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為什麼放棄了西奈半島這麼遼闊而又資源豐富的土地?

一德格天1

以色列當然也想,但是形勢比人強。

以色列能夠在數次中東戰爭中能夠獲勝,根本性的原因在於兩點:第一是美國爸爸牛逼,這點毋庸置疑,第二點中東各國不團結。

第一次中東戰爭就是非常明顯的事,那時候以色列立足未穩,中東各國非常的不團結,還互相坑,最終導致失敗,到了埃及自由軍官團革命以後,納賽爾提出的大中東夢,是阿拉伯人的民族主義高潮,當然第二次是英法聯合以色列打埃及,搶了埃及的西奈半島,這時候的埃及已經是中東阿拉伯國家的老大,自然要打回來,所以之後就組織了第三第四中東戰爭,都是以埃及為主力,敘利亞等國輔助。



割地,在民族主義高漲的時代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事,而且西奈半島連接亞非兩大洲,同時,又控制蘇伊士運河,戰略位置極端重要,而埃及的相當一部分財政收入就來自於運河收入,擋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埃及人當然要和以色列拼命。



第四次中東戰爭時,埃及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戰果,但最終在沙龍的裝甲突擊下,最終功虧一簣,但是以色列其實已經失去了最重要的靠運河一線,要再把埃及趕到對岸也是不現實的。

而埃及畢竟是數千萬人口的國家,以色列只有700萬人,拼下去只能是兩敗俱傷。

最終在美國的斡旋下,埃及以色列簽署了戴維營協定,埃及付出了巨大代價才獲得了西奈半島,從此以後埃及不再是阿拉伯世界的老大,而成為了叛徒,從此以後阿拉伯人也更加不團結,之後的阿拉伯世界就是互相打,以色列得以各個擊破。

這筆買賣真的是賺大了。


木榮雨北

以色列放棄西奈半島,完全是無奈之舉,非不願也,實不能也。如果但凡有一絲可能獨佔廣闊的西奈半島,為猶太民族預留廣闊的發展空間,對土地抱有強烈危機感的以色列人都不會輕易放棄。

首先,阿拉伯國家絕不會允許以色列佔據西奈半島

發生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為蘇伊士運河戰爭或是西奈半島戰役、卡代什行動。這次軍事行動完全是英國、法國不甘心獨立的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聯合以色列進行的一場軍事行動。但是當時的英國、法國剛剛經過二戰實力大不如前,以色列雖然在美國的支持下,軍事實力領先阿拉伯世界,但是差距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當時的埃及既是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國家,又是蘇聯在中東地區的堅定盟友。更何況,西奈半島扼守蘇伊士運河一側,如果以色列長期佔據西奈半島,勢必嚴重影響埃及的經濟利益,損害埃及作為阿拉伯世界領袖的政治聲譽。埃及一定會全力以赴,聯合其他阿拉伯國際與以色列戰鬥到底。雖然阿拉伯國家軍事實力不濟可能難以撼動以色列,但是當時以色列的實力也不足以支撐與阿拉伯國家全線作戰,如果陷入長期的戰爭和對抗之中,對於剛剛獨立的以色列也會非常不利。

(納賽爾與赫魯曉夫)

更重要的是,美國、蘇聯堅決反對以色列佔據西奈半島

第二次中東戰爭的主謀是英國,目的是恢復英國在中東地區的傳統霸權。這一做法並不符合二戰後新興的美國、蘇聯的利益。對於美、蘇兩強而言,蘇伊士運河在實力平平的埃及手中,明顯要好過仍然控制在英國人、法國人手中。如果以色列長期佔據西奈半島,肯定會導致阿以雙方圍繞蘇伊士運河展開反覆爭奪,影響運河航運,也會影響美蘇兩國的經濟利益。

因此在戰爭之初,美國和蘇聯就旗幟鮮明的反對以色列搶佔西奈半島的軍事行動。

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直接致電英國首相艾登,要求英法撤軍。同時,美國還在聯合國安理會提交議案要求英法撤軍,遭到英法兩國否決後又敦促聯合國大會召開緊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停止戰爭並從埃及撤除所有外國軍隊。在經濟上,美國還故意拋售英鎊,導致英鎊大幅貶值15%,同時否決英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停止向英國的經濟援助。而蘇聯更是直接威脅英國,如果不撤軍就將動用核武器打擊英國。

以色列同時觸犯了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利益,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衝擊時評

以色列為何放棄了西奈半島這麼遼闊而又資源豐富的土地?

