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畫的意境?

後寫意畫會

謝謝大家討論這個問題。中國畫要有意境,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美學創造,也是中國畫藝術價值、思想價值的高度體現。


看到一位文學博士也從文學的角度,已經做出了很好的專業回答,那麼,我再從繪畫的角度做一些補充,與大家分享一下對中國畫意境的理解。

什麼是“意境”?實際還是“意”。

中國對於“意”的藝術表現要求,實際上在藝術的各個領域都有高度的要求。

比如,寫文章要有“意思”,書法要“意在筆先”。


可能,古人的思維是形象思維,所以,我們今天,不太好理解。

古人的“意”是一個比喻,就是你想說什麼的意思。

例如,文章你想說什麼,一定要明確意思,書法“你想說什麼”,一定要有你的“造勢”表現。

繪畫的意境是宋代歐陽修提出的。


他認為繪畫以“荒寒”為高。

什麼是荒寒呢?當然不是越荒涼,越冷清越好。

荒涼是一種美學境界,就是遠離塵囂,清淨孤寂的一種藝術境界。

當然,中國畫,不可能只有“荒寒”一種境界。

茂密,蕭疏,雄強,婉轉,燦爛,平淡,奔放,寧靜等等等等,都可以是繪畫藝術的境界選擇。


我們以元代畫家的繪畫來說,王蒙應該屬於“茂密”一路的境界,這種境界也是借鑑了北宋李成的風格。

而倪瓚的作品可以說是“蕭疏”或者平淡的境界了。倪瓚的美學境界應該是從梁楷馬遠的美學境界中來。

元代山水畫大師黃公望的山水,就比較複雜,是複合了多種美學境界的。


他的山水畫,既有雄健的一面,也有茂密寧靜的一面,更有平淡婉轉的一面。

像黃公望這樣的大師,他的繪畫美學境界實在難以用一種單純的,明顯的一種境界來概括他的藝術成就。不是說,他的山水畫藝術境界不高,而是說他的意思境界太高了。


我們真的難以用一種境界評論,正說明一個大師的美學成就一定是異常豐富多彩的。這樣的藝術作品,欣賞的價值更高。

藝術家要努力做到繪畫作品有意境,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

既然意境是一種美學境界,那麼就像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一樣,只要有明顯的喜怒哀樂,就是有“意境”。

那麼,是不是隻有山水畫才有意境,人物畫,花鳥畫就沒有意境?

千里馬告訴你,意境絕對不是山水畫的專利。


只不過山水畫得天獨厚一些而已。我的這個答題中已經貼了一些人物畫圖片,就是證明。

新時代應該有自己的創造和新意境。比如,我們今天完全可以把“輝煌”、“壯麗”、“遠大”、“雄強”作為新的美學追求去努力營造自己的中國畫作品。

學習和提煉藝術作品的美學境界,是藝術家提升自己的一種過程。


千千千里馬


一副優秀的畫作,更多的是體現在作品展示的內容,人文,以及作者的創作思想,表達的方式,色彩不同,人物的刻畫,山水鳥獸以及天地日月之自然美,配以詩詞歌賦,書法等。簡單的說能代表一個國家時代的人文經濟腳印。


中國的現代藝術觀不如古代和現代西方,直接的原因是全盤學西方畫風導致的,既做作,又作怪,東施效顰且不倫不類,少有自己文化的底蘊和傳統藝術的靈魂。



不是不能學習西方,關鍵在於學什麼。西方的繪畫除了以宗教神話為題材外,就是幾個小色鬼在畫小黃畫。以華夏之人,而崇夷狄之法,何異於以人之身,而效禽獸之習?意思是說好好的一箇中國人,為什麼要去跟禽獸去學習低俗惡習呢?


崇儒

這是一個很龐大的話題,也是美學領域裡經久不衰的研究課題,以頭條上一個問答的容量,是很難說全面、說完整、說透的,但是,既然問到了,我就不吝淺陋,提幾個點,算作回答,也算作拋磚引玉吧。

中國畫雖然溯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新舊石器時代的陶器花紋,商周時候的青銅器,早期如漢代的壁畫、畫像石等,但真正作為一門成熟的藝術形式,應該說是晉唐才逐漸形成,到宋元才蔚為大觀的。所以,要談意境,雖然也可以去談漢代的壁畫是如何樸拙、混融,但這畢竟不是巔峰時代,因此還是應該以宋元的作品為主來談。下面,就分三個層次吧。

一、從歷史流派看

從歷史流派看,當以毛筆為繪畫工具成熟後,粗略來說,中國畫主要由北派、南派兩種。

就北派而言,主要從五代到北宋,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范寬、郭熙等。北派繪畫的意境,與其繪畫的對象有關,考慮到北方的地理環境,所以北派畫作主要畫崇山峻嶺、瀑布流泉、大木古松、群山萬壑,因此,其意境的特點是崇高、雄渾、壯偉有時也描摹北方的枯山寒水,傳達出“平林漠漠煙如織”的意境。此外,北派還包括濃墨重彩的青綠山水。

