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六老漢”精神造出綠洲鎖黃沙

“八步沙六老漢”精神造出綠洲鎖黃沙

綠洲綿延向遠方(劉海天 攝)

古有愚公移大山,今有老漢治沙灘。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的治沙故事,把中華民族的堅韌精神演繹到了極致。沙漠裡能種樹,南極上能種菜,中國人靠著這樣的精神和技能,向全面小康邁進。

大漠的落日下,那壓沙的人是誰?任歲月老去容顏,哪怕傷痕累累?這些治沙的英雄,其實都是當地的普通群眾。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第一代“八步沙六老漢”有的老了有的去世,第二代的“八步沙六老漢”跟上了父輩們的英雄足跡,繼續把進軍沙漠的戰線向前延伸。如今,八步沙林場的正式職工發展到了27個,有第一代“八步沙六老漢”的後人,也有其他當地群眾。

這真的像《愚公移山》中說的“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他們沒有像“智叟”們一樣,覺得搬家比治沙更划算。他們覺得這裡就是祖國的生態邊疆,自己有為祖國守衛這個邊疆的義務。“我們可以搬家,但中國不能搬。”質樸的話語,表現了他們對國家責任的勇敢擔當。

“八步沙六老漢”精神造出綠洲鎖黃沙

如今沙嶺披綠裳(劉海天 攝)

1981年,八步沙林場成立,當時曾經種下了一棵榆樹苗。如今,這棵樹苗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以昂揚的姿態展現著治沙英雄們的精神和信仰。《項脊軒志》中“今已亭亭如蓋矣”這句古文,尚不足以描述這棵榆樹的高大,但是其中所表達的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卻是一致的。

“八步沙六老漢”精神造出綠洲鎖黃沙

林場場長郭萬剛介紹大榆樹(劉海天 攝)

漫漫黃沙嶺上,植被鬱鬱蔥蔥,被鎖住的黃沙不再漫天飛舞,不再肆意蔓延。“現在風沙次數少了,烈度也小了。”現任林場場長郭萬剛,是第一代“八步沙六老漢”中郭朝明老漢的兒子。他66歲的生命年華中,倒有36年貢獻給了治沙事業。郭萬剛介紹,治沙保住了鐵路、公路、景電供水渠等重要設施,避免了“沙進人退”的滅頂之災。

篳路藍縷,勇往直前。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一代代治沙人,從最簡單的壓沙種樹方式,逐漸發展到了現在的工程治沙、科技治沙、產業治沙。最初,壓沙用的是麥草方格,頂多只能維持兩到三年,而一棵樹苗卻起碼需要三年才能確認成活。後來經過改良,使用了稻草方格、蘆葦方格,可以維持五年以上,有效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

如今站在八步沙上,遠望群山如畫,近看植被怡人,深感群眾力量的偉大。“每當黃沙滾滾,睜不開眼,在我心裡還湧著甘泉。”蔡琴歌裡的這句話,文藝地表現了治沙英雄們心靈的柔軟和意志的堅強。這種精神,不但會在八步沙林場人中傳承下去,也將振奮中華民族開拓進取走向明天。

據介紹,這裡原來的名字叫“跋步沙”,意思是流沙遍地很難行走。現在通過治理,八步沙不但不難走,而且是一處壯觀的風景。南北十公里長、東西八公里寬的一片綠洲,是一代代治沙英雄們雙手締造。綠洲上叢生著各種耐旱的沙生植物,高低錯落,掩映生姿。火車聯通萬里,汽車四通八達,水渠蘊含生機,山嶺一片碧綠……這一切成果,都是源於治沙人寧死不退的精神。

他們說,中國雖大,林場人卻不能撤退,因為身後就是生態的安全和小康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