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三代黃浦祕良子回頭成名醫,他的祖籍到底是哪裡寧夏還是甘肅?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寧夏彭陽縣古城)人。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學者,在文學、史學、醫學諸方面都很有建樹。古人曾贊雲:“考晉時著書之富,無若皇甫謐者。”

官三代黃浦秘良子回頭成名醫,他的祖籍到底是哪裡寧夏還是甘肅?

皇甫謐小時候,過繼給叔父,遷居新安(含河南澠池縣)。叔父、叔母,尤其是叔母,很疼愛他。而皇甫謐自幼貪玩,無心向學,人們笑他是傻子。到了十七歲,人高馬大,竟“未通書史”,整天東遊西蕩,象脫韁的馬,叔母對皇甫謐如此調皮搗蛋非常氣憤,恨鐵不成鋼,常常為他的前途而憂慮。一天,她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要教訓他。誰知他到了外邊弄來了香瓜、甜果之類,洋洋自得地呈獻給叔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誰知叔母更加氣憤,接過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快二十歲了,還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順父母,就得‘修身篤學’”。他很受感動,噙著淚花發誓要悔過自新,改弦更張,矢志苦學。從此以後,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下定決心要編著一部針灸學專書。

官三代黃浦秘良子回頭成名醫,他的祖籍到底是哪裡寧夏還是甘肅?

對於針灸方面的經驗,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醫家已進行了系統總結。如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長沙和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書,其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也有許多論述針灸的內容。東漢初期針灸名醫涪翁還有《針經》的專述。但是晉代以前涉及到針灸內容的醫書,“其父深奧”,“文多重複,錯互非一”。加上當時用竹木簡刻書,書被視為秘寶,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於參考書奇缺,這給皇甫謐編撰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皇甫謐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他用百折不撓的精神,設法借來了需要的醫書,經窮搜博採,獲得了大量的資料。

官三代黃浦秘良子回頭成名醫,他的祖籍到底是哪裡寧夏還是甘肅?

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即《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纂集起來,加以綜合比較,“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並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終於寫出了一部為後世針灸學樹立了規範的鉅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也稱《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

官三代黃浦秘良子回頭成名醫,他的祖籍到底是哪裡寧夏還是甘肅?

位於寧夏彭陽古城境內的黃浦秘文化廣場

他繼承了先秦以來一元論的哲學觀點,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生命的根源。他在《針灸甲乙經》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交合,生成萬物,也就是說,天所賦予的是生生之機,氣所賦予的是物質基礎,兩相結合,萬物才有生化之機。自然界萬物萬象正是由於所受氣不同而致。

官三代黃浦秘良子回頭成名醫,他的祖籍到底是哪裡寧夏還是甘肅?

文化廣場中心的黃浦秘塑像

從四時氣候來說,有春、夏、秋、冬四氣,從自然來說有風、雨、雷、電等氣,氣是天地萬物最原始的物質基礎。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廩氣而成。他在《針灸甲乙經·精神五臟論》中說“兩精相搏謂之神”,兩性之精氣結合,產生新的生命,而新生命隨著形體的完備,也相應的具備了精神。“人有五臟化五氣,所生喜、怒、悲、憂、恐”。可見人的精神狀態完全是隨著物質器官的形成而出現。人死後,形體消亡,精神就不存在了,“精歇形散”(《晉書·皇甫謐傳·篤終論》)正是這個道理。

官三代黃浦秘良子回頭成名醫,他的祖籍到底是哪裡寧夏還是甘肅?

皇甫謐不僅認識到自然界是物質的,而且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陰陽兩氣的矛盾中發展變化,促進了萬事萬物的盛衰榮枯和社會歷史的演化和進步。他在《甲乙經五臟變腧》中說:“故陰陽者,萬物之始終,順之則生,逆之則死”,因此,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一明一昧,得道之概;一弛一張,合禮之方;一浮一沉,兼得其真”(《皇甫謐·釋勸論》)。還認為事物矛盾雙方不停地轉變,促成事物的發展和進步。在《釋勸論》中,他進一步闡述陰陽轉化的觀點“是以寒暑相推,四宿代中,陰陽不治,運化無窮,自然分定,兩克厥中”。陰陽不斷轉化,同時又互相制約。表達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官三代黃浦秘良子回頭成名醫,他的祖籍到底是哪裡寧夏還是甘肅?

因此,皇甫謐累詔不仕的原因,主要是他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用辯證法的觀點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看到了社會動盪和政治旋渦的險惡,正如《晉書·阮籍傳》中所說:“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因此,不願意躋身權貴,踏入仕途,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汙。他認為王朝的更迭和代替,表明社會的進步,而這些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不可逆轉的,腐朽和黑暗只是社會進步中逆轉的浪花,終究會被沖刷的一乾二淨。人的活動必須順時而動,尊重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甘、寧兩省區的皇甫謐出生地之爭

皇甫謐祖籍的爭議,其實最早起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其依據均是《晉書·皇甫謐傳》中的記載:“皇甫謐,字士安,幼名靜,安定朝那人。”爭議到後來,固原說、彭陽說、華亭說、鎮原說、莊浪說、平涼說、河南說、山東說的爭論大多銷聲匿跡,但有關專家學者仍認為皇甫謐祖籍還存在寧夏固原東南說、甘肅靈臺說、平涼西北說三種說法。也不得而知。那麼,皇甫謐的祖籍究竟在那裡?為什麼甘肅要“搶奪“寧夏皇甫謐歷史人文資源?歷史上這些複雜的因素,造成了我們今天的籍地之爭,形成了歷史懸案。但我們相信,隨著其學術研究的繁榮和深入,這一歷史懸案終會大見分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