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首开金与铜结合做钱币之先河——一刀平五千

就是他首开金与铜结合做钱币之先河——一刀平五千

就是他首开金与铜结合做钱币之先河——一刀平五千

“一刀平五千”又称“金错刀”。一刀平五千刀形币,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为一方孔圆钱,环文上曰“一”,下曰“刀”,字为阴刻,陷处填以黄金,并且加以打磨,使字面与钱面平齐。刀身上铸有阳文“平五千”三字,其中“平”是“值”的意思,即表示一枚刀币价值等于五千枚五铢钱。值得注意的是,这枚刀币的造型独具韵味,丝毫未拘泥于春秋战国时代刀币----尖首刀形制,古拙稳重,并透露出秀美气息。币面铭文“一刀平五千”五字书写流畅,气势生动,毫不呆滞,承袭了战国时期币面铭文“一笔过”的特征,新莽钱币,钱文纤细,工艺讲究,钱币版别较多,但钱文大体以悬针篆为主,文体有精有粗,粗者文字平夷,制作较逊,精者轮廓斜削,笔划细挺。它造型奇特,又是我国最早且是唯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所以一直为钱币收藏者所珍爱。王莽也被历代藏家誉为“铸钱第一高手”。

王莽在篡权后不久,便改行币制,发行新币,并日益增铸钱币,使社会经济陷入混乱,民不聊生。王莽发行的这种虚值大钱流通靠政治强力推行,同时,还下令将黄金收归国有,私人不得收藏黄金,“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政府用两把“一刀平五千”兑换民间一斤黄金。公开掠夺社会财富,既为广大平民百姓所痛恨,也遭到了官僚地主集团的反对,最终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从钱币史上讲,王莽铸行的“一刀平五千”上的“一刀”二字是用黄金镶嵌而成的,此工艺为“错”,所以又称“金错刀”。无论古代说的“金银错”,还是今天说的“错金”、“错银”,金、银二字容易明白,但“错”字对一般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汉代是我国金银错工艺最盛行的年代,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他所编的《说文解字》中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从金声”。金银错最流行的汉代,对“错”字的全部解释,就只有上述六个字,说明那时所说的金银错,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也说:“涂,俗作涂,又谓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广义一点说,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金银错。黄金在古代就很贵重,错金,也就具有高贵、富有、华美的象征。王莽把黄金错在钱币上,是一种独特的创举。这种“金错刀”形状奇异,被泉家誉为“钱绝”。

“金错刀”这种钱币在中华语境中还有较为独特的意义。古代文人雅士也为金错刀留下了许多赞美之词。最早的要算东汉杰出的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张衡了,他在《四愁诗》中写道:“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李白诗中有“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的句子,而后衍生出“一诺千金”的成语,说的就是为人在世,应该重诺,真正的承诺,重于千金。除李白外,很多文人也都爱用富有审美意义的“金错刀”来指代钱币、钱财。著名诗人杜甫留下了“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赊”的诗句。”唐代杰出的散文家韩愈《船》诗中写的“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里”。北宋文人刘敞有一次请诗人梅尧臣喝酒,为助酒兴,他特意取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齐国刀币和王莽时期的“金错刀”进行展示。梅尧臣借此机会,可谓是大开眼界。可目睹过“金错刀”之后,他仍是念念不忘,便特意写诗《饮刘原甫家》一诗,以为纪念:“探怀发二宝,太公新室钱……次观金错刀,一刀平五千。精铜不蠹蚀,肉好钩婉全。”

“一刀平五千”错金钱流通了短短两年多就被废止了。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称帝)第二次币制改革时,就把含有“金、刀”字样的“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和五铢都废除了,专用“大泉五十”,另铸“小泉直一”。这倒不是王莽大发慈悲,虚心听取基层百姓的呼声,而是因为他夺取刘家天下而心里发虚。当时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汉朝皇帝姓刘,而繁体字的“刘”写作“劉”,是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既然上天已“废刘而兴王”,那么货币上带有这三个字痕迹的,必须统统抹掉。“五铢”含有“金”字,两种刀币都含有“刀”字,所以一并取消。就连“钱”字也要改称“泉”。然而,这种可笑的举措也没有挽救他的失败。公元23年,王莽被攻进长安的起义军杀死。公元25年,姓“刘”的刘秀夺取了天下,建立了东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