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大良城:硝煙瀰漫虎嘯城 宋蒙之戰中的午夜奇襲

2015年山花盛開的時節,故地重遊虎嘯城--一個距今近約七百年的著名山寨。幾年前,因為考察大良城抗蒙歷史我曾經來過這裡。

廣安大良城,是一座抗蒙歷史名城,其抗蒙的時間與重慶合川的釣魚城差不多。大良城的存在,使蒙軍進入川東一帶的戰略意圖受到嚴重影響,因而勢在必奪。而位於廣安縣城郊的虎嘯城,在當年的宋蒙戰事中,也因曠日持久的爭奪戰形成自己獨特的歷史地位,受到人們的關注。

廣安大良城:硝煙瀰漫虎嘯城 宋蒙之戰中的午夜奇襲

虎嘯城殘存的城牆。

建虎嘯城寨

與大良城成對峙之態

戰爭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人財物的較量,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物資的供應更是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宋蒙交戰雙方最重要的物資就是糧草輜重。而在當年的川東一帶,物資運輸主要有兩條路,一是陸路,另為水路。對於大良城保衛戰而言,渠江這條水路至關重要。它從渠縣之瓦缶灘進入廣安界,經過肖溪、鵝灘、梁灘(今作涼灘)、牛背灘(也作流杯灘)、三溪河、虎嘯山、四九灘、羅渡、金灘、丈八灘,一直到合州釣魚山下與嘉陵江合流。渠江連接起了達州、渠州、開州、合州等幾座重要山城,為堅守這裡的宋朝軍隊提供著物資保障。

而離渠江最近的虎嘯山,堪稱咽喉之地。當大良城成為宋軍據守抗蒙的堡壘之同時,蒙軍則看中了虎嘯山這一獨特的地理優勢,在這裡建起了虎嘯城寨,與大良城的宋軍形成對峙之態,使其與合川釣魚城方面宋軍的聯繫受到牽制。

廣安大良城:硝煙瀰漫虎嘯城 宋蒙之戰中的午夜奇襲

虎嘯城的下面是湯湯渠江

為實現徹底攻佔大良城的戰略決策,1263年,蒙古東川都元帥府欲橫越渠江,向開州、達州(今重慶開縣、四川達縣等地)擴展,派遣留戍今南充靑居城帥府參議張庭瑞率軍5000人至虎嘯山,於渠江之濱築虎嘯城,以絕開、達二州漕運,威脅大良城。在他及後來的楊大淵、楊文安等人的努力下,1263年,虎嘯城終於完工。自此,蒙軍便以虎嘯城為據點,步步緊逼,致使出現了與大良城相關的“爭戰無虛日”的局面。

廣安舊縣誌對虎嘯城均有記載,清咸豐版記載較簡:“虎嘯城,治東十里,即古釣魚城。今名護安城。”民國初的《廣安州新志》則記載較詳:“虎嘯城,州東十里,俯瞰渠江。元中統二年,帥府參議張庭瑞將兵築此。宋夏貴帥師數萬圍之,累年始解。元中統三年,東川都元帥楊大淵,四年,招討使楊文安均進築此城,以逼困宋之大良。元帥奇徹戍此。至元元年,宋夏貴以兵侵山寨,元益兵以守。五年,趙實喇戍之。今名護安城。”

廣安大良城:硝煙瀰漫虎嘯城 宋蒙之戰中的午夜奇襲

虎嘯城的插門,狹窄而陡峭。

斷絕水源

蒙軍仍防守堅持逾月

就在虎嘯城築城不久,蒙軍遭到了宋將夏貴的攻擊。夏貴何許人也?安徽壽縣人,南宋將領。1263年(理宗景定四年),曾任宋四川安撫制置副使兼重慶知府。在明確蒙軍構築虎嘯城的戰略意圖以後,為打破虎嘯城蒙軍對大良城宋軍的牽制,夏貴以數萬重兵沿虎嘯山築營,包圍了虎嘯城,實施圍攻。這是一場經年累月的持久戰,也是一場瀰漫硝煙的血戰。在宋元的史書中,對這場虎嘯城攻防戰都有詳細記載。

