍艦就是一堆廢鐵。


銫媒體

事實上清廷確實這麼幹了,雖然北洋水師在1888年宣佈成軍到甲午戰爭七年間沒有添置新軍艦,但是在戰爭期間,由於迫在眉睫的威脅,清廷有許多人臨時抱佛腳積極向外求購軍艦,

李鴻章外購南美艦船的事情已經有人講了就不重複了,我來說說黃海海戰失利後一個腦洞大開的計劃—外交官外購軍艦奇襲日本本土,下面就跟著我一起走進百年前那段風雲激盪的歲月吧!

宋育仁組遠洋艦隊奇襲日本本土被清廷最後否決

宋育仁被稱為“四川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雖然從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但是思想上卻很新潮,1894年他被委任為清廷駐英法比意參贊,遊歷歐洲各國,考察各種先進政治體制和管理方法,為清廷即將開始的“維新”做準備,但是去到歐洲不久,甲午戰爭就開始了。雖然人在萬里之遙,可是宋育仁的心卻一直牽掛著祖國,憂國憂民的他急切的關注著國內局勢的變化。

(宋育仁)

可是戰爭並沒有向有利的方向發展,清廷接連在陸地和海洋遭遇平壤潰敗以及黃海海戰失利,情勢已刻不容緩。萬分焦急中宋育仁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運用圍魏救趙的戰術趁日軍主力全部在外,本土空虛直接奇襲日本本土使其首尾不能相顧!方法是有了,可是兵從何處來?當時北洋艦隊已近覆滅,從何處招募艦隊?宋育仁當時積極聯絡張之洞、劉坤一等洋務大臣,以獲得他們的支持,最後制定出一個詳細的計劃,從阿根廷和智利購買英國製造的5艘鐵甲艦和10艘魚雷快艇,並在澳大利亞募集僱傭兵組成艦隊,以商業護航團的掩護從太平洋直搗日本本土

。為此宋育仁說服了美國退役海軍少將夾甫士和英國康敵克特銀行經理格林密爾準備借款200萬英鎊,另貸款100萬英鎊作為購買艦船支出並且召集了前北洋水師提督琅威裡作為艦隊指揮,整個計劃在悄然中進行,當時已是"炮械畢集",萬事俱備,只待東風(清廷同意)。而就在此時,公使龔照瑗(宋育仁的上級)回國述職返回,得知此事後,馬上以宋育仁妄為生事奏告了清廷,在當時清廷一片求和的聲音之中,慈禧和李鴻章都認為這是妄生事端,立即下旨讓宋育仁速速回國,並將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到此,謀劃良久的潛師奇襲計劃在遺憾中作廢,宋育仁在回國途中也只能"撫贗私泣,望洋而嘆"!

潛師奇襲日本本土計劃看似異想天開,實則可行性頗高

1、當時澳大利亞是英國的殖民地,各商業團體是允許有私人武裝的,如果以護衛商團的名義確實能很好的掩人耳目。

2、當時計劃從菲律賓出發直接襲擊日本本土,菲律賓與日本距離較近,如果能夠出奇兵快速北上,在短時間內抵達日本本土,日本援兵無法有效反應,確實能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3、當時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傾巢而出,本土守衛空虛,如潛師能夠奮力一戰,日本必將班師救援,這將大大減輕北洋海軍和陸軍的壓力,兩相接應,就算不贏,也不至於輸的太慘。

潛師奇襲日本計劃機遇與風險並存,清廷無法承受之重

第一、海軍不同於陸軍,在短時間內就能出戰鬥力,從購買艦艇到人員訓練以及各單位的協同配合是一個紛繁複雜的龐大計劃,倉促間組建的艦隊戰鬥力堪憂!

第二、當時的清廷連正規的北洋水師都敗的如此的慘,一個由前北洋水師將領領導的外國人組建的艦隊沒有遠洋作戰的經驗跨越千里的遠征能不能打敗日本本土守衛力量也是很讓人懷疑的!

第三、如果這一計劃失敗將使清廷在未來的停戰談判中陷入更大的被動,這也是慈溪和李鴻章所擔心的,在當時一敗再敗的大環境下,清廷是沒有魄力作出這樣大膽的決定的!

