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見”被利益買下?世人百態不止在娛樂圈,也在石灣陶塑

石灣陶塑

2006,石灣陶塑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最獨特的是石灣陶塑中的公仔形神兼備,高度寫實和適度誇張相結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藝術品位,形成了鮮明的地方風格。

有待點評:

不知為什麼,我總覺得女蝸造人是按石灣公仔捏的

——有待,有所為,方有所待

石灣陶塑技藝主要是分佈在廣州省佛山市石灣鎮街道及周邊地區,豐富的陶土資源和水陸暢達的交通條件,使石灣成為嶺南重要的陶業生產基地。

如果說景德鎮的瓷器是養在深閨、秀麗端莊的千金小姐,那廣東石灣的陶塑則是嬉于山野、嬌俏可愛的鄰家姑娘。特別是石灣公仔,造型逼真,有百人百形、千人千面的特點。

“週三見”被利益買下?世人百態不止在娛樂圈,也在石灣陶塑

自古有“景德瓷,石灣陶”的說法,俗諺也雲:“石灣缸瓦,勝於天下”,強調的正是“石灣陶”在陶之一域的翹楚地位。

“石灣陶,景德瓷”概括了中國陶瓷的精髓。與景德鎮不同的是,石灣窯是民窯而非官窯,產品是按市場和外銷的需求而生產。

“週三見”被利益買下?世人百態不止在娛樂圈,也在石灣陶塑

偏處南國一隅的石灣,其陶塑工藝比北方要遜色許多。南宋以後,佛山有大量的中原漢族移民遷徙至此,也把北方先進的製陶技藝帶到石灣,很好的促進了石灣陶塑的發展。

此後,石灣集宋代各名窯之大成,將八大瓷系的造型、釉色之美以及裝飾手段全都消化吸收,成為南國以“善仿”為特色的名窯,尤其是廣鈞、泥鈞,模仿得惟妙惟肖。

“週三見”被利益買下?世人百態不止在娛樂圈,也在石灣陶塑

中國陶瓷自五代以來有官窯和民窯之分,明代以後,又出現了“官搭民燒”制度,但石灣窯一直屬於純粹的民窯。

石灣的製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正式成規模地生產陶器則始於唐代,後經宋、元兩代發展,融合了各大名窯之精粹與己身之所長,於明清時期達到頂峰。

“週三見”被利益買下?世人百態不止在娛樂圈,也在石灣陶塑

石灣陶塑技藝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石灣東漢墓出土的陶塑可見其藝術雛形。

“週三見”被利益買下?世人百態不止在娛樂圈,也在石灣陶塑

石灣陶瓷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貝丘遺址中已揭開其燒陶的歷史序篇,石灣出現大型窯場的歷史最遲可上溯唐朝。自明代起,石灣打破了過去單一日用陶瓷出口的狀況。

明代以後,種類和題材則漸趨廣泛,百姓熟悉與喜愛的神仙人物與歷史人物,都在石灣陶塑藝術中得到真實生動的表現。

百姓的道德觀念與社會態度在石灣陶塑藝術中得到傳神的體現。因此有人稱石灣陶塑題材"堪稱為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週三見”被利益買下?世人百態不止在娛樂圈,也在石灣陶塑

石灣陶塑技藝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點,在創作上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石灣公仔"陶塑技藝按實物形態可分為人物陶塑、動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類。

它有胎壁厚、釉層厚的古雅厚重的特色。傳統的釉色有70多種,加上1963年在國內首創的 12種結晶釉,共有90多種釉色。這近百種釉色為石灣陶塑藝術增添了五彩斑斕的藝術美感。

“週三見”被利益買下?世人百態不止在娛樂圈,也在石灣陶塑

“巧奪天工憑妙手,石灣該是美陶灣”——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用這樣的詩句來形容石灣陶藝;相信經過“中華陶”融合傳統工藝和現代元素打造全新“石灣陶塑”必將把石灣陶藝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引領全新的時尚潮流。

非遺科普

最貴的傳承人

劉澤棉,1937年生於石灣的陶藝世家,1947年隨父習陶,1955年進石灣美術陶瓷廠從事陶藝創作至今。

劉澤棉的《紫氣東來》在拍賣會中拍出了360萬元的高價,刷新了石灣公仔在拍賣市場上的最高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