面對十倍於己的宋軍,作為虎嘯城的守衛者,蒙軍一方面請求增援,同時採取分地死守的戰術來應對宋軍的攻擊,盡力拖延時間,等待援軍到來;而宋軍則急於破城,以求速決,不留後患。在宋軍猛烈的火炮前,虎嘯城沿山而建的石頭防禦工事多被擊毀,守城蒙軍便構築木柵欄守之,然而木柵欄也被宋軍的炮火摧毀。蒙軍便以泥土填充城防工事,這泥土工事豈能抵擋住宋軍炮火,很快就被震松炸塌。守城士兵只好將一張張牛皮、馬皮展開,置於陣地前,拼成一道特殊的防禦工事,炮擊之時則將牛馬皮放倒在地,炮擊過後再豎立起來,以此抵擋宋軍的攻擊炮火。令宋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儘管他們的炮火是那樣的猛烈,攻勢是那樣的凌厲,只有兩道拱形城門、兩道幾乎僅可供一人行進的插門的虎嘯城寨,居然巋然不動。

廣安大良城:硝煙瀰漫虎嘯城 宋蒙之戰中的午夜奇襲

在虎嘯城的邊上往下看,是絕壁,只能伏在地上往下看

到過虎嘯城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座獨立高聳於渠江邊的山寨。山高約百尺,臨江一面皆為絕壁,寨中無水井,守城人馬的飲水都取之於寨外的溪澗之中。見火力攻擊不能克之,宋將夏貴便以斷絕據守虎嘯城蒙軍水源的方式來迫其投降,將這座山城下山取水的通道徹底封鎖。讓山城裡的蒙軍失去飲用水的來源。

這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招數。時值六七月份,川東一帶已是酷熱難當,戰火的燻烤更是讓人須臾離不開水。而宋軍的斷水之策簡直就是把蒙軍守城士兵放在火上炙烤。戰爭的殘酷無情,令今天的人們都難以想象。

面對宋軍的這一致命絕招,據守虎嘯城的蒙將張庭瑞也想出了自己獨特的辦法,他令守軍取人畜的小便以火煮沸,然後倒入土中除其臭味,再過瀝集蓄起來,供人飲用。守寨官兵每人每天只能分得幾小盅。嚴重的缺水,致使虎嘯城上蒙軍士兵的嘴唇皆生瘡裂口。而前來增援的蒙古左壁總帥史樞所率援軍雖然就在山下,卻也不敢進戰。就在這種敵軍圍困,援兵不敢靠近,虎嘯城上處處焦土,屍橫遍地,傷兵哀嚎,飢渴難忍的情況下,虎嘯城上的蒙軍仍然日夜築壘防守,堅持逾月。

廣安大良城:硝煙瀰漫虎嘯城 宋蒙之戰中的午夜奇襲

虎嘯城的下面是湯湯渠江

下山之虎

奇襲宋軍盡情殺戮

面對宋軍的重重圍困,面對如此惡劣的戰爭條件,蒙將張庭瑞也焦急萬分,他絲毫不敢放鬆警惕。一方面他利用虎嘯城有利的地形,加強山寨的防禦,決不讓宋軍有一步突破,一方面又伺機主動出擊以破宋軍之圍。困守在高高的虎嘯城上,他在觀察,他在等待機會,在如此令人絕望的慘烈環境中,張庭瑞和他所有的虎嘯城守寨官兵都沒有放棄自己的求生希望。長期圍困,久攻不下,宋軍士兵也漸漸生出了懈怠之心。久困於虎嘯城中的張庭瑞終於尋找到了一個機會,希望的曙光忽然在他眼前閃亮起來。

