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企業HR“非985大學的簡歷我們直接扔”的行為?

日照招聘會

學歷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門檻。

HR每天要閱覽太多簡歷,通過學歷來刪選,的確是一個標準。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非985大學的學生就不優秀,也不代表985大學的學生就一定能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

好的學歷的確在面試中佔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專業、能力、個人能夠為企業帶來哪些價值,越來越成為企業招聘人才所看重的方面。

所以,即便不是985大學畢業,也大可不必自卑。是金子就會發光,每一位優秀的人才都能獲得合適的工作平臺。更重要的是,在大學階段,在實習階段,努力學歷,努力思考,努力實踐,讓自己儘快與企業接軌,而非只是為了能夠進入一個平臺。

學歷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一個人的努力程度,證明了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是否優秀,但是,人才一定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不算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綜合能力。

試想,即便因為學歷等條件符合,獲得面試機會,其他方面,比如溝通表達,就一定能被認可嗎?所以,企業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而不只是高學歷。

即便我們在求職的過程中,因為學歷不夠而不能獲得HR的青睞,也不必自怨自艾。用心做一份“自我介紹”,打造好自己的簡歷,以不斷提升的能力以及積極的態度,獲得現階段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一個優秀的,熱愛學習的人,一定能夠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凡的成績。

如果學歷不夠,請夯實自己的能力;如果能力不夠,請正確自己的心態。無論何時,不必去挑戰規則,而是要適應規則,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更優秀,才是面對規則最好的態度!


這段視頻在前段時間確實很火,而且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廣泛討論。甚至有人認為這個HR 的言論是一種歧視行為,對那些學歷普通的求職者造成了傷害。

不過楠哥想說,這個HR 的話可能確實有些不順耳,但是卻基本都是實話。大家去看看各大名企的招聘說明就會發現,985/211畢業基本成了標配,甚至前幾天楠哥看到一個知名房地產公司的招聘說明中,所有崗位包括職能部門對學歷的要求都是碩士畢業起。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可能有的人覺得不公平,也可能確實會存在一些不公平,但是職場是殘酷的。HR 為了提高效率、降低出錯率,這樣做是無可厚非的。那為什麼大家都想要招聘985/211這樣院校的學生呢?原因大概有如下幾個,

1、好學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優秀的學習能力

初入職場,大家都是一張白紙,對於工作中需要的知識、技能、能力可能都不具備,需要重頭開始學,這時候學習能力的高低就決定了這個人可以成長的多快,能為公司提供多大的價值。好學校畢業的人已經通過過往的表現證明了自己在學習能力上是具有優勢的,那HR 一定會優先考慮他們

2、好學歷代表了優秀的目標管理和時間管理能力能力

這一點相信不會有什麼異議。學習其實就是一個通過良好的時間分配和目標管理、自我激勵等步驟最終達成目標的全過程。能在這個事情上取得優秀結果的人,一定是善於進行目標管理和時間管理的,而這兩個能力對優秀的職場人士同樣重要

3、好學歷代表了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任何人都知道學歷重要,可是能取得優異成績的並不多,這裡面當然存在天賦的因素,可是你對自己是否足夠負責任,是否願意為了達成目標暫時放棄一些事情也是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好學歷的人顯然是對自己擁有極強的責任感的。一個人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別人才會相信你會對工作負責,所以,HR 願意要好學歷的候選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擁有好學歷的人用自己過往的經歷證明了自己在學習能力、目標管理、時間管理及責任心等方面的優勢,因此在求職時獲得青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職場是個大江湖,不是能力強就可以平步青雲、一帆風順。這裡面的門道有很多。


楠哥說職場

呵呵,這個HR 其實就是在說假話騙人。

985大學生的平均水平,毫無疑問高出211一籌,比普通大學高出兩籌,但其實裡面不少人的英語和編程水平照樣菜的很。

不相信的話,可以去查各大985高校的四六級通過率,建議重點關注理工科高校,大把大把的人過不了六級。更別說什麼雅思託福了。

至於什麼帶了三四個人就能編個app, 那更是扯淡!一個小小的HR, 對編程一竅不通就來大放厥詞, 真當編app 是喝水吃飯般容易了?

