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營銷,根本不需要拼創意

大多數的營銷,根本不需要拼創意

2017年Penn的第30篇文章

品牌,營銷,創意,傳播,這些市場人經常涉及的思考點,有時候,很難明確的區分定義。卻又是做市場最核心的思考力所在。以至於很多人認為,市場工作誰都能做得了。

說這句話的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市場工作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但是,如果你從一開始就輕視了這門工作,不斷徘徊在市場底層也就理所當然,做著誰都能做的工作,永遠接觸不了高級玩家。

敬畏一門手藝,你才能逐漸瞭解它。然後明白自己多幼稚。

01

自認為是科班出身,這有好處也有弊端。好處是你預先知道工作的底層思考方式方法,也最早被要求去接觸世界最前沿優秀的市場案列。比如,我上大學那會,看的最多的還是大衛奧格威,伯恩巴克這一代人做的經典案列。而即使領先於世界的國內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都很少被用來當案列學習。

每天接受的都是麥迪遜大道過濾出來的優秀中的優秀。所以,暢想自己以後也可以做出那麼經典的案列。問題便出在這裡,那些世界級營銷案列,開闊了視野和見識,也讓科班出身的人迷失自我。

每家公司的發展階段都不一樣,所擁有的資源更是決定了市場工作的成功,這個資源不僅僅市場預算多少的問題,品牌的影響力,對媒體的吸引力,渠道的管控力,都會影響市場工作的開展。

02

無論是科班還是半路殺進市場的人,至少要先敬畏自己手裡的工作。我見過科班出身的市場做的超級差,也見過半路殺入卻一路領先。前提是,你一定不能像大多數人認為的,市場誰都能做,別人無知,你一定要深挖市場工作的底層邏輯。

小馬宋是大學鍋爐專業出身,照樣進入奧美互動,現在是羅輯思維營銷外腦,環時的老金,嗯,就是那個把杜蕾斯做成社會化營銷經典的背後的男人,以前是開小餐館的。你能說他們現在的市場工作做的不牛逼嗎。

杜蕾斯的社會化營銷,你們公司誰都能做嗎。別傻了。你以為是每天隨便發下微博,搞個轉發抽獎,就能讓你的用戶高潮,天天追著喊著買你的產品。

每當我聽到很多企業,不分析客觀事實,以杜蕾斯、海爾這些社會化知名案列去要求工作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家公司沒救了,至少這家公司不適合開展市場工作。還是先專心做產品吧。

當你真正實操市場工作的時候,那些所謂的行業案列其實並不能幫助你什麼。例如,學市場的同學都會接觸的例子,甲殼蟲的Think Small(想想小的好處),勞斯萊斯的At 60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n this new Rolls-Royce comes from the electric clock(60英里的時速下,這輛最新勞斯萊斯車內最大的噪音來自於電子鐘),那個時候,感覺他們的這些文案太他媽的牛逼了,憑藉廣告文案扭轉市場,增加銷量。

以上內容是想告訴大家,市場是一份看起來門檻雖低但並不是想入行就能做好的工作。先敬畏這份工作,然後你才能發現她的魅力。

大多數的營銷,根本不需要拼創意

03

還記得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和4C(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嗎,以前總以為已經很理解這些了,工作之後,發現這些市場基本理論幾乎可以支撐整個市場活動的底層思考邏輯。

美國西北大學唐舒爾茨的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成了最喜聞樂見的市場活動方向,到底如何整合,如何營銷傳播呢。不是所有企業市場都可以做。你連一個event planning都做不好,就不要再談marketing campaigns。

不管是羅瑟裡夫斯的USP法則,還是艾里斯的定位理論,都是市場中最根深蒂固的策略法則,傳統廣告也好,新的數字營銷也好,feed廣告的文案雖然已經開始人工智能完成了,即使如此,背後的算法原則還是人定的策略。

再說一個市場最常見的消費心理模式AIDMA法則:引起注意(Attention),產生興趣(Interest),刺激慾望(Desire),加強記憶(Memory),產生行動(Acation)。看完這個模式,估計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自己做的很多市場行為看起來都是無用功,很多企業的思維是直奔最後一個環節就想讓消費者行動購買,但消費者有自己的心理模式,不會因為我看到了你的廣告活動就馬上認購,你需要的是在消費者不同的心理階段投放不同的市場行為。包括北大提出的創意傳播管理,和AIDMA差不多一個思維方向,不過更側重於和適應於互聯網營銷和社交傳播。

國內來說,我最鐘意的是徐浩然的全面品牌管理理論和吳聲提出的場景概念,在最早的兩篇不成熟的文章《如何從無到有打造一個新品牌》和《場景——被忽略的品牌磁場》寫過,現在看來雖然比較稚嫩,但還是很認同。

以上理論法則純屬為了彰顯自己吹牛逼的能力,引經據典,看起來不錯,事實上,這些道理你都懂,但仍然做不好市場工作。

04

最後迴歸正題,從追求創意制勝到回到手裡的工作,很多時候,你的市場行為根本談不上創意如何厲害,即使是很厲害的創意,也會被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或願意調用的資源所侷限,所帶來的市場邊際效應自然會越來越小。

當然,牛逼的創意還是很讓人尊敬的。但是,你不可能天天都有驚人的想法,依靠憋出一個創意大招開展市場工作,更何況還要考慮企業的發展階段適不適合。

網易的樂評地鐵廣告,不能說是多麼有創意,但確是一場值得稱讚的營銷。最近又和農夫山泉的歌詞合作,仍然能夠挑動一些人的情感。除了有一幫優秀的市場人員,加上不會讓你知道的Insight(洞察)和Strategy(策略),剩下的就是強有力的快速跟進和升級優化。

另外,市場工作本來就是很複雜的工作,不僅僅是執行的複雜,還有前期的思考複雜。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推進,大多數的市場行為很可能會夭折,或者半死不活。

最重要的是市場人員要明白所在企業的發展階段,使用不同的營銷方式。比如你的企業就不需要什麼媒介,或者簡單做個宣傳手冊就好了,你去跟老闆談我們來個整合營銷傳播吧,這不就是忽悠嘛。

接下來會多寫一些關於Marketing的文章,關於品牌,廣告,營銷,傳播,我一直比較遵從實戰為王,當然了,也會貫穿一些國內國外的前沿理論,理論和實踐兩條腿才能走的更遠更長久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