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出一個上市公司

海底撈出一個上市公司

海底撈出一個上市公司

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在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沒錯,那家會為你美甲、送你零食,還總擔心你一個人吃火鍋太悲慘的海底撈,要上市了。

因為合規難、行業不規範、負面新聞頻出、企業財務透明度不高,及運營模式太重等問題的存在,餐飲企業想要上市,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國內餐飲界的上市企業,數來只有十幾家。

如今,海底撈這個被業界冠以“標杆”“案例”“頭部”的火鍋連鎖店要上市,引起了資本界和吃貨界的集體騷動。

首先,我們研讀了一下這份有著火鍋底料味的招股書,提煉出了一些簡單易懂的數字。

一、幾組數據

1. 火鍋:餐飲界的扛把子

這份招股書展示了火鍋在中國餐飲業的“扛把子”的地位。

數據顯示,火鍋在中式餐飲市場佔有著最大的市場份額:2017年火鍋品類佔有餐飲業13.7%的市場。其中,川式火鍋又佔火鍋餐廳市場的64.2%。

海底撈出一個上市公司

2017年,火鍋品類佔有餐飲市場的13.7%的份額,圖片來自海底撈招股書

同時,火鍋這條賽道,毛利率相當高。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中有數據顯示,2017年,火鍋行業的整體毛利率達到了49.55%。

2. 門店:2018年要開200多家店

2015年,海底撈還只擁有112家門店;截至2017年末,門店數量達到了273家;2018年計劃開設180家至220家新店,目前海底撈共有餐廳320家,包括位於臺灣、香港及海外新加坡、韓國、日本及美國等地的門店。

海底撈出一個上市公司

截至2017年末,門店數量達到了273家

3. 營收:2017年破百億

招股書還顯示,海底撈2017年總營收為106.3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8.08億元增長了36%;淨利潤11.9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9.78億元增長了22%。也就是說,海底撈已經成為中國國內首家營收超百億的餐飲企業。

海底撈出一個上市公司

2017年,海底撈營收超百億

4. 翻檯率:平均每天5次

目前,海底撈每間新餐廳的開業需要800~1000萬元投資,由於大規模開店,海底撈2017年資本開支達到了15.18億元。

投入不小,回報也很樂觀。在一線城市,海底撈平均單店日銷售額能超過15萬,在三四線城市能超過10萬,整體平均日銷售額達到14萬。一線城市每個顧客人均消費近100元,即每家店平均每日招待超過1500人。

海底撈出一個上市公司

2017年,平均翻檯率每天5次

5. 成本架構:原材料+人工成本佔比高

在海底撈的成本架構中,2017年其原料成本佔比約40%左右,員工成本佔比為29.3%。其餐廳全部為租賃制,所以房租投入並不高,2017年海底撈在房租上僅花了4.15億元,佔比3.9%。一般海底撈會和物業或房主簽訂5~15年的長期租賃協議,當然也會和一些商業房地產公司簽訂長期戰略協議。

好看的數據曬得差不多了,風險還是要披露的。

二、幾個風險

海底撈已在招股書中列出了不少風險因素。除了部分在其他招股書中喜聞樂見的內容,關於海底撈可能會遇到的風險,總結下來還有以下幾點:

1. 食品的質量和安全

“食品安全”被明確標註在招股書裡的風險細則裡。要知道,2017年,海底撈就頻頻被曝出負面新聞。

2017年8月25日,海底撈北京兩家分店被曝出衛生安全問題,比如廚房食品櫃裡出現老鼠;洗碗機裡有食物殘渣;拖把、抹布和餐具被放到一起洗;員工用湯勺通下水道等等。海底撈隨後發聲,算是用一封及時的致歉信,挽救了一場口碑危機。

2. 供應鏈管理

再者,餐飲業中不能不提的就是供應鏈。

火鍋的品質和味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食品配料的新鮮度和質量。“隨著我們的迅速擴張,從供應商那裡獲得新鮮優質的食品原料,並管理好所有門店的庫存和物流,可能會變得困難”。招股書中如此寫道。

3. 淨流動負債

至於錢的問題,海底撈一直還存在著淨流動負債。

招股書中清晰地寫道,從2015年至今,海底撈有明顯的淨流動負債。截至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3月31日,其淨流動負債分別為6040萬元、3.856億元、1.1564億元、1.4415億元人民幣。

除了這些,海底撈的擴張速度,恐怕還會帶來一些別的影響。

1. 利潤率有玄機,擴張需謹慎

招股書中有一組數據:通常,一個海底撈門店通常在1~3個月內達到盈虧平衡。大部分餐廳會在6~13個月的時間內實現現金投資回收期。但是,這可能會被快速的擴張打破。新餐館的成績可能沒有現有門店的營業成績好,甚至可能會虧本經營。

“2018年計劃開設180家至220家新餐廳”,這比2015年至2017年開業門店的全部數量還要高。顯然,海底撈從未有過如此快的擴張速度。

在招股書呈現的損益表(下圖)中可以看出,2015年海底撈的總利潤(稅後)為4.10億人民幣,佔當年總營收的7.1%;2016年,總利潤為9.79億元人民幣,佔當年總營收的12.5%,營收翻倍,利潤率也增長了5.4%。2017年,突破百億大關的海底撈,總利潤為11.94億人民幣,相比2016年增長了2億多,只是,利潤率就沒那麼好看了,只有11.2%。也就是說,

2017年海底撈的總營收破百億,但利潤率沒有得到增長,反而下滑了1.3個百分點。

海底撈出一個上市公司

2. “服務業”還是“零售業”?這是個問題

擴張導致硬性成本增加,繼而導致利潤率下滑,這是餐飲行業的夢魘。同時,快速的擴張,也是對管理和維持現有的服務水平的挑戰。

2015年,張勇對外稱還沒有將海底撈打包上市的計劃。時任海底撈財務總監苟軼群也表示過,不管從財務的健康狀況,還是從“專心做事”的角度上來說,海底撈都還沒有上市的必要性。他還認為海底撈一旦上市,會被禁錮在上市公司的一些規範體系內,所以“目前(2015年)上市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但現在看來,為了上市,海底撈其實早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三年前,張勇力推的“計件工資”的員工薪酬制度,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之前海底撈的薪酬福利體系是基本工資加評比制,計件工資制度推出後,張勇希望在總工資支出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計件工資來激發員工效率提升,提高店面整體效益。

“上市得有一個前提,你的企業可複製,標準化、流程化制度做的非常規範,我看不到海底撈有這種跡象。”關於公司的績效改革,張勇曾經這樣說。這就很難不被外界看成是在為日後的擴張做準備。

在中國火鍋餐飲集團20強中,海底撈(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居榜首,僅跟在海底撈後面的,是早已在香港上市的呷哺呷哺。呷哺呷哺的財報數據顯示,其2017年營收規模為36.6億元,約為海底撈的1/3;淨利為4.2億,同樣是海底撈的1/3。2017年呷哺呷哺的翻檯率為3.3,同樣低於海底撈。而目前呷哺呷浦的市值約為150億港元,30倍市盈率。

不管怎麼說,海底撈的上市故事最終講的還是如何“吃得更好”。畢竟對於“三天不吃火鍋,就覺面目可憎”的吃貨們來說,最重要的不就是自己吃的開心嗎?

海底撈出一個上市公司

《市場觀察》雜誌中國營商風向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