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歲,陷入焦慮、恐懼情緒,存在社交障礙,可以怎樣調整?

25 歲,陷入焦慮、恐懼情緒,存在社交障礙,可以怎樣調整?

25 歲,陷入焦慮、恐懼情緒,存在社交障礙,可以怎樣調整?

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工作三年半。我得腦海中一直有一個理想的自己,現實中也有一個真實的自己,我始終活在理想和現實的對抗中,一直處於抑鬱情緒中,也就是天天悶悶不樂,但最近越來越嚴重,整個人都不好了。

起因,項目失敗,被公司領導罵的很慘,領導甚至認為我是公司裡面很差的員工,這讓我倍受打擊,理想中的那個高大上的自我瞬間倒塌,面對這個現實(雖然領導說的不一定全對,但是是一個導火索,引起我對自我的反思。)我內心衝突很厲害,不願意並且害怕承認領導對我的評價,老是覺得有可能被開除掉,如果被開除我日子怎麼過啊,明年制定的買車計劃,未來的買房計劃怎麼辦。腦子裡面全是恐懼,看見同事,內心總是想為啥是我這麼倒黴,為啥不是他們,為什麼所有人都比我幸運。

這樣子,我每天都過不好,尤其是早晨起床的時候,總有天要塌下來的感覺,賴著不想不敢起床,但我還是強忍著去公司。到了公司,總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胸悶氣短,很難受,巴不得早點下班回家,但又覺得下班早回家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感覺。公司待遇不錯,未來有一定機會上市,我以前跳槽過好多次(現在想起來基本上都是因為我不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導致的),所以這次很怕離開這家公司,真的很怕。以前我自己一個人還好,現在我要結婚了,有老婆要照顧,所以很怕很怕。

由於這個事情,我已經意識到自己可能有點抑鬱和焦慮。最近看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書上說可能跟自己的童年還有性格也有關係。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童年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美好的,但對我來說,卻是對童年沒有什麼留戀的地方。從記事開始,就沒見過我老爸,我對爸爸也沒有什麼感覺,畢竟沒見過。老媽帶著我和弟弟過的很辛苦,窮,而且媽媽和爺爺還有姑姑,大伯孃的關係都不好。我的爺爺,姑姑,大伯孃在我眼裡都不是什麼好人,自私,甚至是無聊無恥。從小老媽就給我很大的壓力,讓我一定要出人頭地。親戚鄰居在我很小的時候也一直跟我說我媽不容易,等等之類,我從小都處處努力,學習成績也都在班級前三。老媽脾氣很壞雖然很疼我和弟弟,但是打罵是少不了的,每次和爺爺吵完架,都威脅要丟掉我和弟,離家出走改嫁。因為我父親早死,我媽和爺爺都不給我繳學費,讓我拖著,逼迫學校和村裡面去要學費,老師沒辦法,經常在班裡面問我要學費,讓我自尊心很受傷害。小時候的貧窮,家庭給的超過年齡的壓力,同齡人的欺負,親戚的虛偽讓童年少了份別人的童真。

進入初中,我終究是沒抗住壓力,初三那年得了強迫症,當時總是怕老鼠啃了書籍,我就沒辦法考高中,我這輩子就完了。每天都在進行這樣子的鬥爭,最終我被迫休學一年,中間找了醫生吃了氯氮平等藥,病情有了一定改善,坎坎坷坷的考上了高中。

高中,強迫症沒有完全好利索,渾渾噩噩的過了。學習壓力很大,天天暴飲暴食,害怕跟比自己有錢帥氣的人交往,害怕與比自己強的人發生矛盾,如果發生了,心理就會特別恐懼,當時已經發現自己有一點交際障礙,但由於學業壓力大,所以並未爆發出來。

高考的時候,考試前二十分鐘都在不斷的檢查姓名和身份證有沒有寫錯,嚴重的影響我的發揮。已經做好了考不上大學的準備了,但最終還是考到了一個一本院校,算是很大的幸運了。

