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们的奇技淫巧和工匠精神(三)

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在昭阳宫用上等的紫绡做帷帐来避暑。

孙权的妃子赵夫人见了,说:“避暑用紫绡,效果并不好。臣妾这几日殚精竭虑,苦思冥想,研制了一种全新的帷帐。这种帷帐在休息时放下来一点也不影响清风的进入;在帷帐外面的人看不清帷帐里面,但在帷帐里面的人却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面,就像是没有帷帐一样;不但陛下在里面清爽无比,就连在帷帐旁边服侍陛下的侍从们也会倍感清凉……

古人们的奇技淫巧和工匠精神(三)

孙权听后大喜,就让赵夫人去做这个帷帐。

赵夫人把头发丝剖成若干条细丝,然后用郁夷国接弓弦的神胶来把这些细丝接续起来,织成纤薄无比的丝幔。

赵夫人花费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这件帷帐织就:它看起来飘飘忽忽,就像是蒸腾的雾霭烟气一样轻轻摆动。待在里面的人感觉凉爽极了。

孙权非常满意,无论外出巡视还是行军打仗,都随身携带着它。

这幅帷帐完全展开了有数丈宽广,收卷起来可以藏纳到枕头里。

吴国被晋灭了之后,这件神奇的帷帐也不知下落了。

古人们的奇技淫巧和工匠精神(三)

曹魏时期,某个未留下姓名的工匠负责建造了一座凌云台。

他在建造之前,先把所需的建筑材料一一称重,然后按照建筑材料的重量和特性进行设计,设计完成之后,物尽其用,竟然没有剩下一点点多余的材料。

凌云台建成之后,非常高峻。

每当起风时,楼台就会随风摆动,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

但过了好多年,也没见它有任何崩塌和损坏的迹象。

古人们的奇技淫巧和工匠精神(三)

魏明帝登基之后,有一次登上了凌云台观赏风景。

一阵微风拂来,楼台又开始有了些轻微摇晃。

魏明帝惊出了一身冷汗,赶忙下了凌云台,并下令找些粗大结实的木头放在凌云台下面,好撑稳楼台。

大臣们很快照办了。

没想到,刚刚在下面撑上大柱子,便听“轰隆“一声,凌云台倒塌了……

古人们的奇技淫巧和工匠精神(三)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将自己的家人也一起接到首都长安。

刘邦的父亲刘老太公在深宫中待的时间久了,每天怏怏不乐。

汉高祖刘邦问左右是怎么回事。有人告诉他说,太上皇这是思乡病犯了。他老人家一辈子在家乡丰邑居住,那里有卖肉卖酒的,斗鸡走狗的,非常热闹,还有一大帮老乡亲可以聊天。现在虽然环境和饮食都比以前好了,可从前的那些乐趣却没有了。

古人们的奇技淫巧和工匠精神(三)

刘邦听了以后,就命匠人朝宽按照老家丰邑的样子在长安仿造一座新城,叫做新丰。

新丰建好之后,刘邦把居住在丰邑的家乡父老全部迁到了长安的新丰居住。

一开始,家乡的父老们还不大情愿,可一到新丰,他们就都傻了眼了。

这哪里是什么新城,明明和老家一模一样嘛!

古人们的奇技淫巧和工匠精神(三)

街道房屋,植被树木,全都一模一样,丰邑谁家的墙上被小孩子涂鸦了,在新丰也照旧能看到。就连家乡父老们从丰邑带来的鸡鸭羊狗之类的家禽和牲畜,随便放在新丰的路上,都能自动找到自己主人的新家。

大家高高兴兴地各安其居。

刘老太公见状眉开眼笑。家乡父老们更是对匠人朝宽感激不已,人人都向他馈赠礼物和钱财以示感谢。

朝宽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方面的大神级人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