西奈半島遼闊資源又豐富?這要怎麼看了,西奈半島氣候、環境與中東大部分地區都是差不多,與以色列的國土環境也是半斤八兩,內有大片沙漠,不太適宜人居住,而地下礦產資源的確不少。說道遼闊,比起以色列那可是遼闊多了,以色列目前實際控制國土不過2.5萬平方公里,而西奈半島面積達到6.1萬平方公里,是以色列面積的2.5倍。要問這麼大這麼好的地方,為何以色列佔領又撤出了呢?

(一)其實以色列也是沒有辦法,以色列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中東戰爭上取得勝利,但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聯合英法兩國發動的,目的要奪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雖然最後取得軍事行動上的勝利,但以色列卻沒有獲得自己背後最大靠山美國的支持,甚至另一位超級大國蘇聯也參與進來,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壓力下,最後結果是英法兩國勢力退出中東,以色列也撤出西奈半島,埃及雖然沒有取得軍事勝利,卻取得蘇伊士運河控制權與西奈半島。

(二)西奈半島雖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上被以色列徹底佔領,但這次是以色列獨立與阿拉伯國家進行軍事行動的,還是沒有美國的支持,而且促使阿拉伯國家形成一個穩定的抗擊以色列的聯盟,導致以色列腹背受敵,外部環境壓力非常大。而且1973年埃及發動十月戰爭,打敗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到1979年,以色列與埃及最終締結和平條約,1982年以色列正式全部撤出西奈半島。阿拉伯國家抗擊以色列聯盟也隨之解散,埃及更是被其他阿拉伯國家視為叛徒,以色列也不是白撤出,有利益交換的。

(三)埃及實力不弱。西奈半島可是屬於埃及的領土,1952年納賽爾政變上臺,埃及在之後的阿拉伯國家頗有阿拉伯盟主的身份,多次組織阿拉伯國家抗擊以色列,在1973年的十月戰爭更是打敗以色列,證明當時埃及的綜合國力不弱,以色列想要長期佔領一個阿拉伯世界的強國土地是不可能的。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評論交流,加關注!


大正看世界

西奈本來就不是他們的。以色列建國才70週年,建國第二天就發動就第一次中東戰爭,屠殺和驅趕巴勒斯坦人,毛澤東及全世界把它們定位為“猶太復國主義”,我們中國是堅決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堅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鬥爭,巴建國時,我國最早承認了巴勒斯坦國。

在以色列建國之前,在歐洲的猶太人受了空前的浩劫,希特勒德國在奧斯威辛和毛特豪森設集中營專門屠殺猶太人,據統計屠殺了六百多萬猶太人,世界為之震驚,美國和英國想方設法營救那些倖存的猶太人,把他們偷運到巴勒斯坦,寬厚的阿拉伯民族接納了他們,但猶太人藉著聖經的故事成立以色國並與建國第二天悍然發動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侵佔了大量巴勒斯坦、埃及、約旦、敘利亞的土地,使大量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至今無家可歸,以色列的建國日,也就成為了“巴勒斯坦受難日”,這一天是5月15日。

以色列建國70週年,為慶祝這個建國日,美國把使館從柴拉維夫(原以色到首都)遷到耶路撒冷,可以說,在以色列建國前,這個世界就沒有“以色列國”,聖經裡並沒有講明有個以色列國,以色列只是公元前700再前的居住地,因連續大旱,猶太人也就是以色列人逃往埃及,在受到埃及法老的百般欺榨後又出逃了,《創世紀》和《出埃及》就是說的這段。

