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制銅元誕生史

收藏錢幣的朋友會發現:清代自咸豐起,小平錢逐漸變少,質量也愈發粗劣。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由於清政府統治的岌岌可危,社會動盪不安,經濟十分蕭條。

清末除各式中外銀元外,各種官方紙幣、外鈔、錢票、劣質或虛值制錢、大錢混雜使用。光緒帝雖立志改革,但我們發現光緒制錢數量雖然較多,但除中央泉、源二局及少數地方局外,多數質量粗劣,版別複雜,清代制錢的流通在這樣的環境下走到了末路,加上機制銀元的利益衝擊,以及鑄幣機器的普及也成了推動機制銅元誕生的重要原因。

中國機制銅元誕生史

光緒通寶·滿漢廣庫平一錢

19世紀80年代,在機制銀幣的潮流下,清政府從廣東開始嘗試機制制錢,這類制錢形制規整,錢體光潔,特別漂亮。但中國自秦朝開始主流貨幣均帶方孔,流傳千年的形制在機制制錢上最初也是有保留的,然而要在機制幣正中留下一個方孔,對於當時的國情來說,是一道比較麻煩的過程,所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機制制錢,中孔多數歪斜或者錢體不是特別平整。在當時對於衝鑿下來的方形銅料也是一種浪費,機制制錢因為成本高,工藝複雜,次品率高,並未得到全國性的廣泛流通。

中國機制銅元誕生史

光緒通寶·寶廣

目前我們看到的機制制錢主要分光緒通寶和宣統通寶,其中宣統通寶為機制圓孔小錢。光緒通寶機制制錢目前所見有:寶廣、寶寧、寶薊、寶浙、寶福、寶蘇、寶津、寶武、寶泉、寶源、寶陵、寶奉、寶新、寶東等局。

中國機制銅元誕生史

光緒通寶·新十樣幣

1897年左右,江南造幣廠曾鑄造過面文為“天子萬年”背文為“江南試造當十制錢”的機制制錢,這種機制制錢是為樣幣,極其稀罕,這也是機制制錢向機制銅圓的一個過渡。

中國機制銅元誕生史

天子萬年·江南試造當十制錢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江西道監察御史陳其璋上奏清廷:

“若以機器改造銅圓,則其利何可勝算:需銅少而值錢多,其利一;成式定而抵值準,其利二;分作三品,市廛適用,其利三;不穿中孔,工省價廉,其利四;銅色精瑩,人知寶貴,其利五;往來商賈便於取攜,其利六;鼓鑄愈多則銀價自長,其利七;行用既廣則物價亦平,其利八。然此僅言利之說也。以言乎弊,則不禁自絕者四:花紋精工,偽造難以摹仿,一也;銖兩分等,私鑄不能混射,二也;值錢既多,毀熔無可圖利,三也;抵值既準,兌換無可抵昂,四也。”

中國機制銅元誕生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李鴻章奏準在廣東開鑄銅元。這便是我國第一枚由官方正式進行鑄造流通的機制銅元,機制銅元形式同國外常見銅幣一樣,圓形無孔。要記住的是:機制銅元是在機制銀元之後的事情,對於機制銅元的誕生可以理解為我國從發行機制銀元的成功,順水推舟而成的一個結果。

中國機制銅元誕生史

光緒元寶·廣東省造每元當制錢十文

廣東省的第一枚機制銅元,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官方鑄造並廣泛流通的機制銅元,最初的面值內容為"每百枚換一圓",背部英文面值為“ONE CENT”意為“一分錢”。很明顯機制銅圓最初是對銀元作價的,後因不符合國內使用習慣,民間流通不便,變更為“每元當制錢十文”,這個格式便成了光緒元寶機制銅元的一個規範,對清代及民國的銅元幣值都有著深遠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