范寬《溪山行旅圖》

郭熙《早春圖》

就南派而言,主要從北宋到元乃至今天都有豐富的傳承,代表人物是董源。南派山水畫,當然也受南方的地理條件影響,那就是植物茂盛,芳草鮮美,煙雲繚繞,這也就相應影響了南派繪畫的意境,表現出:溫婉細膩、中和沖淡、意在言外、含蓄有韻味的特點。

董源《瀟湘圖(局部)》

通過上面的部分作品對比就能看出,南北派差別還是很大的。

二、從類型看

從類型看,中國畫可以分為許多類別,比如文人畫、院體畫、宗教畫等等,

但最為核心,最具代表,也最有藝術特色的,當然是文人畫。

文人畫與南派繪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因為文人畫家在歷史上的許多時代,如南宋等都居住在南方,因此,其表現的內容與南派繪畫十分近似。但從其內涵、韻味、意境上看,文人畫更深、更美、更具有文化氣息,簡而言之,要“文心、詩情、畫意”三者兼備,是將作者的神情、內心與筆下的風景、花草事物等都融合了起來,達到一種“情景合意、興象玲瓏”的高度。

梁楷《李白行吟圖》,宋代

因此,文人畫在技巧上或許不如專業的畫家,但其傳達意境的主動性,蘊含的詩情,是要超越一般繪畫的。文人畫會通過繪畫來寄託作者的情懷、思緒、傲骨,因此,其意境也就具有一種高致、清高、趣味的特點

蘇軾《枯木竹石圖》

通過上面的兩幅文人畫,我們能清晰的感受到,作者是在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特別是蘇軾的這幅畫,很明顯是在形容自己的個性和高潔。

三、從理論上看

西方繪畫獨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但中國畫比較特殊,中國畫的鑑賞的理論工具,與中國古典詩歌的鑑賞工具高度重疊,具有相似性。

換言之,可以用來描述詩歌意境的詞,都可以挪過來作為對繪畫進行評價。比如,著名的《二十四詩品》,說的是中國詩歌,特別是以“神韻詩”為主體(嚴羽)的詩歌的二十四種風格、意境,就可以拿來描述繪畫的意境:

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

直到三十年,學界才基本確定《二十四詩品》的作者,應該不是司空圖。

錢鍾書在其《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中,也對這個問題做了深入剖析,詩畫一律,其實從美學的範疇看,詩要包過畫。中國詩歌的意境,並不限於上述繪畫的意境;但中國繪畫的意境,卻並未超過中國詩營造的意境。


danyboy

說到中國畫,它是我們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體現,它甚至比書法更具有表現力。

都說西方畫是追求的寫實,而我們的國畫是寫意,追求的是一種意境。那麼什麼是國畫的意境呢?

這個問題由於本人才疏學淺,只能試著說出幾點。


第一,從國畫的顏色來看。

我們都知道國畫的顏色很少有鮮豔的,即使有,也沒有強烈的對比,一般都是素雅,淡雅的,這就和古代知識分子的追求不謀而合了,國畫也可稱為文人畫,作畫的人也就是文人,所以這算是一種意境。

第二,從篇幅,內容來看。

國畫一般篇幅宏大,包羅萬物,體勢也比較大,表現意境的往往為山水畫,因為山水畫看上去就比較有意境,因為你可以感覺到隱藏在群山之間的潺潺流水,感覺到縈繞在山間球頭的朵朵白雲,彷彿聽到不知哪裡傳出鳥兒的啼鳴,這就是國畫的絕妙之處,是“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所以有了這些特點,我們再來和西方油畫進行比較,西方油畫有風景也有人物,他們的色彩一般對比都比較強烈,強調的是視覺衝擊力,而國畫則可細細品味,慢慢把玩,他們的人物油畫風格與我們不同,西方油畫人物表達真實大膽,而我們的國畫受文化影響,顯得含而不露,樸素,含蓄。


(西方油畫)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對此你有什麼觀點呢?歡迎留言,感謝關注!


鐵匠的頭髮

中國畫從古至今主流就是“文人畫”,書畫在中國古代真的算是一個高端藝術。大部分普通人連學都上不起,更逞論藝術了!所以基本上中國畫都是被文人這個階層壟斷了!

那麼文人作畫不論是山水、花鳥還是草蟲,裡面都帶有大量的個人情感,咱們都說“文人清高”,這是很有道理的,並且在畫作中也帶入了強烈的這種情感!

比如說山水畫,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留白,裡面人物都不多,三三兩兩,或吟詩作賦,或下棋撫琴,反正就是覺得自己境界高的不行,很有一種“曲高和寡”的高傲心態!

但是這樣的心態在當時是很常見的,畢竟能讀書的不多。所以我說中國畫的意境就在於“空靈、高遠、雄渾、大氣”這四點!



