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文化的根在哪裡

陳漢裕

在議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我小時候問過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母親說,去問你爸?父親說,去問你媽?帶著大人都不說又臉上心照不宣的疑惑,我朦朦朧朧、跌跌撞撞地走完了大半生。當然,後來懂了,文化讓我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也讓我知道潮汕文化的根在哪裡?

讀過族譜和排輩順序後,我知道陳姓的根就在河南洛陽的東門。至於什麼時候南遷的?或許是春秋時期陳國戰敗後,或許是在稍後的幾次大南遷中。前些日子,我寫了 “由鐵牛墜江到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聯想到當今文化與古文化的傳承關係,再由傳承聯想到創新,潮汕文化的根,就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裡。

“潮汕子民,源起中原,文化底蘊厚重。”是潮人現實生活的寫照。北方說的“筷子”,潮汕人還在跟古人叫“箸”。北方人說的“跑”,潮汕人還在說古漢語裡的“走”。在北方找不到古詩詞韻腳字的古讀音,唐宋時的古音樂,卻在潮汕字典,潮州音樂裡可以尋找到“她”的蹤影。在古代戰亂中南遷到福建、廣東的中原人,落地生根後,頑固地保留著大量中原文化的元素。

孔子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在家庭主婦一日三餐的瓜碗瓢勺中黙黙地傳承,把家菜做得又精又細,精細潮菜還成就了國內外聞名的潮州菜糸。韓愈說的“業精於勤而荒於嬉,成於思毀於隨。”包括古今諸多知慧和思想,成就了散文作家秦牧,漢學家饒宗頤,實業家李嘉誠。

我們文化的根在哪裡

中華五千年文明是我們共同的根,那我們文化的根又是從哪裡開始的?

記得我們從小是聽著“社會主義好”的歌聲長大的。上小學戴上紅領巾後,唱著“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去上學的。上中學時,大串聯去了北京,一回學校就鬧革命。畢業後,轟轟烈烈地到農村去,接受了廣大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這是我們童年和少年時期文化的根。

兩年後,我到了部隊這所革命的大熔爐中去鍛鍊。當新兵訓練結束後,到駐地部隊一看,進出山洞,滿眼硝煙。十八歲青年時期文化的根,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八年後我回到原來的根。正趕上了“科學的春天”,那時,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社會風尚。於是挑燈苦讀、惡䃼,耳邊響起“春天的故事”,整天摸著石頭過河。當年每改一步,真的很難,阻力是舊規定、條條框框。改革開放初期,“有國無家”是海外華僑的怨言。把華僑的房子還給華僑,這事一干就是近三十年,這是我青壯年時期文化的根。

我們文化的根,竟然如此絢麗多彩!

作者陳漢裕,原一師四團戰友,廣東中山大學中文糸畢業,汕頭市人大華僑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副調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