我來替這個HR 說出她真實的想法吧。

他的真實想法就是:在無法快速判斷應屆生能力的前提下,985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肯定要高出非985大學生一籌。在收到簡歷過多的情況下,為了減少簡歷篩選工作量,那就只選985學生好了。

當然其實這也是大企業才能夠有的任性。我們企業名氣很大,每年985大學生的簡歷就足夠我們篩選了,哪有空管你們非985高校學生的簡歷!但是我能這麼做,卻不能這麼說,既然如此,那我就小小的神話一下985學生好了,讓你敗也敗的舒心一點。偶們HR,畫大餅說空話的能力還是有的。

另外補充幾句,我相信他們招的人可能的確很牛逼,我也不否認985出牛人的概率要比非985大不少,但這並不代表非985就沒這種牛人。比如說最受互聯網企業青睞的北京郵電大學,就只是一個211;而財經類大學中,最負盛名的上海財經大學也只是211;政法類大學中的最牛高校中國政法大學也只是211;外語類大學的翹楚北京外國語大學也只是211。不過很顯然大企業可絕對不會說我們不收這種學校的簡歷。

這個HR,玩的是偷換概念。用一個貌似合理的理由掩蓋了其就業歧視和圖省事的目的。在收到應屆生簡歷過多的情況下,HR 如何快速分類和篩選?當然是對學生畢業學校進行分類,分成985,211,普通本科,大專等等,然後直接按類別丟棄簡歷,最誇張的就是丟的只剩下985。我們只能說這做法不合情但合理,在人手有限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這是效率最高的招聘方式。


kukJason

哈哈,學歷很重要,但除了學歷之外,其他東西也很重要。


大企業的HR不僅直接扔非985的簡歷,他們仍所有的簡歷。


我的大學老師,曾經在課上和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段子,一個世界500強企業的HR是如何挑選簡歷的:

首先,他把非985的簡歷都扔了,但扔完之後手裡依然有幾千份簡歷;

然後,他會找一間空的辦公室,把所有簡歷同時扔向空中,反面朝上的都不要,只留下正面朝上的……


聽到這裡,我們都驚呼:“這也太不公平了,這不是完全靠運氣嗎?”

老師推了推眼鏡,伸出中指:“對,你們說得非常對,就是靠運氣。但作為一個500強企業,他們更希望留下那些運氣好的人。”

這當然是一個段子,但是裡面透露的信息卻非常重要,學歷和運氣都是重要的影響因子。學歷是一個概率篩選器,一個重點大學的大學,100個人裡可能有50個都很優秀,而在一個普通的大學,可能100個人裡只有10個人很優秀,那50%的比例和10%的比例,作為一個在求職季每天要處理幾千份簡歷的HR,你會怎麼選?


無論是從精力還是從更容易選拔到優秀人才的概率上講,肯定是以學歷為第一篩選吧。


我也是一個學生,我本科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也是985,但在排名上不佔優勢,我現在在北大讀研究生,也有一些簡歷上的優勢,但也遇到過一些企業,他們明裡暗裡擺明了只收“本科清北的清北畢業生”——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個人是非常能接受的,一方面,清北的本科生確實概率上更容易優秀,另一方面,我是一個願意接受遊戲規則的人,但對於這樣的企業,我會首先選擇放棄他們。


大家都不互相浪費時間,其實挺好的。


羋十四

作為一個985(廣東某985理工大學)的畢業生,我覺得視頻裡面這個HR可能自己都沒上過985……

她說的,985的,不談四六級成績,開口就是託福、雅思……這是假的。難道每一個985的,志向都是出國?託福雅思是出國的人考英語用的,不出國的985幾乎沒人碰的。就算是四六級,也有大批六級也沒過的人出去工作了,只過了四級在工作中照樣可以風生水起。當然,很多人完全是因為懶才沒過四級。

另外就是,985的,出來都是精通了某一種計算機語言,隨便找幾個人就可以做一個app出來……這真是太高看985畢業的計算機類的了。很多研究生都沒這個水平的。況且,如果是研究算法的、Linux系統的、圖像識別的、機器學習的、語言處理的、控制論的……你讓他做個APP,那完全也是“偏科”了,更別說一般的本科生了。

一般找程序員工作的,如果是校招,其實很可能看的是做了什麼工程,技術面的時候,看的是就地寫代碼的能力,特別是那些工作本身就是寫業務代碼而不是研究算法的。這個HR一看就不是搞技術的,這樣隨便刷掉技術能力很強但是不是985的人真的是蠻蠢的,會錯失很多可以用的人才。相反,很多計算機專業的985,真的是沒寫過幾行代碼,出去找工作只能說“我學習能力比較強”、“我溝通能力比較強”這種水話。

另外,對面那個說自己做過“學生會主席”的,其實也很水。一方面吧,大學的“學生會主席”關心的是哪些問題、管理過程是多麼水,他自己心裡應該有點數的,這能力根本不重要;另外就是,大學生不可能一出去就搞管理,你在學校裡面學的那點三腳貓功夫,有什麼用呢?可能還添堵了。

所以,不管是哪一方,都很水。

學歷很重要,但也不一定十分重要。成果重於學歷。沒成果,那什麼學歷都可能很水;有成果,人總有出頭之日的。

所以,人要多問問自己:“我做出了什麼?它為什麼牛逼?別人為什麼做不到?


