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 都是以心換心 以誠換誠

人與人之間  都是以心換心 以誠換誠

《群書治要》講座第15講04節

“世間沒有不是出自於本有的真誠心,而能夠得到人的真誠之心的。”這個叫“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這就是以心換心,以誠換誠。

人與人之間  都是以心換心 以誠換誠

“故古之賢君於其臣也,尊其爵祿而親之;疾則臨視之無數,死則吊哭之,為之服錫衰,而三臨其喪;未斂不飲酒食肉,未葬不舉樂,當宗廟之祭而死,為之廢樂。”

“爵祿”就是給他官爵和俸祿。“臨視”就是親臨探望。“錫衰”就是用細麻布所制的喪服。“斂”就是為死者更衣入棺。“舉樂”,“舉”就是演奏的意思。當時的君主是怎麼對待臣子的呢?他對待臣子確實是做到了以誠相待。

下面就具體講述了古代的聖君對臣子關心愛戴的狀況。古代的賢君對於大臣,尊重他們的官爵、奉祿,並且愛護他們;大臣有病要多次親自探望;大臣去世要弔唁哭泣,並且穿戴細布喪服,三次,這個“三”也有多的意思,親臨喪葬;死者未入殮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樂娛樂,為什麼呢?因為喪失了一個股肱之臣他自己都樂不起來了。當大臣正好是在宗廟祭祀的時候去世,就要為他免奏宗廟祭祀的音樂。

所以你看,古人對於大臣的尊重確實是從禮上做得非常的周到,這也是君主誠心得表現。

在《體論》中也有一段類似的論述說:“當臣子生病的時候,君主會多次去探望;當臣子過世的時候,君主會親臨大唁、小唁這樣的喪禮,而且在喪葬期間都會減衣縮食,不奏琴瑟。”那麼這些禮它並不是形式主義,因為君主的哀悽之情他是由內而外發出來的,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古人說:“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什麼叫不自然呢?不自然就是偽裝的、做作出來的、為了收買人心故意表現的,不是發自本有的真誠之心。所以你看很多人他話說得很漂亮,做起事來卻是非常的不地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世間沒有不是出自於本有的真誠心,而能夠得到人的真誠之心的。”這個叫“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這就是以心換心,以誠換誠。

“色取仁而實違之者,謂之虛”,如果表面上對人仁慈,內心上有所違悖,這叫什麼呢?這叫虛偽。“不以誠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誠事己,謂之愚。”什麼意思呢?說你這個當領導的、當君主的,不能夠以真誠心去對待自己的臣子,還希望臣子能夠以真誠心來侍奉自己,這是愚蠢的行為。那麼這些話都是提醒我們,如果要得到賢臣,只有以仁愛之心、真誠之心,這樣才能夠以誠換誠,以心交心。絕對不是靠什麼權術、計謀、技巧等等,這個總會被人識破的,換不了人的誠心。

人與人之間  都是以心換心 以誠換誠

在《群書治要·三國志》上,就能看到古代的君臣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三國志》上記載著孫權對於他的大將呂蒙的愛護。呂蒙智勇雙全,被拜為虎威將軍。當關羽帥軍進攻曹魏的樊城時,孫權派呂蒙帶兵去偷襲南郡,結果南郡的太守投降,呂蒙就進入了南郡,佔領了城池,並且俘虜了關羽的家屬,還有關羽手下的將士全部的家屬。但是這個呂蒙很有智慧,他怎麼做的呢?他給這些家屬比平時更加優厚的撫慰,結果這樣一做之後,關羽的將士全都喪失了鬥志,紛紛離開了關羽,投降了吳君,這樣呂蒙就很容易的平定了荊州,孫權就任命他為南郡太守。

呂蒙的疾病是時輕時重,孫權就為他悲悽憂傷,他想常常去看一看呂蒙的容顏氣色,但是又怕呂蒙要施禮而過於勞累,結果怎麼樣呢?結果他就在牆壁上鑿了一個小洞,偷偷的觀看。如果看到呂蒙能夠稍稍吃點東西了,他就非常的歡喜,還回過頭來和左右侍從談笑。如果呂蒙的病重了,他就會長吁短嘆,夜不能眠。呂蒙的病情好轉了,孫權還專門為此下達了赦令。你看多重視這個將軍,他的病情稍有好轉,他就大赦百姓,還讓群臣都來道賀。

