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獨角獸,差評!

這屆獨角獸,差評!

“毒角獸”,請停止你的表演。

文 / 華商韜略 王田

近3年,國內的“獨角獸”公司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奔湧而出。

獨角獸概念誕生於美國,是風投界的專業術語。特指那些創辦少於10年,且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科技公司。

其命名的意義特指,這些創業公司帶來的價值、能量,就像神話傳說裡的獨角獸一般稀有珍貴。

過去3年間,國內創業公司頻頻爆出鉅額融資,不斷刷新創投市場紀錄,一批獨角獸企業迅速崛起。

但,有沒有“獨角”不一定,“有毒”倒是真的。

像最近曝光量有點高的滴滴,負面問題頻發,幾乎成了監管典型;

還有一些短視頻平臺,為了追求爆款,屢屢出現低俗視聽產品,引發國家有關部門約談整改;

成功兌現、上市的前獨角獸們也並非高枕無憂。近日,港股一批獨角獸公司迎來大面積破發,其中不少企業都曾備受追捧。

光環之下,國內一眾獨角獸還來不及大展身手,就開始因為各種問題而展露敗相。

【1】

獨角獸集中爆發增長,承受的吐槽似乎比它們創造的價值還要多。

尤其是與獨角獸緊密聯繫的“燒錢”現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大規模批判。

人民日報曾評論,“如果不是貨真價實的獨角獸,過熱的投資或過高的估值到最後只會是流星一閃而過,落得一地雞毛。”

類似的話摩拜前董事長李斌也說過,他曾痛斥“燒錢補貼是互聯網競爭的萬惡之源”、批判“炮臺型、炮灰型的投資少做,不要把事情搞得一地雞毛。”

就連沒少燒錢的劉強東,對此也有看法,他表示如果燒錢沒有建立任何競爭壁壘,沒有核心競爭門檻,錢燒得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這屆獨角獸,差評!

儘管警言不斷,燒錢的行業卻越來越大。燒錢並虧損的不止常見於團購、外賣、出行領域,其他行業獨角獸也在面臨“融資、燒錢、再融資、再燒錢”的死結:

比如在線教育。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該領域的融資次數已達147筆,但多數仍處於燒錢階段,行業火爆的背後是70%的企業存在虧損;

被稱為“新經濟五劍客”之一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平安好醫生”,是該領域最大的獨角獸,成立4年一直呈爆發式增長,但難掩虧損現狀:3年累計虧損逾20億;

IT桔子《2017年獨角獸俱樂部》報告中指出:2017年124家獨角獸中,絕大多數公司仍舊虧損、沒有實現盈利。

正應了經濟學裡那句笑話:我們一直在虧損,但我們越做越大了!

如今,獨角獸企業這一現象越來越普遍——儘管估值超10億美元,業務觸角可遍佈全球,但它們依舊在“燒投資人的錢,創自己的業”。

造成這種局面,過剩的資本難辭其咎。近年間,隨著投資渠道的缺乏,大筆熱錢爭相湧入PE/VC,藉此推動了一批企業的野蠻成長。

據統計,2012年至2015年,投資於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金額增長了5倍。2015年同期更是超過了美國互聯網公司的投資金額。

同年,中國有10000多家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而在2000年,這個數字大約是100家。

資本迫切找到下一個阿里巴巴、騰訊。在其支撐下,多數獨角獸短時間內即可實現業務規模爆發性增長。為了維持這種增長,燒錢補貼就成了習慣。

這屆獨角獸,差評!

實際上,如今一系列“有毒”現象,大多是創業公司為了快速爭奪市場份額而所做的手段。這些來自源頭的問題,很難徹底剔除。

有資本供給時,獨角獸尚且鉅額虧損;當資金來源斷了,大批獨角獸幾乎只有死路一條。

辦法不是沒有,像劉強東說的,就算是燒錢,也得燒出個“核心競爭力”才有意義。

問題在於,當前大多數獨角獸欠缺“核心競爭力”。沒有資本輸血,它們無力生存。

【2】

當資本過剩時,邁入獨角獸陣營不再是稀奇事。

今年3月,科技部火炬中心發佈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中,164家企業上榜,其中去年新晉獨角獸就有62家。

通常來說,獨角獸數量上的增長是城市或者國家的發展實力的映照。

但在中國,打造一隻獨角獸成了“流水化作業”——只要找準平臺,創造一個概念,就能吸引來投資,繼而燒錢炒作,得到高估值,新的獨角獸企業就此誕生。

同期,國外一份榜單,似乎能更尖銳地說明問題。

全球知名風投調研機構CB Insights評選的2017年全球科技創業公司“獨角獸”榜單,中國僅有55家企業上榜。比國內榜單少了一半還多。

CB Insights表示,“獨角獸”並不僅僅是企業估值比較高,更重要的是企業商業模式具有獨特性,在所在行業具有獨特優勢和競爭力。

這樣看來,國內“一百多家”獨角獸也不能讓人“喜大普奔”了,反而令人擔憂。

《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顯示,164家上榜企業分佈於18個領域,其中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大健康、文化娛樂和物流為集中爆發領域,數量佔比達到56%。

這屆獨角獸,差評!