二進制赫克斯

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明,認識一些瞭解招聘流程的大公司朋友,我也在所在的非盈利機構參與著招聘委員會的職責,真正感覺,看學歷這一問題對於很多名企來說很多時候,是因為方便快捷。名校對於招聘者來說,雖然也有水平不好的學生,但概率相對低;非名校對於招聘者來說,雖然也有有潛力優秀的學生,但概率相對低。如果有大量的簡歷和工作申請,最快捷的方法顯然是選潛力員工概率最高的名校。

應聘小米的唯恐大量都是名校,HR很多時候只要在名校申請者裡就可以選中理想的員工。對這一做法很憤慨或覺得不公的人,你們可能忽視了大多數公司的目的都是盈利,招聘的原則也是快速、合適就好,而不是為了公平地對所有招聘者,找出最好的那一個不惜任何代價。

在這一點上,非盈利機構做得會好一點,我所在的學校,所有的申請者資料都必須被查看,如果拒絕,都會有具體的理由備案。但是我不得不說,名校的學習經歷、名企的工作經歷,自然會讓招聘委員會在看簡歷時更加留意。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去看小米HR給出的招聘與否的判斷理由,就可以看到,就算是名校生,過了第一關簡歷關,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真正看你的能力而不是虛名;而很多非名校生,即使你的學校並不出彩,如果你通過努力得到了很多脫穎而出的能力以及刮目相看的工作經歷與項目,那麼被HR青睞的可能性很大。

小米:區別就是,比方說剛才我問你英語水平,你說你英語過了四級,那如果同樣的問題問985的同學,他們會怎麼跟我講呢?首先他們肯定不會用四、六級來評判他們的英語水平,他們會說雅思、託福多少分。

非名校生也可以考託福,名校生也可能很多人懶得去考託福。

其次這個計算機水平,你的這個計算機國二剛過,也就是剛剛開始學編程的水平,但是像我們技術部新招來的,他已經非常精通計算機語言了,大部分985同學也是這樣子。現在我們公司讓他做一個APP,他組織三、四個人就可以做出來。

名校生也可以安於現狀考完要求的一級就混吃等死,非名校生也可以積極尋找項目,哪怕是自己業餘上網課、做自己的編程項目。

還有你說你這個學金融、投資的,在學校裡面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外面接觸具體的實踐操作。那我想告訴你,985的同學,他在大三大四的時候已經參加了大型的金融集團的實習,而且最少是六個月,比如說渣打銀行、花旗銀行、東亞銀行等等。

這個就更好理解了,在找工作之前,不管是非名校生和名校生都應該抓住本科機會參與實習與實踐機會。非名校生如果抱著憤世嫉俗的態度,只去抱怨不公平,而不願意去努力提高自己,怕是惡性循環畢業找工作時只能碰壁。

綜上,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大概是每個學生獲得職場成功的最重要要義。

作者公gong眾zhong號:人人都愛丁小佩


圖書館員丁丁

看到這個問題,特意去看了這一期的《學霸是怎麼煉成的》,也聽到受邀的人事經理所說的與“非985畢業生,簡歷直接扔垃圾桶”這句話意思相近的話。不難想象,有多少學子看到這個人事經理將這個“潛規則”直接宣之於口時的氣憤,都恨不得上去懟她兩句。

咱們先拋開情緒,理性地看待大公司所謂的“非985不招”的招聘“潛規則”。

1.“非985不招”是嘴上說不要,還是真的不要?

這位HR嘴上說“非985不招”,那麼問題來了,這家大公司所招收的應屆畢業生裡,是不是全都是985畢業生?如果不是,非985畢業生又佔了多大的比例?這個比例是不是一個合理的比例?看實話啊,以本人的工作經驗來看,也見過不少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的HR。嘴上說“非985不招”,但碰到優秀的普通院校的人才,搶起來也是毫不手軟的。

2.為什麼HR招聘會出現“非985”不招的現象?

隨著近來年大學的擴招,入學的門檻一再降低,可以說現在考個二本、三本院校,比以前容易得多得多,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所謂“天之驕子”的優越感蕩然無存。在每年海量的大學畢業生中,如何選拔出自己想要的人才,是每個企業面臨的一個難題。

所有的公司在本質上都是營利機構,在選拔人才上,他們自然會考量成本與收益。進一步來說,大公司認為在師資和生源上佔據優勢的985院校的畢業生,更具投資價值:投入的成本可能會更低,而收益會更大。從某種意義上說,進入重點大學本身就是一種智力和學力(學習能力)的篩選。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在HR看來,招收985畢業生,踩雷的可能性相對要低一些。

3.普通院校的畢業生該何去何從?

