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經濟學(六)——盛唐氣象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次盛世,漢朝以世界上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封建帝國著稱於世,唐朝則以最有限的政府帶來了最高效的行政和軍事成就。

千年鼎盛時期,唐朝無疑是最顯赫的一個階段,公元618年,李淵代隋立唐,前後290餘年,治國者在軍政和經濟上屢有創新,讓人耳目一新。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立科舉而微世族,科舉制創始於隋,奠基於唐,政府通過定期考試選拔官吏,考試內容是對儒家經典的研習和體會,從公元605年到1905年整整1300年,政府採取分科取士的方法選拔人才,為文武二士提供了公平進入體制的渠道,吸納了民間寒士,使之成為了政府的擁護者而不是反對者,一舉收天下人才入政府轂中,也使得知識分子喪失了獨立地位,成為了政府的附屬。另一方面,唐朝對待世家大族採取了不留情面的嚴厲打擊,唐太宗提出“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人為地干預氏族定等,旨在打擊世族勢力,否定血緣等級。

(2)低農稅而低養官,李淵開國以後,將一切山澤稅、鹽稅統統廢除,國家專營的鹽鐵酒等產業桶桶放開民間運營,徭役也降低至比之前朝最少,商品交易稅也是歷代最少,一方面造成了商品流通的空前繁榮,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收入完全仰賴農業稅和專營收入,這樣的寬鬆政策持續了超過120年,與唐太宗的創新制度是分不開的:李世民一朝,實行六部制,中央機構文武官員是歷代最少,而官員可以按照職位高低領到自己的職份田和永業田,除此之外還有自己的年薪收入,另外,太宗皇帝還設置了“公廨錢制度”,由富豪家庭交納財產稅來養官。

(3)重城市而輕農村,從西周到宋元,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一直是不斷提高中,唐朝又是先前歷代的集大成者,西漢時,首都長安的人口僅為25萬,至唐朝,首都常住居民就有63萬,再加上往來軍民、外國人等,總數大抵超過100萬,人數尚多於明清時的北京城,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大城市。政府規劃城市的每個區域,使其各有職分,各司其職,居民在不同區域從事不同的工作,進行不同的交易,採取“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途徑;政府還建立了橫亙全國的貿易、交通道路,唐朝共7條驛道,沿途15裡設一個驛站,全國共1639處驛站。

總之,唐朝初期的皇帝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為後來的兩次治世以及大唐王朝延綿近三百年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