本文僅代表一家之言,還請各位多多指點!


萬物皆明



這個問題要做學術化的回答,非常複雜,且很容易陳詞濫調,故弄玄虛,所以我久未作答。



還是以我擅長的聊天的方式來回答吧,畢竟無論多麼見解獨到,知識永遠是我們那一代人的短板。



我曾經說,“所謂文學,就是經過作家優美人格折射過的人生與自然”,我想,繪畫也應該如此,中國畫更應該如此。

我認為,意境意境,意中之境,一種超越事實與物質的境界。

中國畫尤其脫離形而下的物質世界,講求神似,不講比例,不講透視,不講明暗,畫張桌子畫張床,近小遠大,離觀者越近越小。什麼道理?還講科學不?對,不講科學,只講心靈,中國畫就是中國畫家們的一廂情願。



畫家應該是給萬物賦予情感與生命的人,如動盪旋轉的天空與燃燒的柏樹——對,這是梵高,梵高的意境與中國畫的意境,相對較淺顯,但在西方,已經是超凡入聖。



中國畫的花鳥蟲魚,山水風光,無不被置換或添加了畫家美好的心,體現出一種形而上的審美的目光。

你的心是怎樣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樣的。



宋徽宗的瘦金體與院畫,無不皇家的高貴雍容。御製書體的點畫呢,很像皇帝的任性;一群瑞鶴,好像為了皇帝在空中飛。

而農家小院的意境,又自是不同,可見意境不一定非要皇帝皇宮。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世俗的繁榮之上,是生命的喜悅。

齊白石的油燈,是畫家心中的歲月與溫馨。



我是常常自以為是的,我認為,所謂意境,首先要有意,有主觀感受。

蘇東坡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美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展示”,意境是畫家修養與人格的展示,是畫家情感與想象力的展示。

真正的畫家,可以強悍到改變物質世界。

歸納一下。

“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意境即所謂意加境,中國畫是意多於境甚至意大於境,意中之境。

中國畫較之西洋畫,是更加脫離物質世界與邏輯思維的,中國畫更加接近詩歌與神靈,更加有意境。


大悔憶智冰



意境,用到畫上,通俗地講,可以理解為畫的神韻,畫的靈性,畫裡想要表達的深層次的意思。



意境,不只體現在中國畫上,西方油畫也有意境;不只是山水風景畫有意境,人物畫包括人體藝術畫也有意境。大凡一幅成功的畫作,都自然地流露出特有的意境,讓人們在欣賞中去思考去理解去聯想去想象。



山水畫往往因其山巒疊嶂,瀑布飛湍而更顯層次,更因其似遠似近若隱若現朦朦朧朧虛虛實實的畫面給人一種或氣勢磅薄,或寂靜寥闊,或深不可測,或空幻渺茫的感覺,這就是畫的意境。而人物畫,一般更具像更直觀,似乎一目瞭然,意境淺顯,其實不然。通過人的形體動作、眼神、表情一樣可以展示畫的意境。比如安格爾的《泉》:畫中美麗的裸體少女手託醬紫色陶瓶以垂直構形站在綠色的壁龕中,少女表情單一,目視前方,透著無邪的神韻;飛瀉的清泉給平靜的畫面增添了流動的韻律,更襯托了少女的純淨和青春活力。這不就是意境嗎?



中國畫由於更注重含蓄,內斂,神似,所以往往看上去意境更深遠,更遼闊,給人以更多的聯想。



誰憐一燈影

問題好大

我想最簡單的是符合中國人的氣質和文化傳統。在這個區間表現國畫意境。具體如何,看個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特別是對前人的繼承和詩詞歌賦的學習程度,以及國畫技巧的掌握程度。

抽象的說國畫意境是什麼?我覺得問了等於白問。


畫大衛

友好。問,什麼是中國畫的意境?就這一問題,前面有些朋友已經談論的許多了,講的非常中肯。本人在這裡只作一點補充。簡單的說,中國畫的"意",重在山水,勢在花鳥,神在具人。"意"不是固有,也不是不變。是根據畫家的情,喻,理,玄茲生的,與詩中的境,情,喻非常相吻合。實際生活中,有藕斷絲連的說話,那麼在國畫中,就有筆斷意連的精詞。例如國畫中的小寫意,大寫意,就已經充分體現出來了。書法當中的狂草書法,也同樣帶有"意"的表現。


一個有實力的國畫家,他的心空玄妙是特別具有的,情感,思想必須先融入畫裡面,按照層次所需而後下筆。畫的好與差,首先感動作者,而後才會使觀眾受到感動。這就是國畫當中,"意"境的形成過程。


鬱香墨

恬靜中有競爭,柔弱中有不屈,偉岸中有柔情,中國的文化,中國文人的性格,中國詩的美,全在畫中,以靜襯動,以近示遠,以物言志,淡雅的美,臥龍潛虎的靜,風平浪盡卻暗藏千尺風浪。中國畫的意境在以實寫虛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