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敗前的朱棣“六徵漠北”,其實既不輝煌也不算太糟糕

許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即永樂曾經親征漠北五次,幾乎蕩平了漠北,為什麼短短25年後就來了個“土木堡之變”,蒙古差點兒把明朝滅了呢?其實,這就是評價歷史加入了情感問題。特別是在現在的情況下,極端民族主義者和壞人、噴子橫行的時候。

土木堡之敗前的朱棣“六徵漠北”,其實既不輝煌也不算太糟糕

1)五次親征應該恰當評價

現在互聯網評價歷史,喜歡誇大和貶低兩種方式,易於討最多的人群歡喜。甚至有人經常編纂歷史,例如永樂十九年三月的一場盛大的軍事演習,嚇壞了帖木兒帝國臣服了。也就是說一些人的民族自信心就是靠編造得來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自慚形穢。無論是誇大還是貶低傷害的都是歷史本身。對於朱棣五徵漠北,誇大者往往說是蒙古那是望風而逃,打都不敢打。但所謂的望風而逃只不過是遊牧民族的一種慣用戰術,是為了消耗我方的物資和精力。這種打法打了幾千年。

但是,貶低者說朱棣好大喜功也肯定是不對的。五徵漠北對於當時明朝的國際威望提高,防止各國與蒙古勢力結盟有很大的作用。

土木堡之敗前的朱棣“六徵漠北”,其實既不輝煌也不算太糟糕

2)六徵漠北基本經過和戰局

那麼,朱棣的六徵漠北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成果呢?

朱元璋時期的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北元基本被消滅,從北元來說已經無力再和明朝為敵。但對於蒙古來說這是“黃金家族”覆滅的開始,蒙古內部爭端大起。建文四年(1402年),蒙古分為韃靼、瓦剌兩大部。

永樂就藩就是為了抵抗蒙古,那麼永樂登基後也是希望國家和平,立刻派人前往韃靼通好,從1403年開始到1406年,永樂每年兩次派人通好韃靼首領鬼力赤(布里牙特·烏格齊汗),可見,永樂是不想主動挑起雙方戰爭的。

其後,鬼力赤被殺,本雅失裡即位,阿魯臺掌權。永樂再次通好使者竟被殺。由此,自永樂七年(1409年)到二十二年(1424年)永樂開始了成祖五徵或六徵蒙古。

第一次:丘福北征1409年。丘福乃是朱棣親信,在靖難之變中武將第一。1409年七月,丘福為總兵官、徵虜大將軍,率四位侯爺領十萬騎兵北征。結果在克魯倫河捉到韃靼的尚書一人,聽信詐言,輕信本雅失裡大汗在三十里外。結果,效法藍玉率軍突襲,結果,丘福與三位侯爺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皆戰死,全軍覆滅。

成祖一次親政1410年:永樂八年二月昭告天下北征,十日離開北京。分中軍、左右哨、左右掖、前哨四路領兵,如此陣勢,最大的戰役竟然是“追奔百餘里,斬其名王以下百數十人”七月二日,明軍回軍;十七日回到北京。十一月十二日回到南京。阿魯臺遣使朝貢馬。

成祖二次親政1414年:永樂十二年二月,瓦剌的馬哈木企圖南犯,永樂再次率五侯於三月十七日出發。在土拉河斬其王子十多人,部眾數千人。到達飲馬河後,阿魯臺派人朝貢,永樂回軍。次年正月,馬哈木派人謝罪。

成祖三次親征1422年:永樂二十年三月,阿魯臺圍攻張北(興和),結果明將都指揮王禪戰死。明成祖決定北征。二十一日,成祖北征。阿魯臺北退,朱棣追擊。到七月四日回京期間,又以兩萬人馬突襲兀良哈勝。九月八日回到北京。

成祖四次親征1423年:七月,阿魯臺南犯,八月九日離京北征。因阿魯臺的韃靼敗於瓦剌。韃靼部眾王子也先土於來降。朱棣班師。十一月七日到北京。

成祖五次親征1424年:正月,阿魯臺南犯,四月三日朱棣率六軍由1王2公6侯3伯帶領出兵北伐。阿魯臺北逃,成祖追趕一路看不到敵兵蹤影,六月二十一日迴歸,七月十六日病重,十七日傳遺詔,十八日駕崩。

土木堡之敗前的朱棣“六徵漠北”,其實既不輝煌也不算太糟糕

丘福

3)五徵成本太大,得利不多,基本屬於得不償失。但與遊牧文明是長期戰爭,不能以一個皇帝的作為作為評價得失

匈奴從先秦一直到五世紀才被遊牧民族徹底同化,其間歷時何止幾百年。妄圖希望朱棣消滅漠北勢力也是小看了遊牧民族的生存能力,畢竟這是一種文明方式。漢武帝希望消滅匈奴,發動了二十多年的戰爭,最終,以“輪臺罪己詔”為漢匈的集中的大規模戰爭畫上了句話。可見,戰爭是多麼需要付出成本。

總體上,朱棣的五徵漠北也是如此。戶部、兵部、刑部、禮部的四部尚書均是以“戎馬資儲十喪八九”為由表示反對。因為,中國古代對於數字記述不是特別重視,五次出兵的具體花費我們難以確知。

只知道,第一次出兵五十萬(但論者多以幾萬到三十萬論之,我認為五十萬還應該包括了後勤)。無論出兵多少,但戶部卻給了糧草數字。明代一石約等於今天142斤,第一次親征出兵運糧20萬石,大約2840萬斤糧食。第三次親征的數字更為明細了,即糧食為37萬石,大約5254萬斤糧食;動用了民夫23.5萬人、車輛17.8萬輛、徵驢34萬頭。

由此可見,第一次名義出兵五十萬人,按照每人每天2斤糧食,第一次親征5個月計算,這些糧食可以供9萬多人使用。第三次大概人數,在22萬人以下。這些數字估算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每人每天2斤夠吃嗎?他們的糧食構成是什麼?如此等等,所以,我們說的估算並不準確,只是說明的一種態勢趨向。

土木堡之敗前的朱棣“六徵漠北”,其實既不輝煌也不算太糟糕

那麼,我們可以估計六次征戰總共實際兵力可能出了五十萬人,耗費的僅軍用糧食就至少10萬噸糧食。而動用的民夫多達一百五六十萬人,那麼民夫也要吃糧食的、牲口也要吃草料的。總體上,戰績卻不彰顯。也就是說,蒙古方面的戰術運用是得當的。

漠北的這種失敗主要是因為實力太弱、內部矛盾太深原因造成的,我方以自己強大的實力震懾住了韃靼和瓦剌,但對其實力並沒有重大消除。隨著瓦剌統一蒙古部落,蒙古勢力地增強,明朝和蒙古之間的實力對比已經不是特別明顯。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加上各種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