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制铜元诞生史

收藏钱币的朋友会发现:清代自咸丰起,小平钱逐渐变少,质量也愈发粗劣。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由于清政府统治的岌岌可危,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十分萧条。

清末除各式中外银元外,各种官方纸币、外钞、钱票、劣质或虚值制钱、大钱混杂使用。光绪帝虽立志改革,但我们发现光绪制钱数量虽然较多,但除中央泉、源二局及少数地方局外,多数质量粗劣,版别复杂,清代制钱的流通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到了末路,加上机制银元的利益冲击,以及铸币机器的普及也成了推动机制铜元诞生的重要原因。

中国机制铜元诞生史

光绪通宝·满汉广库平一钱

19世纪80年代,在机制银币的潮流下,清政府从广东开始尝试机制制钱,这类制钱形制规整,钱体光洁,特别漂亮。但中国自秦朝开始主流货币均带方孔,流传千年的形制在机制制钱上最初也是有保留的,然而要在机制币正中留下一个方孔,对于当时的国情来说,是一道比较麻烦的过程,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机制制钱,中孔多数歪斜或者钱体不是特别平整。在当时对于冲凿下来的方形铜料也是一种浪费,机制制钱因为成本高,工艺复杂,次品率高,并未得到全国性的广泛流通。

中国机制铜元诞生史

光绪通宝·宝广

目前我们看到的机制制钱主要分光绪通宝和宣统通宝,其中宣统通宝为机制圆孔小钱。光绪通宝机制制钱目前所见有:宝广、宝宁、宝蓟、宝浙、宝福、宝苏、宝津、宝武、宝泉、宝源、宝陵、宝奉、宝新、宝东等局。

中国机制铜元诞生史

光绪通宝·新十样币

1897年左右,江南造币厂曾铸造过面文为“天子万年”背文为“江南试造当十制钱”的机制制钱,这种机制制钱是为样币,极其稀罕,这也是机制制钱向机制铜圆的一个过渡。

中国机制铜元诞生史

天子万年·江南试造当十制钱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上奏清廷:

“若以机器改造铜圆,则其利何可胜算:需铜少而值钱多,其利一;成式定而抵值准,其利二;分作三品,市廛适用,其利三;不穿中孔,工省价廉,其利四;铜色精莹,人知宝贵,其利五;往来商贾便于取携,其利六;鼓铸愈多则银价自长,其利七;行用既广则物价亦平,其利八。然此仅言利之说也。以言乎弊,则不禁自绝者四:花纹精工,伪造难以摹仿,一也;铢两分等,私铸不能混射,二也;值钱既多,毁熔无可图利,三也;抵值既准,兑换无可抵昂,四也。”

中国机制铜元诞生史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开铸铜元。这便是我国第一枚由官方正式进行铸造流通的机制铜元,机制铜元形式同国外常见铜币一样,圆形无孔。要记住的是:机制铜元是在机制银元之后的事情,对于机制铜元的诞生可以理解为我国从发行机制银元的成功,顺水推舟而成的一个结果。

中国机制铜元诞生史

光绪元宝·广东省造每元当制钱十文

广东省的第一枚机制铜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官方铸造并广泛流通的机制铜元,最初的面值内容为"每百枚换一圆",背部英文面值为“ONE CENT”意为“一分钱”。很明显机制铜圆最初是对银元作价的,后因不符合国内使用习惯,民间流通不便,变更为“每元当制钱十文”,这个格式便成了光绪元宝机制铜元的一个规范,对清代及民国的铜元币值都有着深远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