這天夜裡,虎嘯城上烏雲密佈,不見星光月色,圍城的宋軍壓根就不會想到一場惡戰即將降臨他們頭上。伴著酷暑的悶熱,宋軍士兵們早早地在營房裡昏昏睡去。即使值夜巡更的哨兵,也忍不住倚靠著營房的門框,抱著刀槍打盹,進入了沉沉的夢鄉。這個夜晚或許可以看作是虎嘯城之戰爆發以來最安靜的一個夜晚,四野漆黑,很難聽到一絲聲響,哪怕是一兩聲犬吠、貓叫甚至蟲鳴。

然而,就在這寂靜的夜色之中,蒙軍一個重大的偷襲計劃正在悄悄實施。虎嘯城上約1500名守軍兵分三路,不聲不響地潛出了虎嘯城,與前來增援的帥府參議焦德裕部內外呼應,突然發起了對夏貴軍營的攻擊。元軍士卒每人各持火炬三支,藉以壯大聲勢,迷惑宋軍。當蒙軍的隊伍突然如下山之虎出現在圍城宋軍面前,當四面八方熊熊的火炬突然匯聚而來照亮宋軍營地,宋軍真以為蒙軍的增援大部隊到來了。

正在睡夢中的宋軍士兵已經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抗,有的甚至還沒來得及睜開眼睛,便成了蒙軍的刀下之鬼。蒙軍士兵的吶喊聲,真的猶如虎嘯一般,讓虎嘯城下的圍城宋兵在猛然驚醒中惶恐萬狀,紛紛落荒而逃。他們沿著渠江向上遊方向一路狂奔。已經被困很久很久的蒙軍士兵,終於盼來了一吐胸中積壓多時的塊壘的時機,終於有了復仇雪恨的機會,他們舒展筋骨,高聲吶喊,縱馬馳騁,趁勢追擊。

一路上,宋軍都統欒俊、雍貴、胡世雄等五位宋軍將領被蒙軍殺死。天亮時分,宋蒙軍隊追逐著來到距今天的肖溪鎮約六華里的渠江邊一個叫作鵝灘的地方。這裡眾溪匯流,亂石林立,大水尤險。經過一夜奔逃,宋軍皆疲憊至極,潰不成軍,而鬥志高昂的蒙軍則將他們團團圍住,盡情殺戮。這一戰宋軍士兵近千人被蒙軍割掉首級,首當其衝的蒙軍焦德裕部繳獲宋軍馬畜兵器成千上萬。混戰之中,守護虎嘯城的蒙軍將領張庭瑞也數處受傷。

廣安大良城:硝煙瀰漫虎嘯城 宋蒙之戰中的午夜奇襲

虎嘯城上這樣的洞窟很多,當地人稱之為蠻子洞

再攻虎嘯城

以解大良城之圍

兵敗鵝灘,宋將夏貴仍未打消奪取虎嘯城的企圖。之後他又多次率兵進攻虎嘯城,以解大良城之圍。其中一次當蒙軍得知夏貴領兵來襲,蒙軍元帥奇徹派遣蒙將趙實喇率兵前往阻擊。一番激戰之後,夏貴軍再次敗遁,被蒙軍追至新明縣,斬首三十餘級。這裡所說的新明縣是在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石鏡縣後所設置的一個縣,原名新民縣,屬合州即今重慶合川市,後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更名為新明縣,其縣治就在今天四川嶽池縣的羅渡鎮。

其實,在當年的大良城保衛戰中,除了虎嘯城是當時蒙軍的重要據點之外,廣安州境內還有幾個城寨也是蒙軍據點。一是東安城,州南三十五里,系元至元五年趙實喇所戍。另是州東約二十里,前臨渠江,後為大壑深溝的三臺寨(位於今前鋒區三臺鄉境)。還有一城即是章廣城,州南三十五里(今屬華鎣市)。這些山寨今存依舊,只是當年的防禦工事因年久失修而不復存。蒙軍把守的這些山寨當年與虎嘯城互為依託,構成了對大良城的有效牽制。但是其影響卻遠遠不及虎嘯城。

與虎嘯城有關的戰事記載,在宋蒙史書裡,還有多處,摘錄於後。

《宋史》:宋,馬千代王堅守合州,馬千之子運送饋餉至虎嘯山,為元東川兵所截獲。在這次伏擊戰中,馬千的兒子被元軍俘獲,降元。並多次寫信給父親馬千,勸其降元,馬千因此而動搖,後被宋理宗撤職。