進入大學,社交障礙越來越表現出來了,自卑,不敢和條件比自己的人交往,不合群。喜歡用努力和成績去掩蓋自己的自卑。不願意接受自己是個自卑,貧窮的普通人的真相。大學四年都在期盼著畢業,期盼著畢業賺錢,可以比那些城市條件好的同學賺的多,整個大學感覺都沒有好好過,整天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面,想想都有點後悔。

終於大四了,畢業了,由於四年的拼命,我拿到了整個學院最好的offer,去了一家知名的互聯網企業,這似乎又給了我拒絕接納真實自己的藉口了。

後來我工作了。。。。直到現在三年半,抑鬱+焦慮+社交障礙一直困擾著我,我甚至過年都不開心。我甚至想過自殺,但是想想剛嫁給我的老婆和家裡的老媽,就放棄了。我該怎麼辦?

25 歲,陷入焦慮、恐懼情緒,存在社交障礙,可以怎樣調整?

25 歲,陷入焦慮、恐懼情緒,存在社交障礙,可以怎樣調整?

這種心理情況與你的童年有著很深的關係,儘管我並不贊同你把你現在的不如意歸因於你的童年,但是至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於你的童年。我認為正是童少年時期母親對你過高的期望與要求導致了今天你自己對自己過高的期望與要求。這種過高的期望使你產生幻想,而當幻想與現實不一致時(遭到責罵)你受到了難以承受的打擊,而你又把自己生命的重要意義繫於這種幻想中,當你的幻想遭受威脅,你生命的意義就遭受到威脅,這使你甚至輕生。

你必須改變你的心理狀況,否則你無法生存,更別提幸福地生活,在你目前的心理狀況下,即便你得到了你的車子,房子,你依然會無時無刻地被恐懼包圍,因為你永遠無法滿足你的幻想。

改變你心理狀況的第一步是打破幻想。你捫心自問,我為什麼一定高大上?在這個世界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算不了什麼,我們的意志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強大,在更多的時候,我們被這個環境左右著。抬頭三尺有神明,切記不要認為自己掌握著自己的命運,上天只把你命運的一小部分讓你自己掌握著,別在跌進坑裡的時候不去想怎麼爬出坑,而卻想著自己怎麼如此無能,因為這並非你的過錯。當你把主宰自己命運的重任卸下的時候,你一定會感到無比輕鬆。此時,你才具備了主宰上天丟給你的那一小部分命運的前提條件。這裡有一個心結是:是不是我不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牛逼的人,我更不會成為一個牛逼的人,答案是,不是的。

第二步是認清外界反饋的真實意義。你的心裡有很多不切實際的理解,批評你並非是全盤地否定了你,而只是在這件事情上你搞砸了,希望你下次能做好。在人際交往中,你一定是這樣的人:忍受不了任何外界的否定意見,朋友的一個眼神,一個不留神的詞,一個無意的動作都有可能使你徹夜難眠,所以你才會人際交往困難。請你一定要認清的是,否定便是否定,否定指哪便是哪,而非對你這個人的全盤否定。世上無完人,我說我朋友長的對不起社會,我朋友就跟我一刀兩斷認為我否定了他的人生而因此與我斷絕來往麼?由於我的一個手下在一次重大任務中疏忽而導致項目遭受嚴重損失使我一時沒有控制住情緒而大罵特罵他一頓甚至還加些私貨我就是否定了他的一切要趕他出門麼?不是的。而是什麼呢,而是他馬上改正,積極面對,幫助我在接下來的工作當中挽回損失,竭力避免自己重複出這種錯誤,我會加倍看好他。在你的思維中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因果結論,這樣的東西你一定要盡全力去克服。下次再捱罵,即使情緒上思維上又如此不清醒,也一定在頭腦中有個聲音告訴自己,這麼想是不對的,一定要清醒。