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到,孫權對於呂蒙確實是非常的重視、非常的禮敬、非常的關愛。後來呂蒙的病情又加重了,孫權親自到病床探望,當呂蒙去世的時候,孫權極度哀痛,就像喪失了自己的左膀右臂一樣,這種哀痛也是發自於內心。

我們看中國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既是君臣又是手足,所以在《蔣子萬機論》中就講到:“夫君王之治,必須賢佐,然後為泰。故君稱元首,臣為股肱,譬之一體相須而行也。”他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說君王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得有賢德的人輔佐才能安泰,所以君主領導著被喻為頭腦,而臣子被喻為是四肢,這就像一個身體一樣,誰也離不開誰。所以他們是彼此需要,相互協調,才能夠把國家治理好。君臣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個身體一樣,要互相感恩、互相協作,頭腦發出指令,四肢馬上就配合,就非常的協調運轉。

我們接著再看下面:“故古之君人者於其臣也,可為盡禮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盡死,以報其上。”古代的君主對於他的臣下可以說是極盡禮義,仁至義盡,所以臣下內心不敢不盡心竭力、鞠躬盡瘁報效君主。這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個“忠”就是竭盡全力。

所以作領導者的,一定要懂得以禮來對待臣子,不能夠把臣子當成是給自己打雜的人,什麼事情都讓臣子去代辦。

人與人之間  都是以心換心 以誠換誠

《晏子》上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第十七條:

“晏子侍於景公,朝寒,曰:“請進暖食。”對曰:“嬰非君奉饋之臣也,敢辭。”公曰:“請進服裘。”對曰:“嬰非君茵席之臣也,敢辭。”公曰:“然夫子之於寡人,何為者也?”對曰:“社稷之臣。”公問:“社稷之臣若何?”對曰:“能立社稷,別上下之義,使當其理;制百官之序,使得其所;作為辭令,可佈於四方也。”自是之後,君不以禮,不見晏子。”

這個晏子陪伴著齊景公,“朝寒”,就是早晨天氣非常寒冷,景公說:“請給我盛碗熱飯。”晏子怎麼說呢?晏子說:“我不是為您端飯的臣子,因此不敢從命。”景公又說:“請給我準備衣服、裘皮褥子。”晏子說:“我不是負責為您穿衣鋪席的臣子,因此仍不敢從命。”

景公聽了就反問說:“那您能為我做什麼呢?”晏子正色回答說:“我是社稷之臣。”景公就繼續問:“何為社稷之臣?”晏子說:“能夠穩定國家,區別上下他們各個應該承擔的本分,使他們的做事都合乎道理。規定百官的秩序,讓他們各得齊所。所言辭令可傳佈四方,這就是社稷之臣。”

從此以後,凡是按禮儀的規定不應該由晏子去做的事,景公就再也不敢找晏子了。所以你看,正是因為齊景公他能夠禮遇晏子,所以晏子也是竭心盡力的來輔佐他,經常為他講解治國的道理,並且不失時機的糾正他錯誤的言行。

比如說在《晏子》上記載,有很多他和齊景公之間的對話。有一年,天下了大雪,三天都沒有見晴,而這齊景公披著狐白之裘,就是裘皮的衣服。裘皮的衣服質量也有不同,就是在狐腋之下的皮是又軟又輕,所以狐白之裘也是白色的,是一種高貴的象徵。那麼齊景公穿著一個白色的裘衣,狐裘之衣坐在堂上,這個時候晏子就來朝見了,站了一會,齊景公就說了:“真奇怪,這雪下了三天,也不覺得寒冷。”晏子聽了之後怎麼說呢?“天氣真的不寒冷嗎?”

被晏子這麼一問,齊景公就有點不好意思了,晏子就說:“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這個晏子的話非常直接,他批評景公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自己吃飽飯的時候,便想到有百姓還在捱餓;自己穿暖的時候,便想到還有百姓在受凍;自己很安逸的時候,便想到百姓的勞苦。可惜啊,您現在都感覺不到。”

齊景公是怎麼表現的呢?這個齊景公也很難得,他一聽晏子說得對,馬上就讚歎:“善。寡人聞命矣。”說得太好了,我明白您的教誨了。於是,他就下令,取出倉庫中的皮衣,開倉放糧,救濟那些挨凍受餓的百姓。也正是因為齊景公能夠禮遇晏子這樣的賢臣,所以在晏子的輔佐之下,他也做到了“循義而治”。

人與人之間  都是以心換心 以誠換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