《宋史》:中統四年(1263年)十二月丁未,元以鳳翔屯軍、汪惟正靑居等軍、刁國器平陽軍,令益都元帥奇徹欽察統轄,戌虎嘯寨。適逢宋沔州都統胡世全護糧運至虎嘯山,遇敵兵襲擊,戰敗身亡。

《元史》:1268年(鹹淳四年,元至元五年)趙實喇兼管京兆、延綏兩路新軍,戍東安、虎嘯山兩城。宋楊立以兵護糧送大良平,實喇察知之,遂率所部與立戰於三重山,斬首百五十級,擒獲四十餘人,立敗走,棄其糧千餘石,因盡奪其甲仗旗幟而還。

自全汝楫失大良平後,元軍駐兵虎嘯山和大良城兩地,時出進攻梁州、忠州、萬州、開州、達州等地,以至於“民不得耕,兵不得解甲而臥。”“每饟渠,竭數郡兵護送,死戰兩城之下始得入。”

廣安大良城:硝煙瀰漫虎嘯城 宋蒙之戰中的午夜奇襲

虎嘯城上這樣的洞窟很多,當地人稱之為蠻子洞

石窟留存

成為躲避轟炸的防空洞

對虎嘯城戰事的描述,宋、元兩朝各自的史書實際比對大良城的戰事描述似乎還要具體生動。

漫步在虎嘯城這座古戰場遺址上,昔日的硝煙早已散去,當年的寨牆、城門也已損毀,整個山寨已不再有當年那種戒備森嚴的景象,只有滿山剛剛返青的野草在風中瑟瑟作響,叢叢豔麗的山花沐浴著春陽,散發出悠悠的清香。山寨,還是那樣險峻,巖壁,還是那樣陡峭;近在咫尺,見證過那場慘烈戰爭的渠江,依然在寨城下靜靜地流淌。

廣安大良城:硝煙瀰漫虎嘯城 宋蒙之戰中的午夜奇襲

廣安大良城:硝煙瀰漫虎嘯城 宋蒙之戰中的午夜奇襲

虎嘯城上這樣的洞窟很多,當地人稱之為蠻子洞。洞很寬敞,有的洞與洞之間是連通了的

雖然今天的虎嘯城上已經見不到當年戰爭的痕跡,但這裡的另一景觀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在山寨的大石頭上鑿刻而成的一個個方形石窟。這些石窟有的獨立成窟,互不干擾;有的大小相連,彼此溝通;有的鑿在山頂,有的則鑿在絕壁之上;這些石窟有的超過一人身高,可容納多人活動;有的則只可住下一人。當地人稱這些石窟為“蠻子洞”。

它們開鑿於何時,為何在虎嘯城上保存這樣完好?後來是否被改作它用?不得而知。在當年的宋蒙之戰中,這些石窟或許成為人們躲避戰火最理想的棲身場所。上世紀四十年代日軍飛機轟炸廣安時,這些洞窟還成為當地人躲避轟炸的防空洞。

廣安大良城:硝煙瀰漫虎嘯城 宋蒙之戰中的午夜奇襲

站在洞口拍照,洞的高度有一人高

在虎嘯城上,一位老鄉告訴我,虎嘯城東門前一處峻峭的石壁上,曾經寫有四個大字:“天下太平”。傳說不知何年何月,渠江洪水暴發,江水漫至虎嘯城上,驚濤駭浪中,有神人駕一隻小船行至山寨東邊的崖壁前,用石灰水在崖壁上自上而下地寫了“天下太平”四個大字。這人每寫一字,洪水便下降幾尺,當洪水退回河道,這四個大字則在高高的崖壁上留下了,遠遠望去,非常醒目。如今,這幾個字蕩然無存,崖壁上依稀有塗抹過的白色。字不見了,傳說卻刻在了我的心上。因為這“天下太平”,正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對天下太平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