知恥而後勇,我輩仍需努力

我們不必哀傷潛師奇襲計劃的流產,這是當時腐敗的清廷所要遭遇的必然,在當時落後的制度下,就算外購再多的堅船利炮依舊難以取得勝利,毛主席說的好: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我們每一個青年人都要知恥而後勇,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奮鬥!

我是扒一扒趣史,持續為大家奉獻新鮮好玩的內容!


軍史吐槽君

這有幾個問題,第一是清朝無法緊急購買軍艦,像建造致遠艦需要一年時間,等到服役還需要一年,等購買兩年以後才能投入戰鬥的軍艦,能叫緊急嗎?即使購買舊軍艦,也還需要訓練船員,所以遠水根本救不了近渴。第二,貪圖安逸享受的清政府,捨得掏這筆鉅款嗎?從早在戰前李鴻章申請向清政府要600000兩白銀購買軍火被拒絕來看,雖然有戶部尚書刁難的意思,但更有清政府腐敗來決定的。第三,不要說昏庸腐敗的清政府無心緊急購買軍艦彌補損失,即便是有心購買,也解決不了他們腐敗無能的問題,照樣是打敗仗,割地賠款。因為他們只知道貪圖享受,奴役百姓,作威作福,他們已經完全喪失了民心。他們根本不會領導和指揮打仗。


李渝泉1

歷史不是日用品,缺了就繼續買。清日戰爭說白了是國力的對抗,遠遠不是一場海戰那麼簡單。清朝在從1870年左右開始洋務運動,用二十五年的時間耗盡國力、人力、物力才培養成一支艦隊,一支艦隊的組成遠不是幾隻軍艦拼湊在一起這麼簡單。需要後勤部門、航務部門、維修部門、兵器武備、水師培養機構、駐紮港口等等,一支艦隊是一項龐大的財務支出,兵員費、彈藥消耗補給費、後勤費、燃料費、工務費,並且一旦擁有一支艦隊,費用是每年都要支出的。甲午戰前,李鴻章連僅存的費用都上貢慈禧修御花園了,維持北洋水師都困難無比,戰後哪還有錢買軍艦?



即使湊足了錢買了軍艦,也沒有專業兵員,沒有兵員和武器便形不成戰力,兵員需要培養,艦隊的戰力形成更需要長時間磨合和各部門配合。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根本就不具備買軍艦的實際條件。北洋水師母港威海港被日軍炸翻,日海軍徹底控制黃海東海海域,威脅到京師重地,京師海運糧道被控制,這時候買了軍艦有什麼用?遠水解不了近渴 。南洋水師在福建馬尾都不敢半點動彈,不敢輕派一兵一艦北上。


可以說,洋務派數十年投入心血的海防運動徹底失敗,這時候已經不是一兵一器的問題,而是信心問題和體制問題。這時候戰敗的清帝國沒有本錢買戰艦,各西方國家為了不開罪日本更不敢輕易出售,清政府在失利後關心的更是如何阻止日軍進一步進攻,維護統治。戰爭已經不是第一選擇,因為他們知道,即使打下去也打不贏。實力耗盡人心盡失了。



甲午之後,中國薄弱的海洋工業徹底被摧毀,福州船政學堂在馬尾海戰被炸燬,沒有了近代海軍人才,輪船招商局只能製造小輪船,大軍艦都要靠買。有留洋經歷的實戰海軍將領要麼戰死要麼被貶。基本沒有振興可能性。清政府在此一役後也喪失了發展海軍的決心。


廣諫院

有關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甲午黃海海戰之後,清政府實際上進行了緊急訂造、外購軍艦彌補損失的行動,只是因為軍艦建造所需時間較長,直到甲午戰後才來到中國。

下面就黃海海戰後緊急外購軍艦的情況做個介紹。

黃海海戰北洋海軍損失4艘主力軍艦,實力大減,戰後倖存軍艦因為普遍存在戰傷,又在旅順軍港處於修理狀態,這時清政府通過一些渠道風聞日軍將要展開大規模登陸遼東的軍事行動,為了阻嚇日軍,負責對日戰爭的李鴻章一方面催促北洋海軍加快修船、出海,一方面嘗試奏調南洋水師軍艦北上增援,另外即著眼於緊急從國外購買新軍艦以彌補戰力。

