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豆瓣評分的《高能少年團2》,為何在新偶像時代黯然失色?

文 │ 南風

如果不是王俊凱的粉絲群起而攻之,還有多少人記得,《高能少年團》第二季開播了?

去年第一季開播時,觀眾可不是這個態度。光是王俊凱、劉昊然、張一山、董子健、王大陸幾位流量小生加盟就足以令人期待,再加上綜藝界大佬夏陳安操盤,怎麼看,《高能少年團》都不應該是今天的樣子。

如今一年過去,人們的pick對象從《中國有嘻哈》《偶像練習生》到《創造101》已經換了好幾撥,但偏偏不再有《高能少年團》。現在節目第二季開播一個月,豆瓣上竟然連評分都沒出,討論區的帖子數量只有區區三條,短評不過228條。

失去豆瓣评分的《高能少年团2》,为何在新偶像时代黯然失色?

同樣是偶像型節目的真人秀,《創造101》和《高能少年團》第二季的開播時間只相隔一週,前者用成熟的流量明星創造新的流量明星、然後帶動流量數據,後者選擇依靠流量明星創造流量數據,本質上都是要達到現象級“影響力”。

但和《創造101》的全民狂歡相比,《高能少年團》第二季前兩期收視均未破1,也是悽悽慘慘慼戚。

無論是GAI的走紅還是蔡徐坤、孟美岐等人的一夜成名,無疑都證明了這是一個需要偶像的時代。而《高能少年團》裡常駐嘉賓幾乎全是現成的偶像,為什麼會有如此大不相同的結局?

虐星並沒虐到點上

《高能少年團》的失利,從第一季就能看出端倪。

雖然唯收視率論指向太過單一,但凡是爆款,收視率絕對不會差。類似《奔跑吧兄弟第一季》《極限挑戰第一季》《中國好聲音第一季》,收視率均是低開高走,到中後期的時候,最起碼能破2,《奔跑吧兄弟第一季》後期甚至能破4。

反觀《高能少年團》第一季,收視從未過2,最後兩期排名甚至淪落到第三、第四名。雪上加霜的是,它的豆瓣評分也只有5.7,並沒有在口碑上扳回一城。

扛米、扛面、扛酒罈,孤島生存吃沙子,空手劈木板,泥潭拉繩索······幾位花樣少年在《高能少能團》裡做的任務範疇上到九天攬月,下到五洋捉鱉,簡直不要太虐。但即使這樣,他們也沒能挽回節目的頹勢。

失去豆瓣评分的《高能少年团2》,为何在新偶像时代黯然失色?

《高能少年團》源於劉昊然和製片人聊天時的突發奇想,最終形成後,節目的自我定位是:偶像對抗挑戰真人秀,說白了就是讓五位少年做任務、做很難的任務、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節目效果更好,中間還穿插著分錢、結盟、使壞等套路。

所以它本質上仍然是“明星戶外真人秀”。不難發現,和同類型節目相比,《高能少年團》只不過是換了一批嘉賓和遊戲而已,基本模式就是明星到戶外做遊戲。如果把它稱為“奔跑吧少年”“極限少年團”“少年二十四小時”,也沒什麼不妥,連泥潭都是熟悉的味道。

節目組的本意是想用高能遊戲凸顯挑戰精神、團隊合作意識,打造“少年高能”的概念,於是在第一季選擇用“課程”方式呈現,每期一堂課,比如勞動課、自然課、體育課、民俗課等等。

失去豆瓣评分的《高能少年团2》,为何在新偶像时代黯然失色?

初衷總是好的,但少年們每期都是在做體力任務,只不過主題不同換了任務項目與場景而已。比如勞動課是扛米扛面扛酒,自然課是攀巖、高空速降、荒島求生,民俗課就是賽龍舟。

說白了每期都是勞動課。

《高能少年團》只能證明少年們體力比較好,證明不了他們有多“高能”。

而且相較之下,更受年輕人喜歡的《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節目不是沒有“虐星”,只不過傳統真人秀是用體力任務逼迫明星的真實狀態,這些節目選擇用強規則實現。

《高能少年團》的任務機制重在過程,對贏家的獎勵和輸家的懲罰接近於零。少年們拼死拼活一整期,最後都是大團圓結局,所有人站在鏡頭前喊個口號就算結束了,久而久之,觀眾看得也沒意思。

《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的出道名額是實打實的。在《創造101》裡,小姑娘們沒有誰劈柴燒火,一個分班排名就足以讓她們哭上一整期。至於鏡頭外的觀眾,他們已經為自家愛豆打call到不分日夜了,這種自發的熱情就是觀眾對節目最高程度的忠實。

失去豆瓣评分的《高能少年团2》,为何在新偶像时代黯然失色?

要論高能,隨時隨地能哭個天昏地暗的楊超越才是最高能的吧?哪種規則會讓人更拼盡全力,哪個節目能讓觀眾付出真情實感,一目瞭然。

如履薄冰的創新還能創新嗎?