在漂淋世界和受盡二戰折磨的猶太人終於有了以色列國,但他們卻以戰爭報答世界的愛。可以這麼說,二戰中希特勒屠殺猶大人數量巨大,因為那是戰爭時期,以色列屠殺巴勒斯坦人數量也是巨大的,可這是發生在和平時期,可以說在屠殺巴勒斯坦人這件事上猶大人甚於希特勒!美使館遷址時發生在巴以邊界的屠殺,不正說明醜惡的猶太人的本質嗎?我們沒有看見巴人或是哈馬斯向以境內開過一槍一彈或是發射土火箭,可猶太人阻擊手射殺了60多名巴人,打傷了二千多人。以色列猶太人是真正的屠夫。


手機用名東方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

西奈半島是位於亞洲和非洲交界處的三角形半島,人口約60萬,面積6.1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是炎熱乾燥植被稀少的沙漠,人口承載能力非常有限。

戈蘭高地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以色列40%的淡水來自於戈蘭高地;戰略高地,易守難攻,只要守住了戈蘭高地,最有戰鬥力的敘利亞部隊就無法進入以色列,是天然屏障。

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戰勝埃及,奪得西奈半島。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戰勝敘利亞,奪得戈蘭高地。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戰勝埃及、敘利亞,粉碎了他們奪回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的企圖。

以色列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獲勝後,向敗者埃及退回西奈半島原因如下:

1、從國際角度來看,以色列通過戰爭手段佔領西奈半島,本身就是違反國際法的。不可能把它變為自己領土,放棄是必然的。

2、如以色列想同時佔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則四面楚敵,北是黎巴嫩真主黨,東北是敘利亞、東面約旦,西南是埃及。以色列為了長期和平,就要消除,至少要減少敵對國家,和埃及媾和可以解決以色列長期面對的兩線作戰態勢。

3、西奈半島的沙漠荒漠地形決定了它承載人口的能力有限,經濟上會消耗以色列大量資源接濟幾十萬半遊牧的阿拉伯人;,以色列國內軍隊規模有限,以色列內的蓋夫沙漠和西奈沙漠對以色列的防禦構成壓力。政治上樹了埃及這個強敵、軍事上就必須消耗大量資源防守埃及,不利於消化已經取得的戈蘭高地和巴勒斯坦各個居民聚居區。

4、以色列是美國等為避免伊斯蘭教國家發展成歐盟之類的同盟體而安插在阿拉伯世界的一顆釘子,以利於美國掌控中東地區石油資源。地中海是歐洲的後花園,蘇伊士運河是歐洲經濟的生命線,所以以色列不可亡國。以色列放棄西奈半島更符合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群體的利益。

5、當時以色列羽翼未豐,雖僥倖打贏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認識到和阿拉伯國家長期對質,不利於以色列的發展。美國因長期深陷越南戰爭,也無力再支持以色列對抗阿拉伯國家。埃以雙方合好,符合中東的長遠利益。

1978年9月6日一9月17日,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以色列交還了戰爭中佔領的西奈半島,埃及承認了以色列。中東迎來了和平的第一道曙光,奠定了土地換和平的基礎。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考慮到西奈半島本身的條件,放棄後沒有強大對手的挑戰同時獲得國際社會承認,並給國內帶來長久的和平與安全,最終選擇和埃及達成和解,放棄了西奈半島是正確的。


美麗青春您真痘

西奈半島,雖然遼闊但是土地荒涼,中北部與西部是西乃高原巟漠戈璧,中南部為山地,人煙稀少,氣候乾燥不適於人類居住,以色列放棄西奈的原因有三種因素。第一,以色列在中東不願樹敵太多,尤其是埃及這個阿拉伯世界的大佬,美總卞特的中間說和,以方做了順水對舟之策。第二,以色列國家狹長周邊的黎巴嫩敘利亞約旦沙特,都是敵對囯家,以方的軍事實力並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放棄西乃與埃及和好,是上上策。把精力放在北方固守戈蘭,後有與約旦和解。第三,雖然西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但有很荒諒,與埃及對歭需要很大的人力與物資保傽,有怕北部的各反猶國家南北夾攻,近觀歷史的記憶,以色列退岀西乃半島的思想是對的。