早在甲午戰爭剛剛爆發的7、8月間,李鴻章即委託駐英公使龔照瑗、駐德公使許景澄幫助在西方打聽有沒有現成的軍艦能夠轉購,而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以及德國軍火商福來舍也看準這一機會,試圖當掮客幫助中國尋購二手的現成軍艦。但是直到黃海海戰前,事實上只有駐英公使龔照瑗從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到了一艘基本成型的“海蛇”號魚雷炮艦,但是由於英國對中日戰爭持中立態度,並無法立即回國。

(黃海海戰後,具體辦理在德國訂造“飛鷹”艦的駐德公使許景澄。義和團運動爆發時,因反對盲目排外而被處死)

到了9月17日黃海海戰之後,再提緊急外購軍艦時,雖然各方提供的出售信息很多,但是真正落實的僅有駐德公使許景澄從德國伏爾鏗造船廠打聽到的一則信息,即伏爾鏗船廠願意以5個月的時間為中國緊急建造一艘魚雷炮艦,最終在1894年的10月末簽訂合同。

這艘後來被李鴻章命名為“飛鷹”的軍艦,就是甲午黃海海戰後清政府一方緊急外購到的唯一軍艦,不過等到這艘軍艦建成時,甲午戰爭已經落幕,北洋海軍也已經全軍覆沒,這艘軍艦便成為了清末重建北洋海軍時最早的裝備基礎之一。

(1895年回國途中在直布羅陀被拍攝到的“飛鷹”艦,艦尾懸掛的是中國龍旗)

甲午戰爭結束後的1895年7月18日,被重新起用的原北洋海軍軍官陳恩燾、劉冠雄率領接艦官兵赴德國,於9月21日從德國駕駛“飛鷹”回國,中國海軍由此重回世界舞臺。

(民國時代在廣東海軍中的“飛鷹”艦)

“飛鷹”號魚雷炮艦,是中國海軍史上唯一的一艘四座煙囪的軍艦,排水量850噸,裝備2門105毫米口徑克虜伯速射炮、3具魚雷發射管。民國時代參加護法艦隊,後長期留在廣東海軍,1932年廣東軍閥、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陳濟棠與挾廣東軍艦叛逃到海南島的陳策對戰時,“飛鷹”在海口被廣東空軍飛機炸沉。


海研會

諸位首先不舉兄個人認為我們應該弄明白此次的黃海之戰清朝失敗的根源!

有人說是北洋的裝備落後,是嗎?



當時北洋水師可是被稱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耶,這稱號不是白來的,諸位要具體來做個比較在海海戰期間

北洋水師的鐵甲艦定遠號中彈159發,其姊妹艦鎮遠號中彈220發,結果是依然沒有受到嚴重傷害;

反觀日軍旗艦松島號巡洋艦中了1發定遠艦305毫米主炮的巨彈後,即喪失了戰鬥力。當海戰的最後階段,日軍五艘巡洋艦圍攻定遠和鎮遠也只能乾瞪眼,楞是打不沉,日本巡洋艦的主炮基本上射不穿鐵甲艦的裝甲。

日本與清朝的戰船所側重的點不一樣,日本主要是速射炮,以快速機動為主;清超更注重防禦力和大口徑大炮;

諸位聊到這兒,你還覺清朝當時的裝備差不!!!

還有說是清朝的戰術不行,是嗎?

諸位,剛我們再說裝備時候就聊過了;一、北洋艦隊大口徑火炮佔優,且多佈置在艦艏,因此要發揮火力則更適宜採取橫陣;二、由於船艦的前部狹窄,受敵炮火攻擊的面積也小,相對安全;三、有利於穿插切割日本艦隊,發揮大口徑艦炮的優勢,迅速穿插,對日軍發起近戰


所以說清朝當時以橫陣完全是沒問題!

也有人說清朝當時官兵素質太弱,是嗎?



