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奮鬥

昨天說的是唐朝的汧國公李勉的奇遇,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很晚了,就閒聊幾句歷史上中國人的奮鬥吧。


其實,此刻的我是非常願意躺在床上來談一談“奮鬥”這個話題的。

無論是正史抑或是小說筆記,關於國人奮鬥的故事都多如牛毛,數不勝數,今略擇典故如下: “臥薪嚐膽”“韋編三絕”“頭懸梁錐刺股”“負薪掛角”“鑿壁偷光”“囊螢映雪”……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奮鬥

古人全方位、多角度的花式奮鬥真是令後人耳目一新,自嘆弗如。

但故事流傳久了,便也頗有些懷疑者。

清人餘金的《熙朝新語》載康熙皇帝曾諭大學士“……囊螢讀書,朕曾取百枚,盛以大囊照書,字畫竟不能辨。此書之不可盡信者。”

相聲大師劉寶瑞的相聲《趕考》裡也提到了“錐刺股”:“十年寒窗,書也念成了,再一看腿肚子,成絲瓜瓤子了。”

“鑿壁”“映雪”的故事也並不可信……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奮鬥

舉上述的例子並非是要否定奮鬥的價值和意義,只是為了說明古人對奮鬥的推崇已經到了“不講事實和原則”的程度。

之所以如此罔顧事實,煞費苦心,都是因為奮鬥是要吃苦的事情,自覺自願去奮鬥的人很少,只好儘可能地多激勵了。

說到人的好逸惡勞,喜歡坐享其成,想起這樣一個笑話:

某個被各種補習班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孩子對爸爸說:“爸爸,你怎麼就不知道好好奮鬥奮鬥呢?你看,你奮鬥出來了,我就是富二代了,就不用這麼辛苦讀書了。”爸爸聽完嘆了口氣:“孩子,當初我也是這麼跟你爺爺說的。”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奮鬥

撒過了“心靈砒霜”,還是補充點“雞湯”吧。

勤奮未必一定有所成就,但有成就的人大都很勤奮。

孔夫子“韋編三絕”;買臣“負薪”;李密“掛角”;倪寬“帶經而鋤”;范文正公“劃粥割齏”;天才如魯迅,亦刻“早”自省……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奮鬥

而即便你天資聰穎,若後天不努力,也會如方仲永般被荒廢掉的。

因為行業不同,奮鬥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唯學習。

有的靠體力,有的靠腦力,有的二者兼而有之。

無論是引車賣漿者,還是企業白領,業界精英,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奮鬥。

奮鬥是為了什麼?

為溫飽奮鬥者有之;

為升官發財奮鬥者有之;

為名聲地位奮鬥者有之。

像北宋大儒張橫渠那樣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奮鬥目標者寥寥無幾,所以尤顯珍貴。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奮鬥

忽又想到,除此之外呢?

緹縈長安救父可稱是奮鬥嗎?

楊乃武的姐姐為弟雪冤歷盡艱辛可稱是奮鬥嗎?

是的,有為財富、權力、地位而奮鬥者,亦有為愛好、公正、信仰而奮鬥者。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奮鬥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開明,人們的物質條件越來越不是問題,為後者而奮鬥的人越來越多了。這是可喜的變化。

行文至此,忽想起自己幼時常在煤油燈下寫作業,覺得煤油燃燒時散發出的氣味很好聞。哈,原來我也曾 “焚膏繼晷”地奮鬥過呢!


感謝閱讀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