上邊的兩部做好需要很久很久,我在真實的世界中看到過這種改變,希望你能有堅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通過努力使自己得到改變。在這之後的事情你自然而然會做成。一定要多讀書,你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對外界反饋不切實際的理解這個世界上不止你一個,當你看到別人也陷入這樣的困境,當你看到有人沒有陷入這種困境,這一定會在你改變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心理學上的東西是科學的,但是卻有些不夠……怎麼說呢,無血無肉。我建議你閱讀的書是小說,經典小說,很多很多的好書都是在寫人的。

我非常理你的困境,也願意在你改變的路上幫助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5 歲,陷入焦慮、恐懼情緒,存在社交障礙,可以怎樣調整?

25 歲,陷入焦慮、恐懼情緒,存在社交障礙,可以怎樣調整?

1: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不停地折磨自己,為了掩飾失敗,他們又制定更難攀爬的目標。包裝自己,使自己永遠無法真實地生活,因為真實的自己讓他們覺得可恥。他們對人好卻又對人壞,他們極度愛卻又極度恨。他們在勝利的時候有攀上巔峰的雄心與想象卻又在小坎坷上一蹶不振,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他們什麼都愛,卻又什麼都不愛。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他們活在真實的世界裡,從不偽裝。他們胸無大志,對於未來不曾有過多的奢望,每一刻都活在當下。他們不愛幻想,一心活在真實的感受裡。他們不去做看起來高大上的活動,卻為自己真愛的事物無限投入並得到真實的快樂。

下面是分享:

我身邊真的有克服的例子,但他沒有你這麼幸運,他沒有得到互聯網的幫助,只是在感覺無數次的痛苦之後不停地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但他同樣也很幸運,因為在誤打誤撞中,他得到了書籍的幫助。他用了快十年的時間一點點摸索著才知道書中的故事可以幫助他,至此他不停地讀,在書中,他讀到了很多的故事,他知道他不孤獨,因為這世上有很多很多的人同樣忍受著他的痛苦。在書中,他一點點了解了自己。在故事中得到領悟,又在現實的生活中不斷分析著自己的幻想與自己不切實際的對外界反饋的理解。他在書中發現了那種與自己不一樣的人,那種他想成為的人,他就在現實生活中去尋找,他與他們做朋友,觀察他們與自己的不同,他用能觸碰到自己傷痛的話語去觸碰他們,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反饋,這使他興奮。他看到了曙光,卻在再一次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又一次陷入困境,在不斷地反覆與反覆之後的思考之後,他終於發現,根植於肉體與靈魂的那些東西是不容易改變的,於是他靜下心來去忍受,並堅定地相信,一定會改變,在經過了多年之後,他終於感到了自己的改變已經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形成了一種真實的改變。

2:

有時候事情是這樣的,當你沒見過更大的蘋果時,你永遠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蘋果原來這麼小。當你見過更多的蘋果時,你才會越來越瞭解自己的蘋果。你說你不太懂得去調整是因為你根本沒有調整的方向,不懂得方向是因為你不懂得問題的本質是什麼。見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兒,走更多的路讀更多的書會讓你瞭解別人瞭解自己,不能盲目地以為自己瞭解自己,更不能盲目地猜測別人的感受與自己相同。你遇事想太多的根本原因是你站到了對方的立場卻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這是錯位的,根本無法得出一個準確的結論,而你又將這種錯誤的結論當成了你考慮他人的前提,這樣一系列的錯誤便發生了,這也就是誤會的產生。我在回答中強調讀書的原因就是因為讀書給了你更多瞭解他人和自己的機會,相比其它,讀書更容易做。跳出自己內心小小的天地,用理性而非毫無根據地揣測去看待人和事是你最終要做到的。希望我沒有說錯,如果說錯請你諒解。

3:

這個世界沒有人會去有意排斥你,你可能只是陷入了自我排斥與他人排斥的惡性循環裡。如果你小心謹慎地與別人交往,那麼別人會感覺到你的小心謹慎,這個小心謹慎會變成一個微妙的東西在你們之間傳遞,放大,形成一種效應,讓每一個人感覺交往的緊張不適。如果一段交往讓人感覺不適,人就是會躲避它。最後就形成了你感受到的排斥。這個排斥無關乎你的歷史,而是由你自身素質所造成的,自然也會隨著你自身素質的改變而改變。請你仔細理解我所說的“小心謹慎”,看看能不能想到些什麼。如果你想得到改變,首先要明白這種改變需要你花費很多的努力與時間,如果你想期待突然地轉變,那我幫不了你。請做到心理準備。

一個近似完美虛假而又多變的幻象活在你的內心深處。你照著它的樣子打造自己,去努力模仿,卻無論怎麼樣都會失敗。失敗的時候你氣餒,你的氣餒是真實的,周圍的人會捕捉到這種情緒,而你本身又會被這種氣餒影響甚至控制。朋友之間,甚至在不夠朋友的關係之間,我們通常當面說出對方的缺點本身是一種親近的行為。說對方缺點是一種“放肆”的行為,我們不會隨便去說一個人的缺點,除非這個人是我們自己人。這個行為(說對方缺點)會有可能因為對對方與自身關係判斷不恰當而得到修正,比如,對方強烈的反應就是一種需要修正對關係認知的信號。在這種理論下(由你去判斷對你來說是不是對),對方說出你缺點的時刻,是對你信任的,對你們之間的關係也是信任的。你的崩潰及由崩潰帶來的一連串內在引起的外在變化會成為一種信號告誡對方,讓對方知曉他的行為是不合適的。對方會小心處理以後對你的行為,如果沒有太多的必要(就是你並非是一個不可獲取的關係),他會規避這種行為,一點點形成對你的排斥。

每個人都有弱點和缺陷,當你認識到的自己就是這樣一個有弱點有缺陷的自己的時候,弱點和缺陷被提起時,你的內心不會被猛烈地刺激。就像一個人做了一件壞事,他恐懼被人發現,恐懼被發現之後他在人群中就變成了做壞事的人,恐懼自己承受懲罰。於是,這件壞事與與這件壞事兒相關的一切都變成了這個人敏感的區域。無論周圍人以什麼樣的方式說起,無論說的是誰兒,他都會以為別人發現了他做的壞事,別人在說他。他想把問題掩蓋,好像他從來沒有做過一樣,但是,他沒能逃過自己,無論他在內心深處把自己如何想象成一個沒有做過這件壞事的完美的人,但是他的內心的某一個角落裡會始終提醒自己,他並非如此。

類似的道理,你也在不停地掩飾自己,掩飾自己的缺點和缺陷,恐懼被發現,恐懼被發現之後可能會由此帶來的種種“懲罰”。你心裡幻想的那個完美的你,它越是完美,那麼你越是恐懼,因為現實的你和它就會有越大的差距,那麼你需要掩蓋的就越多,越深。而最痛苦的事情其實是,你明明知道自己的一切真實情況,還想假裝騙過自己和所有人。試想,我如果是你的一個朋友,我今天告訴你,你不能太老實,這樣容易被欺負。你被傷害了,那麼是我傷害了你?還是你自己傷害的你自己?答案是明顯的,是你自己。我只是陳述了一個我看到的事實,而(現實世界)說出這句話通常的用意是作為朋友的勸解或說友好地提醒,一句提醒是不會傷害人的。傷害你自己的恰恰是你自己長期以來由於掩蓋而在內心積累的負面情緒的集中發洩,更是你自身由於對“老實,容易被欺負”這個其實不算太嚴重的弱點的過分貶低導致你自己產生了內心難以承受的打擊。我再說的明白點,你自己看不起自己,特別看不起,但是你平時靠掩蓋與逃避來避免這種內心衝突,但是經過別人提醒,你的掩著的蓋子會被拆穿,所以你就受不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