這些類別裡,大健康、互聯網金融可以算是技術性較強的行業。但它們之中,不乏技術較弱的營銷平臺充數。

而真正技術驅動型的行業裡,新能源汽車9家,雲服務8家,人工智能6家,大數據、智能硬件各自只有4家。加起來佔比不足20%。

儘管輿論一再強調燒錢不可取,一再強調要建立壁壘,但真正的技術流仍是少數。

今年4月,硅谷數據研究機構PitchBook發佈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一季度,全球有17家企業躋身獨角獸,四分之一來自中國。

這5家國內企業分別是美萊網、曹操專車、鬥魚、趣頭條和遊俠汽車。它們的業務均基於流量平臺服務。

同一榜單中,其他的國外獨角獸公司分佈領域卻為:雲計算硬件/軟件存儲和分析數據解決方案、醫療科技、服務於視障人士的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機器人自動化、物聯網傳感器開發、癌症臨床數據收集分析……

各項數據均表明一個事實——涉及前沿科技的領域,中國獨角獸少之又少。

換言之,擁有核心技術和競爭力的國內獨角獸少之又少。

這樣的境地令業界尷尬:當全球視AI為兵家必爭之地,加緊佈局時;當人們在熱烈探討人工智能、大數據及雲計算,誰能開啟下一個時代的時候——

全中國的人工智能獨角獸只有6家。

【3】

在虛擬經濟的大潮下,打造獨角獸太過容易,而打造技術驅動型的則太難。

難在資本,也難在社會環境。

資本希望快速回報,但核心技術需要培育期,研發又需要重投入,這注定不是個“撈快錢”的行業;

大環境上,知名度成了獨角獸估值能否增長的關鍵。但硬科技獨角獸在曝光量上實在乏善可陳:技術壁壘倒是有了,但大眾熱度平平,資本關注更少。

從自身角度看,技術型獨角獸要活下去,考慮的不光是融資能力和清晰的盈利模式。

最難、也最強調一點——

在不斷突破技術這條路上,要“耐得住寂寞”。

目前國內獨角獸排名前10的企業,寧德時代和大疆都是脫胎實體經濟、以技術為驅動的“硬”獨角獸。成功背後,是它們長期對技術的追求。

其中,專注於動力電池的寧德時代,號稱是國內最捨得投錢做研發的鋰電池公司,2017年,其研發投入超16億,淨利潤近40億。大眾、寶馬等國際巨頭,均是其合作伙伴。

寧德時代的創始人曾毓群不是科班出身,但經營事業期間唸到了博士,如今已是業內知名專家,同時還任物理化學電源雜誌編委、亞洲固態離子協會理事、中科院物理所清潔能源中心學術委員。

寧德時代內部的學術氛圍相當濃厚,技術高層及領導,基本都是高學歷人才。這幫人做事喜歡講數據、論實驗成果。

與之對應的是,寧德時代體系下擁有907項境內專利及17項境外專利,正在申請的境內和境外專利合計1440項。

在核心競爭力的支撐下,寧德時代雖發展迅猛,但腳步異常穩健,作為即將登陸A股的企業,其上市前的估值已經超過千億。

世界潮流每天在變,流量平臺總會推陳出新,但唯有技術創新與核心競爭力亙古不變。

技術決定產業走向,決定獨角獸的存亡。那些依舊活躍的老牌科技巨頭,更是深諳此道。

這屆獨角獸,差評!

谷歌花了8年時間成為一隻獨角獸。最初它只是一個搜索引擎,15年後,它成了為數十億人安排生活的親密助手。

現在谷歌又一頭扎進無人駕駛和生物醫療,甚至不惜以投資50年甚至100年為目標。

在新的國際貿易背景下,當中國產業在上游受制於人,並寄望於未來實現彎道超車時,我們是否應該問問自己:

國內資本瘋狂熱炒的一百多隻獨角獸中,有幾家建立了成熟的盈利模式,能擺脫資本獨立存活?

活著都很難,更別提靠技術改變世界了。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