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丨历史深处的边防证与二线关

在深圳居住生活的人会听到两个词,关内、关外,

这是两个很有历史意义的名词,代表了深圳的一些过去。

1979 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就包含了刚成立的深圳特区。那时候的深圳远没有今天繁华,地域也没有现在大,一切都在摸索在前行。

深圳丨历史深处的边防证与二线关

深圳特区成立后,无数人想要进入特区淘金,给特区治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经国务院批准,特区拉了一道长达84.6公里、高3米的铁丝网,这道铁丝网是深圳特区管理线,被称为“二线关”。

这道二线关,由铁丝网和巡逻公路构成,东起小梅沙,西至南头安乐村,形成了一道严密的屏障,关内与关外的概念就此形成。关内包括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在内的四个紧邻海疆的行政区,关外是宝安、龙岗二区。

深圳丨历史深处的边防证与二线关

那时候,内地人想去特区,需要拿着“边防证”通过“二线关”。从关外进入特区的人,到了关口必须下车,拿着边防证,在边检站接受检查,检查无误后才可以过关。顺利的时候十几分钟就可以过关,碰到人多要排很久的队。

深圳丨历史深处的边防证与二线关

内地人想办一张边防证也不容易,需要经过单位政审、派出所核查、公安局办证三个程序,如果没有单位,需要去街道居委会审查,申请手续非常麻烦。过关时,如果没有边防证或者边防证有问题,就会被遣返回老家。

关内与关外是两个世界,边防证的存在,更是为特区增添了几分神秘。对那时的普通人来说,关内是一个世外桃源,吸引着无数人前赴后继,来到这个城市,追寻梦想。

深圳丨历史深处的边防证与二线关

当年来深圳闯荡的人,不少人被二线关和边防证难住,包括后来的房地产大鳄潘石屹。他在接受一家杂志专访时说,他年轻时变卖全部家产到深圳闯荡。没有边防证的他,进不了市区,咬牙花了50元,让一个蛇头带他从铁丝网的一个洞里钻进深圳。

2013年起,边防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18年1月,国务院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管理线。边防证与二线关,已经成为深圳的记忆。

深圳丨历史深处的边防证与二线关

如今,如今的深圳,关内关外畅通无阻,再也不需要拿着边防证,在边检站排着长队等着检查,更不需要跟着蛇头钻进洞里进入深圳

作为深圳的历史见证,有不少人在闲暇时间自发组织去二线关进行徒步活动,用心灵去感受、用脚步去丈量、用镜头去记录这段沉淀的历史。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