當時有一美國人參與過本黃海戰役,這哥們兒叫麥吉芬據他日記類型方式記載:“鎮遠炮手某,正於瞄準之際,忽來敵彈一發,炮手頭顱,逐為之掠奪爆碎,頭骨片片飛揚,波及附近炮員,其他炮手等毫無驚懼,即將炮手屍體移開,另以一人處補照準,賡續射擊。”這已經很猛了吧。so,官兵素質太弱那就子虛烏有嘍。

不舉兄叭叭半天,那究竟是嘛原因?

不舉兄看來就倆字:腐敗!

人家都到家門口了,咱就應該一級戰鬥準備唄,但是還擱哪商量該不該打!

好不容易說好了要打,這後勤保障也狠狠的拖了後腿,彈藥和物資的缺乏直接導致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失利。

在說對當時清政府對北洋水師的投入,雖然政府撥款建設北洋水師,但是銀兩真正的用於水師訓練和加強裝備的只剩下了其中的一部分。剩下的錢有的到了官員自家的口袋,還有的被挪作用了皇家的享受。因此,黃海海戰失敗,歸根結底是清政府腐敗,話說當時清政府還真又購進了一些新型裝備,但是這不還是財的一塌糊塗!



不舉兄愛說話

北洋艦隊是洋務運動的最大成果,每年清政府撥款四百多萬兩白銀供給開支,從其建立到滅亡,其中傾注了太多洋務大臣的心血,尤其北洋重臣李鴻章更是耗其一生,但最終隨著中日甲午海戰的失敗而全軍覆沒。



在甲午海戰前,北洋艦隊號稱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雖然和西方海軍大國英法俄有著巨大的差距,但是比起小日本來說無論大噸位艦艇還是數量都遠遠高於,但是清政府的軟弱無能的腐敗,卻讓這支水上雄獅在客觀因素上差日本太多。

而北洋艦隊滅亡後,直接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政府從此在太平洋上海防力量大大薄弱,而清政府當時不再次購買組建大規模的海軍艦隊,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大清朝在晚期國力本身就比較薄弱,而北洋艦隊更是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數艘大噸位艦艇都是貸款購買,在這種情況下,本身沒有生產能力的大清根本無力再次組建大規模的海軍艦隊,當然這只是一個原因,而更大的原因在後面。



人才,沒錯,海軍人才才是基礎。北洋艦隊近四千名官兵在甲午戰爭中幾乎損失殆盡,尤其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更是因無顏而自殺,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大清的國力能夠支持重建水軍,但已經沒有了人才的支持,而海軍不同於陸軍,他們的培養樣經過數年乃至十幾年的運作才會成型。

而北洋艦隊覆滅後,日本從此稱霸亞洲海域,一舉進入世界頭號列強之列,大清朝的衰敗已經不可阻擋,北洋艦隊的覆滅只不過是在大清滅亡前的一次垂死掙扎而已。


風流倜儻張四少

如果這也可以行,那麼之前的戊戌變法也就不用砍頭啦,瓷器集團只為保住皇位的,其它什麼,一概不管,那管它死多少人,敗多少仗。反正改革是不可能的,因為你的勢力漲大,就會威脅它的皇位。


海條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黃海海戰前,李鴻章就開始物色新的軍艦,但是戶部一直不同意,因為主管戶部的翁同龢和李鴻章不對付,是李鴻章的死敵。黃海海戰北洋水師損失慘重,沉的沉傷的傷,已經無力和日本艦隊再戰。還聽說日本人準備攻佔遼東半島,清政府這時候才急了,病急亂投醫,開始讓李鴻章趕緊買新的軍艦。

購買新艦談何容易,軍艦什麼時候都是高技術兵器,造一艘沒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根本造不出來,購買前還要和船廠進行談判討價還價。而且軍艦是敏感性商品,還要經過所在國的批准,這樣造出來,黃花菜都涼了。遠水解不了近渴,只能購買現成的二手軍艦。李鴻章滿世界去找都沒有結果。

關鍵時刻,還是德國人願意幫忙, 德國有一家船廠答應以最快的速度為北洋艦隊造艘軍艦,李鴻章趕緊下單,這艘就是後來被李鴻章命名為“飛鷹”號魚雷炮艦,但等到這艘軍艦建成時,北洋海軍也已經全軍覆沒。這艘軍艦後來開回國,民國的時候成為孫中山護法艦隊的一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