《高能少年團》第一季的片尾總策劃一欄,劉昊然的名字赫然在列。

當時他在橫店拍戲,節目製片人馬進經常過去探班,一來二去兩人就成了朋友,某次聊天中劉昊然向他提議,

“找一班同齡男孩,玩一個少年版的《極限挑戰》、錄一個少年的競技類節目。”當時馬進是北京文化綜藝事業部副總經理,他覺得這個想法很不錯,旋即找到了時任北京文化總裁的夏陳安。

早在2015年夏陳安到中國傳媒大學演講時,就認為,“未來的泛娛樂時代是屬於‘泛90後’的,所以我們需要抓住年輕的90後族群。”即使在離職北京文化時,他也在微博寫道,“在即將啟程的新旅程中,我依然秉持著這樣的理解:文化和影視產業屬於泛90後,屬於更年輕的一代。”

做一檔年輕化的節目是他一直期待的事,於是很爽快就答應了馬進的提議,併為此找了多個製作公司和團隊進行製作,甚至還開通了微博,北京文化也順理成章成為《高能少年團》的出品方之一。

失去豆瓣评分的《高能少年团2》,为何在新偶像时代黯然失色?

但節目並不想預想的那般順利,開播一個月後,無論口碑還是收視仍沒有大爆的跡象。夏陳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節目在環節設置和內核表達上,和我的想象還有一定的距離。”

邊播邊探索需要時間,但上市公司北京文化不允許失誤。夏陳安曾用“如履薄冰”形容這段工作經歷:“體制外會保守一些,不能都做到現象級,但儘量要不失敗不虧損。如果是創業公司就更加沒有試錯機會,一旦虧損就扳不回來了。”

據當時媒體採訪,他對團隊的要求是:每一個板塊都要打響成本保衛戰。“並不是在體制外,就可以天馬行空為所欲為。”

與此同時,視頻網站的夾擊也令電視臺對節目的容錯率正在變低。優愛騰把越來越多的資本放到網絡綜藝上,期待能砸出個“王炸”。有了更多收看渠道的觀眾,也不再願意等一檔節目成長,《高能少年團》從來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甚至不是唯二、唯三,而是“唯N”。

失去豆瓣评分的《高能少年团2》,为何在新偶像时代黯然失色?

同年12月8日,夏陳安向北京文化遞交辭職申請。

進入第二季,北京文化退出了《高能少年團》項目,製片人馬進升級為總製片人,總策劃劉昊然因為行程衝突選擇了拍戲,放棄擔當節目的常駐嘉賓。

團隊基本還是原班人馬,但少了幾個人,換了幾家公司,《高能少年團》並沒有變得更好。遊戲還是萬年不變的那一套東西,甚至因為剪輯和花字導向問題,王俊凱、張一山先後與節目組發生不愉快的紛爭,最後以節目組發佈致歉信告一段落。

夏陳安的離開某種程度上的確令《高能少年團》第二季有些“六神無主”。

如果說《高能少年團》第一季還能讓人快進看完的話,第二季已經完全沒有令人點開觀看的慾望了。一個開播一個月,擁有中國頂級流量嘉賓的真人秀,竟然連豆瓣評分都沒有,收視率遠低於第一季,也是很匪夷所思了。

一檔節目,集結了多個優秀製作團隊仍無能為力,還有做第二季的必要嗎?

沒有人能改變潮水的方向

在《高能少年團》第一季收官當晚,“王炸”《中國有嘻哈》開播了。

失去豆瓣评分的《高能少年团2》,为何在新偶像时代黯然失色?

夏陳安一直期待做出的年輕態節目,也曾寄希望於對網絡綜藝,但立場的特殊性讓他的想法被掣肘,好在這個夢想終於由老部下陳偉完成,他正是《中國有嘻哈》的總製片人。

陳偉從浙江衛視離職後去了愛奇藝,目前是愛奇藝高級副總裁。他剛到愛奇藝的時候製作的《偶滴歌神啊》,也是在夏陳安主導下形成的。

無獨有偶,《高能少年團》第二季開播前一週,《創造101》也上線播出。短短一年時間,兩季節目中間已經有《偶像練習生》《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這就是鐵甲》等多檔大熱節目充斥市場。

它們無一例外全部都對準了年輕人,用的基本都是劇情式真人秀的套路,並且相繼成功。我們必須看到,年輕人,不再屬於電視。他們去了天地更加廣闊的視頻網站,正被那些大投入、類型又新鮮的超級網綜征服。

在《高能少年團》開播的同一年,曾經的那些現象級節目《奔跑吧》《中國新歌聲》《極限挑戰》等在收視和口碑上均遭遇滑鐵盧。猶記得《奔跑吧兄弟》第一季推出時,全民都在玩撕名牌遊戲,可如今,他們在忙著說rap、跳街舞和pick小哥哥小姐姐。

失去豆瓣评分的《高能少年团2》,为何在新偶像时代黯然失色?

和《高能少年團》等傳統真人秀直接用成熟明星不同,新型的真人秀們選擇在市場上推出新的明星。而經過市場檢驗的真流量們,此時搖身一變成了“製作人”“導師”“隊長”和“發起人”。

市場的確需要偶像,但更多的是需要新偶像。真人秀也並沒有被市場拋棄,而是換了一種姿態,以前的真人秀是讓明星做任務,觀眾看的是明星們與閃光燈下的反差。現在是將真人秀與其他類型和青年文化相結合,觀眾看的是故事。

一個時代已經過去,曾經讓年輕人青睞的套路不再被他們接受,甚至已經被嫌棄,與其看那些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局的節目,顯然看充滿反轉與未知的節目更有意思。如今已經沒有人再懷疑網絡綜藝能不能“成大事”,而是在期待它能成多大的事。

《高能少年團》對準的受眾是泛90後,但作為一個傳統電視臺播出的綜藝大盤,又不得不照顧全體電視臺受眾的需要。在這個受眾越來越精準的時代,或許從一開始,《高能少年團》的“保守式”創新就註定了障礙重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