4.就業很多時候並不是一步到位的,年紀輕輕難道就指望在一家公司幹一輩子?

在校招狂潮到來之前的這段時間,每位大學生都需要好好地研究下自己想要去的公司,從公司的招聘信息和公司官網信息裡,分析出這家公司是如何看待人才的。同時也要好好審視自己的過去,在自己想要應聘的職位上,是否有競爭力。

如果沒有競爭力,我認為不需要太著急去撞世界500強的門。你還有一年的時間才畢業,為什麼不在這段時間裡去鍛鍊和提升自己的能力?當你覺得自己夠不著500強的大門的時候,可以先從普通的公司幹起,一步一個腳印,總有能夠得著的一天。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對於用人單位,尤其是那些備受畢業生青睞的用人單位而言,這是一種較為公平便捷的人才篩選機制

“名校情結”在職場中表現的最為淋漓盡致。在就業市場上,“985”、“211”工程高校畢業生求職更為容易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面對諸多的求職者,用人單位用於篩選合適人選的最低標準便是:是否為“985”、“211”工程高校畢業。在滿足這一標準的前提下,再進行下一輪的篩選。能力再突出的非“985”、“211”工程高校畢業的求職者,往往在第一輪“名校光環”中便敗下陣來。對於倖存的“985”、“211”工程高校畢業的求職者的下一輪篩選中,本科階段為非“985”、“211”工程高校畢業得求職者將會被淘汰。因此,在職場中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3個985,求職不受苦;3個211,應聘都有招。”

對於求職者而言,這是殘酷的社會現實

不僅是在求職中,就是在考研過程中,也存在這樣的“非985歧視”。早前,在全國研究生的統一考試中,有些高校在其招生簡章中明確提出只招收“985”、“211”工程高校畢業的本科生。雖然後來被教育部明令禁止了,但是這種“潛規則”延伸到了面試環節。也許你會說,985、211也並不是個個精英,非985、非211也不乏人才。的確是這樣的。現在社會上很多的成功者,行業精英也不乏普通學歷人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馬雲。但是,用人單位更相信的是:在科研實力、學術氛圍較為濃厚的“985”、“211”工程高校中優秀人才的比例更大。


高考專家梁挺福

在當今這個社會,學歷就是一個門檻。也許很多人會說,大企業招聘只招985太現實,難道不是985就不優秀了嗎?換句話說,985就一定優秀嗎?這樣公平嗎?我從業的這些年經驗告訴我,職場不要談公平,職場需要的是能力,還有那麼一點運氣。那大企業為什麼只要985的簡歷呢?

第一,畢業生太多,挑選985會節省時間,時間也是金錢

招聘真是個考驗技術的活兒,要從茫茫人海選人,還要在選到的人中挑選優秀的合適的,確實不容易。一般的HR在找應屆畢業生時,首先都會用學校級別來劃分下層次,不是因為看不起誰,僅僅是通過學歷來做個初步的判斷,如果招聘2人,而報名有100人,換做你,你是會面試100人,還是通過學歷、性別、技能等條件先篩選出10人再進行面試呢?不可避免,也許這中間會錯過優秀的人,但是卻可以節省幾天的時間,這樣算來是不是更划算呢?就是這個道理,不是HR只選985,而是HR們也要控制自己的成本,時間也是成本。

第二,從某種概率講,985的優質生源是比非985更優質的

985的生源不一定每個都優秀,但是大部門來講,能考上985的,要麼是非常努力的,要麼是非常聰明的,成績在那裡擺著呢,而這兩種人都是企業需要的,相對來說,985的生源要比非985優質,從更優質的團體裡選出的個人,當然優質的概率更大。所以在所有人都不瞭解的情況下,一定是先比較外在條件的。

第三,985是個門檻,非985也不是沒有出路,需要爭取

那非985的生源就沒有機會得到好的工作嘛?不是絕對的。沒有985的光環,在開始會被拒之門外,但是如果你有一技之長,有自己的優勢,一樣是可以爭取的,可以爭取面試的機會,向HR闡述你的優秀,闡述你是如何適合這個崗位。這樣的例子也很多的,每年畢業季,那些有能力的人拼不了學歷,但是他們拼經歷。因為最終企業看中不是你的學歷,而是你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