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清明节,是仲春与暮春之交的节气,也是中国民族传统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从周代开始,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重要的“时年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以前总觉得孩子太小,何必要谈这么沉重的话题?但去年看了迪士尼的《寻梦环游记》之后,想法就不一样了。

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去看电影,孩子哭,自己也哭。孩子哭分离,我们哭的却是生死。它给我们补上了人生中缺失的重要一课——死亡教育。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寻梦环游记》里面提出三种“死亡”:

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社会宣布你死亡;

第三次就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开这世界。

原来,记住和思念,并不必须意味着伤心和痛苦,而

以是温情的,有意义的,有力量的。“死亡”并不必须是禁忌的话题,关键看我们如何向孩子好好地讲述。

除了动画片寻梦环游记,再给大家推荐几本优秀绘本吧。

《爷爷变成了幽灵》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在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里,艾瑞克松淡淡的彩色铅笔画,配合艾克松平静的文字叙述,营造出一种淡定的气氛。深入浅出地,以儿童钟爱的图画书形式给人以深刻印象,或者说,这是给儿童的书,却很适合成人阅读,是一本亲子阅读的佳作,大人与孩子在阅读的沟通中一起体味其中心路历程。

相信孩子们能够理解和面对死亡,比如,爷爷的死,艾斯本最终释然,他明白了,爷爷的离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平常得就像平静的道别,艾斯本不会再有慌张、恐惧或者难以言表的悲伤了。更重要的是艾斯本珍存了那些与爷爷有关的美好记忆,这些充满爱的回忆可以在心中唤回离去的爷爷,好像他依然在小艾斯本的身旁,爱他,伴随他一起快乐成长。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长大做个好爷爷》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小小熊最快乐的事,就是在每个星期五去看望他的爷爷。爷爷和小小熊会一起喝茶、吃点心。然后,他们总会爬上花园里的书屋,去看长满草的“三熊山”,去看“金发姑娘的河”……这时,爷爷还会给小熊讲故事,讲他年轻时的往事。但是有一个星期五,小小熊去看爷爷的时候,爷爷却不能出去了。小小熊的爷爷到底怎么了?小小熊还能和爷爷再一起爬上树屋,欣赏外面的美景?他还能听爷爷讲动听的故事吗?

这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它给孩子们平静地讲述亲人的死亡,讲述生命的终极关怀。涉及这种主题的儿童故事渐渐多起来,特别是以图画书的形式来讲述。

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年人,死亡是神秘的。

亲人之死,万分遗憾而无奈,它带来深深的悲恸,甚至是恐惧。对于正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来说,这种体验可能带来难以平复的内心震荡。但是,它又是无法回避的。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我永远爱你》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故事围绕着一个男孩和一只狗展开。他们一起享受恬静时光,但狗的生命是短暂的,男孩看着他的狗---阿雅一天天地老去,却无法帮忙。他能做的只是忠实地陪伴在阿雅身旁,所幸的是,男孩每晚入睡前,总记得跟阿雅说一句“我永远爱你”。这句“我永远爱你”,不知道阿雅懂不懂,可是在阿雅走到生命尽头时,这一句话却是男孩在伤心之余心中最大的安慰。阿雅带着男孩的爱静静地去了,男孩也因为自己及时付出了爱,才能接受阿雅的老与死,才能勇敢地疗伤。

当孩子还小,属幼童阶段时,最常碰到的是宠物死亡。对孩子来说,宠物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失去它们的伤痛,常让孩子揪心难过,不知所措。因此,陪他们阅读有关宠物死亡的图书,了解其他小朋友的处理方式,学习依循相同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伤痛。这本《我永远爱你》在启发幼儿的“死亡教育”上是有很大特殊意义的,而且它让小朋友们懂得要及时向所爱的人表达自己的爱意,这样当永别来临时就不会有悔意了。

宠物的死亡,对大人小孩来说都是一种无法抹平的伤痕,小时侯我曾养过一只大狗,做什么都要跟他在一起,看电视时他的头会靠在我肩膀上,耍赖要我抚摸,因为是大狗头很重,久了肩膀老歪一边,妈妈老是念叨着我太宠他,大学离开家到外地念书,有一次放假返家,还不到门口,我大声念他的名字,他兴奋过头跑出来,结果被路上的车子冲撞死了,太过伤心的我从此不敢养狗。每回看电视肩膀还是不自觉的歪一边,妈妈说狗都不在了你还歪,我才明白原来他不在了,但在我心中的重量始终没有減少。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清明节,你会怎样和孩子谈死亡?

死亡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就如同那口盛装爷爷的棺木——对饱经沧桑的大人如此,对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更是如此。那么,当一个小生命还刚刚站在人生起跑线上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让他知道那个终点才会发生的不幸呢?因为,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这本散发着原木气息的图画书,正是要传递出这样的信息:生与死是再自然不过的生命轮回,就像爷爷故去了,而小宝宝却降生了,人类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亲人的离去固然会给孩子带来伤痛,但也会使他的心灵渐渐成熟起来,变得更加细腻与丰富;时光可以愈合伤口并且永远地记下生者对死者的怀念,而最好的纪念便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非常非常珍惜活着的每一天,都非常非常珍惜彼此相处的每一个时刻,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儿童视角是这本书成功的关键。这不仅指生理意义上的视角——矮小的布鲁诺站在地上只能看见露出高高棺木的黑皮鞋,更指心理意义上的视角——年幼的布鲁诺只能凭借自己仅有的一点经验对死亡提出各种听上去天真可笑却又不无道理的疑问与假设,而他跟大人的一次次对话,也正是他对死亡乃至生命的一步步探究。在他那些听上去幼稚的话语里,其实蕴含着最朴素的生活哲理,比如灵魂就是爷爷身上那些令我喜欢的东西吗?如果爷爷现在生活得很幸福,那么我是不是也要变得开心一点呢。或许儿童的心本来就与生命的本真最为接近。

总之,当所有的细节都通过布鲁诺的感官和心灵去感觉感悟时,书中的一切就都活了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布鲁诺最初的好奇与懵懂,继而的期盼以及久等不到的气恼、失落与悲伤,还有最后的归于平静。这个微妙的心理过程被展示得那么细腻入微,情真意切,以至于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会怦然心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