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需“八戒”

其實古人飲酒時就有“三戒”、“五決”。

三戒”:

一戒飲早酒。“早酒晚茶最傷身”,不但影響一天的工作,且空腹刺激大,最傷身體。

二戒飲斗酒。好勝賭酒,猜拳賭酒可以增加酬酢中的熱鬧氣氛,但如果超過限度,就會破壞歡樂的氛,造成損肝傷胃的結果,甚至出現意外。

三戒飲連席酒。一日中赴酬數次,連席飲酒,就是酒量再好的人也往往難以支持。

飲酒需“八戒”

竹林七賢

五決”:

一飲葷酒。飲酒必須有佐酒菜餚,邊飲連吃富有營養的葷菜。

二飲坐酒。要舒舒服服坐著飲喝,不可借酒裝瘋,狂跳歡舞。

三飲慢酒。要細品慢嘗,體會其味,切忌狂飲猛喝。

四飲正酒。飲有正宗標示的好酒,對來路不明的酒不飲。

五飲節酒。要有節制,節制就是飲到自我感覺身心最為舒暢的程度為止。

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就說:“久飲酒者潰髓蒸筋,傷神損壽。”唐朝“藥王”孫思邈曰:“空腹飲酒多患嘔逆。”明代大家李明珍也說:“過飲不節,殺人傾刻。”

合適的下酒菜

喝酒時候少不了的就是下酒菜,合適的下酒菜能夠減輕酒精對我們身體的傷害,合適的食物也能助我們更快的解酒。

1、含蛋白質豐富的肉、禽、蛋類

酒水入腸,會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易出現蛋白質缺乏。因此。應選擇松花蛋、家常豆腐、清燉雞、燒排骨等做下酒菜,以補充蛋白質。

2、屬於鹼性食品的蔬菜、水果

飲酒時,雞、鴨、魚、肉菜相對較多,這些都是酸性食品,為了保持體內的酸鹼平就必須選擇蔬菜、水果等屬於鹼性的食品。如炒豆芽、醋菜、桔子、蘋果等果蔬食品。

3、膳食纖維高的菜

膳食纖維有著減緩或減少身體對酒精的吸收。木耳、海帶、大白菜這些食物都是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的食物。所以涼拌海帶絲、洋蔥拌木耳等不僅能夠保護我們的肝臟又是美味的下酒菜。

4、粗糧薯類

這類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和酒精結合,會減緩腸胃對酒精的吸收。其次,這類食物中B族維生素的含量也相當豐富,能彌補大量飲酒對維生素B1的損失。因此,炒土豆絲、雜糧外婆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5、豆腐

任何酒都含有乙醛,乙醛是一種有毒物質。豆腐中的骯氨酸是一種重要的氨基酸,它能解乙醛之毒,並使其排出體外。因此,人們在飲酒時或飲酒後吃點豆腐是大有好處的。

飲酒需“八戒”

不適宜做下酒菜的有

1、胡蘿蔔

因其所含的胡蘿蔔素與酒精在肝臟酶的作用下,會生成有毒物質,危害健康。所以在喝酒時不能用胡蘿蔔當下酒菜。

2、燻臘食品

燻臘食品含有的亞硝胺和色素的含量是非常的高的,這些物質會和酒精產生反應,這樣對我們的肝臟是有很大的傷害的,同時還會損害口腔、食道與腸胃粘膜,嚴重的話還會引起癌症的。

3、涼粉

因其在加工過程中要加入適量白礬,而白礬具有減緩腸胃蠕動的作用,用涼粉佐酒則會延長酒精在胃腸中的停留時間,因而增加人體對酒精的吸收,同時也增加了酒精對胃腸的刺激,減緩了血流速度,促使人醉酒,危害健康。

4、燒烤

在燒烤過程中,食物中蛋白質的利用率降低了,同時產生致癌物質苯並芘。而且,肉類中的核酸經過加熱分解產生的基因突變物質,也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當飲酒過多而使血鉛含量增高時,燒烤食物中的上述物質與其結合,容易誘發消化道腫瘤。

飲酒需“八戒”

適合解酒的食物

1、大白菜解酒

將大白菜幫洗淨,切成細絲,加些食醋、白糖、拌勻後醃漬10分鐘後食用,清涼、酸甜又解酒。

2、雪梨解酒

取雪梨2至3個洗淨切片搗成泥狀,用紗布包裹壓榨出汁飲服。

3、馬蹄解酒

取馬蹄(即荸薺)10多隻洗淨搗成泥狀,用紗布包裹壓榨出汁飲服(此法最適宜於飲高粱等烈性酒醉患者)。

4、甘蔗解酒

將洗淨除皮的甘蔗,切成小段榨汁飲用,有解酒作用。

5、芹菜解酒

取芹菜適量洗淨切碎搗爛,用紗布包裹壓榨出汁飲服(此法可解酒醉後頭痛腦脹,顏面潮紅等症)。

6、豆類解酒

用綠豆、紅小豆、黑豆各50克,加甘草15克,煮爛,豆、湯一起服下,能提神解酒,緩解酒精中毒症狀。

7、中藥解酒

中藥葛花30克加適量水,煎湯飲服,解酒效果尤佳。

8、飲酸醋

酸遇酒精即生成乙酸乙脂和水,可減輕酒精對人體的損害,醉酒時用酸醋或陳醋60克、紅糖25克、生薑片5克,加水適量,煎後飲服。

9、飲牛奶

牛奶與酒混合,可使蛋白凝固,緩解酒精在胃內吸收,並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10、飲蘿蔔汁水

用生白蘿蔔500克,洗淨榨汁,代茶飲服,每次一杯,飲2次至3次,有解酒和消酒氣功效。

11、飲濃米湯

濃米湯裡含有多種糖及B族維生素,有調和解毒醒酒之功效;如加適量白糖效果更好。

12、蛋清解酒

將生雞蛋清、鮮牛奶、霜柿餅各適量煎湯,可消渴、清熱、解醉。

13、生薑解酒

酒醉後有噁心嘔吐者,可取一小塊生薑含於口內,可止嘔吐。豆腐解酒飲酒時宜多以豆腐菜餚作下酒菜。因為豆腐中半脫氨酸是一種主要的氨基酸,它能解乙醇的毒性,食後可促進酒中的乙醇迅速排洩。

紫紅泥提示您:喝好一點,喝少一點,才是健康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