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太極村,在哪裡?

李之仁123456789

在福建漳州市平和縣,有一個3.6平方公里的古村落,一條“S”形的溪流自東向西將村子一分為二,從高處俯瞰像極了太極八卦圖,這裡就是福塘村。由於這獨特的地形,也被人稱為是“太極村”。

福塘村坐落在一塊四面環山的盆地中,周圍是博平嶺的餘脈五鳳山。“S”形溪流像一條陰陽魚的界限,將村子隔開成陰極和陽極。

福塘村自明朝時期創建,已經有400年的歷史了,由當時朱、楊、曾三姓村民共同建村,為了讓三個姓氏能夠和諧共處,自發立了一塊鄉規民約,石碑上鐫刻“禁約碑記”,碑文記載著“天啟四年十二月”,字跡方正圓潤,章法嚴謹,主要內容是禁止眾村民巧取豪奪。後來此石碑不知為何成了鋪路石,無意中被人發現,重新扶起,立於宗廟旁得以保留下來。

如今,住在太極陽極(南)主要是朱姓後人,陰極(北)主要是楊姓後人。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太極佈局,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的。

歷史上福塘村曾水澇不斷,康熙年間,朱熹的18代子孫朱宜伯因避戰亂在此定居。朱宜伯將村中的直形溪改道為S形的曲溪。曲溪不僅減緩了溪水下洩的速度,還使溪道的體積增大,避免了山洪下洩造成的洪澇。此後的福塘村旱澇無虞,在清康乾時期一度是閩西南最興盛的名村。

這次改道造就了太極村的雛形,朱宜伯叮囑後代按他的佈局建造土樓、修學館、蓋祠堂及民居住宅,並在穿村的小溪兩岸種植樹木,用現代的詞彙就是百年規劃啊。

福塘村在溪南“陽魚”、溪北“陰魚”魚目處各建有一座圓形土樓,分別名為南陽樓、聚奎樓。溪南“陽魚”的“魚目”南陽樓已破損,而“陰魚”的“魚目”聚奎樓建造較晚所以保留完好,聚奎樓於1926年興建,用了整整六年。

這種具備現代民居的風格,沒有通廊,三間為一單元的封閉式佈局,是目前發現的土樓中獨有的,而且每戶的底層設計都不盡相同,體現出房屋主人各自的品位,現在裡面還住著兩三戶人家。

從福塘村走出去的名人不少,有經商的,有從政的。在太極村近代發展中,聚奎樓的建造者楊友政夫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做為旅泰華僑,楊友政夫婦在泰國經商取得成功,先後投資了100萬用於村中的基礎建設,不但幫助村裡擴建了道路,還創建了福塘小學和禮堂。

楊友政的兒子楊錦忠也不簡單,他在泰國從事藥業生意,成為了泰國華僑的領袖。1975年泰國代表團訪華,楊錦忠做為翻譯為中泰建交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全村人的驕傲。

朱、楊兩家幾乎是同時來到太極村,幾百來一直相處融洽,要區分兩個姓氏也可以看他們的民居,楊家這邊大多是較新式的民居,而朱家則以古民居為主的佈局。

清朝康乾盛世時期,這裡曾是朱姓大戶人家的聚居區,走在村中的古道上,隨處可見設計精巧、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築,和其他地方的古鎮相比,這裡的民居佈局頗為獨特。由於有一部分客家人經江西輾轉來此定居,因此有的民居外形上有江西古建築的風格,而院內又借鑑了閩南式佈局,各家的院落都是相通的,方便村民之間的往來。

村裡早期建的房子上都有太極圖案,當年繪畫的動物花草、人物神話等精美木雕如今還依稀可見。有的村民說他們已是房子的第12代傳人了,也就是說已經住了300多年,這些年除了內部裝修和日常維護,並沒有對房子進行過大的修補,仍然能正常使用。想來,能天天住在古居文物裡,也是一種福分啊。

福塘村山好水好空氣好,背山面水,是一塊頤養天年的風水寶地,村裡幾乎家家都有八九十歲的老人,是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鄉。


地圖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