以斯拉7

西奈半島衛星圖片,照片中間的那個心形半島就是西奈半島。西奈半島6.1萬平方公里,算是面積遼闊,但是從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出,基本上全是戈壁沙漠、不毛之地,算不上資源豐富。

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迅雷之勢打垮了周圍的一票阿拉伯國家,並且為了擴大自己的戰略縱深,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戈蘭高地和耶路撒冷、幾乎所有的巴勒斯坦土地。以色列在軍事上巨大的成功也為阿以之間埋下了最劇烈的矛盾。為了收復被佔領土,埃及、敘利亞等國家聯合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果在以色列強大的軍事實力前,功虧一簣,還是以失敗告終。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一開始就突破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線”,攻入西奈半島。並且在戰爭結束時,仍然有軍隊部署在西奈半島---雖然是被以色列包圍。但是埃及方面收回西奈半島的決心可見一斑。

雖然埃及方面輸掉了戰爭,但是仍然在1978年收回了西奈半島,並且與以色列簽署了和平協議。埃及也成為阿拉伯世界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國家。

以色列向埃及交還西奈半島,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雖然以色列打贏了全部的四場中東戰爭,但是以色列也明白了,如果不交還西奈半島,埃及還會發動第五次、第六次甚至第七次中東戰爭,直至將西奈半島收回,或者埃及流盡自己最後一滴血。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本意是讓自己更加安全,結果反倒使自己永遠處在與埃及的戰爭狀態。以色列固然能打,但是奈何國小人寡,埃及畢竟有8000萬人口,是中東大國,長期與埃及耗下去,絕非上策。因此,以色列兩害相權取其輕,歸還西奈半島,實現與埃及的和解。

2、以色列向埃及歸還西奈半島是美蘇兩國共同的意思。以色列雖然在中東可以橫著走,但是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面前,還是道行太低。而且阿以衝突是更宏大的美蘇爭霸的一部分而已,以色列無法違逆美國的意思。第四次中東戰爭後期,眼看埃及、敘利亞大廈將傾,蘇聯向以色列發起了戰爭威脅,蘇聯幾個精銳的空降師進入一級戰備,要求以色列停戰。戰爭結束後,美國為了策反埃及脫離蘇聯陣營、將其拉到自己一邊,要求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同時推動埃以和解。為了逼迫以色列吐出西奈半島,美國不惜以停止某些援助和軍事合作為要挾,以色列胳膊擰不過大腿。

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訪問以色列,使得埃以和解。薩達特是軍人出身,他清楚埃及是打不過以色列的,唯有承認以色列、與其和解才是出路。可惜,薩達特推動埃以和解引起國內極端分子的強烈不滿,遇刺身亡。而埃及作為阿拉伯世界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國家,被當時其他阿拉伯國家孤立,將阿拉伯世界盟主的地位拱手讓給了沙特,世事如此,讓人唏噓。

另外,筆者還有兩件事情要說:

1、目前網上有種觀點認為歸還西奈半島是以色列犯過的最大的戰略錯誤,筆者不認同這種觀點。以今天的眼光看,即便以色列目前有絕對的實力可以霸佔西奈半島,阿拉伯國家基本職能幹瞪眼,但是歷史不是這樣假設的。如果不歸還西奈半島,以色列不可能與阿拉伯世界實現實質的和解,雙方肯定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打下去。以色列雖然不會亡國,但是肯定會陷入無休無止的戰爭,沒有良好的國際和國內環境發展經濟,也就沒有目前經濟發達、科技先進、人民生活水平很高的發達國家以色列。正是通過歸還西奈半島,以色列與自己最強大的敵人實現了和解,才有了之後40年相對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雖然之後以色列還時常戰爭(主要是對黎巴嫩和敘利亞),但是都是一些小打小鬧了。

2、為什麼以色列能向埃及歸還西奈半島,卻不向敘利亞歸還戈蘭高地?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敘利亞力量弱小,以色列對它不怵,和不和解關係不大。而且敘利亞是什葉派國家,與主流阿拉伯國家不是一路人,沙特等國也不愛為它出頭;二是與不毛之地西奈半島不同,戈蘭高地除了重要的戰略地位之外,還是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在中東,水源意味著什麼大家可想而知;三是敘利亞對美國不重要,美國沒必要拉攏敘利亞,更不會幫敘利亞討要戈蘭高地。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又扼守地中海和印度洋的通道,美國必須把埃及拉到自己一邊,敘利亞國家小、又沒有什麼戰略要衝,而且石油資源也不多,美國看不上。正是這個原因,美國一直對敘利亞不感興趣,對於介入目前的敘利亞內戰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以土地換和平,以色列不僅歸還了西奈半島,還歸還了耶路撒冷戈蘭高地很多次了,但是得到的只有謊言和背叛,所以現在看耶路撒冷的戈蘭高地已經不再歸還了,戰敗國總要付出代價,而且還是他們先挑起的戰爭,埃及還是可以,拿了西奈半島後,沒有背信棄義。


imex

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間接促成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成立而在以色列放棄西奈半島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在不久後遍宣告解體。

阿拉伯國家內部矛盾重重但是面對以色列的步步緊逼特別是佔領西奈半島後各國紛紛放下矛盾成立聯合共和國一致對抗以色列,反而是以色列退出西奈半島加重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內部矛盾,在成立沒多少年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遍宣告解體。

以色列越強大阿拉伯國家更團結,特別是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對於以色列來說分化阿拉伯內部國家的聯合至關重要退出西奈半島只不過是分化阿拉伯國家聯盟的重要手段,反之經營開發只會讓阿拉伯國家更加團結。


迷路的時間

西奈半島面積約有6.1萬平方公里,隔蘇伊士運河與埃及本土相望,東與以色列及加沙地帶相連,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

以色列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中曾一度佔領西奈半島,後在美蘇聯合壓力下被迫撤出。此後,以色列在1967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再次佔領了西奈半島,埃及曾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初期解放了西奈半島部分土地。隨後,以色列與埃及1979年簽訂合約,以色列隨後逐漸撤出西奈半島並將之還給埃及。

以色列之所以忍痛割愛,放棄相當於其實控領土面積約2.3倍的西奈半島,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西奈半島對埃及異常重要,埃及及其他阿拉伯國家都不會允許以色列佔據西奈半島。埃及作為阿拉伯國家的領頭羊,在1979年與以色列簽訂合約前在阿拉伯世界有一呼百應的能力。以色列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初期的失利也讓以色列認識到了通過戰爭不能保證以色列的安全,只有與阿拉伯國家實現和解,才是維護以色列安全的最佳方式,否則以色列就會長期面臨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壓力,也很難保證每次都能打得贏。一旦戰敗,以色列就會亡國。通過與埃及簽訂合約,以色列分化了阿拉伯國家,且消除了其面對的最大強鄰,免除了西部安全威脅。此後,缺乏埃及的參與,阿拉伯國家就再也無法組織起像樣的反以色列聯盟和聯軍。

二是,國際社會特別是主要大國不允許。西奈半島與埃及本土一起扼守蘇伊士運河這一戰略航道,如果因為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據而導致蘇伊士運河鄰近地區衝突不斷,那麼蘇伊士運河將徹底被廢。這不符合任何國家的利益,特別是美國,歐洲國家的利益。當時的美蘇也不願因此看到中東陷入持續性的戰火之中。因此,以色列長期佔據西奈半島也會遭到美蘇及歐洲國家的反對。埃及及阿拉伯國家還會因此繼續依靠蘇聯,通過獲取蘇聯的軍事支持在對抗以色列。那麼,中東將永無寧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