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車壓彎時為什麼可以壓的那麼低?

0------------

這個問題其實是在摩托車比賽當中很常見,由於摩托車只有兩個輪子接觸地面,所以轉彎時為了抵抗巨大的離心力只能通過車身側傾來解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壓彎。

為什麼車手會壓彎壓得這麼低,差不多就要磨到手肘和膝蓋而不會摔倒?

其實是人和車共同的因素。

首先說人吧。上圖所示的車手均為職業賽車手,技術就不用多說了,同樣的一臺車,你上去就不行,不信試試。呵呵!當然也不排除有些民間高手經過一番練習之後也能達到差不多的水平。

作為車手,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賽車極限在哪兒,在什麼速度下側傾可以達到什麼角度還能保持不摔車,入彎前在什麼地方開始減速,以及進入彎道後的路線規劃,在何處出彎前扳正車身加油出彎,這些都需要時間多加練習以獲取經驗。

不過作為車手來說當然也會有摔車的時候,所以不要看到他們比賽是那麼的瀟灑從容,其實也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的。

再來說車的問題。

一般重機的輪胎都是高性能輪胎,摩托GP還允許使用光頭胎,如下圖。

輪胎上沒有任何花紋,以儘可能的提高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接觸面積越大摩擦力越大,這個物理定律好像在初中時我們就學過了吧?

光頭胎使用的橡膠也與普通輪胎不一樣,是一種熱熔橡膠,隨著溫度的身高,橡膠會變得很軟。有多麼軟?你可以用手摁一下橡皮擦就明白了,基本上就是那個硬度。

你可以自行腦補一下,這麼軟的膠質帶來的抓地能力當然好了,這也是賽車手們敢於以100多的時速壓彎的信心所在。

因為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溫度才能完全發揮這種熱熔胎的性能,所以你可以看到在正式比賽之前賽車的輪胎上都會裹著電熱毯,來給輪胎升溫,如下圖所示。或者騎手會把車騎上賽道,一邊騎行一邊反覆不停的兩邊搖晃賽車,達到暖胎的目的。

除了輪胎的材質和沒有紋路以外,輪胎的截面比也很重要,一般賽車輪胎的截面比都很小,為什麼會這樣?輪胎和地面的接觸面的長寬之比稱為輪胎的截面比,低截面比的輪胎比高截面比的輪胎更不容易受到變形的影響,從而減少了輪胎髮熱,因為部分變形應力會轉化為熱量,這樣就使輪胎在極端情況下依然能維持上佳表現。

當然了,這種光頭胎只適合在乾燥的清潔的賽道上行駛,如果遇到下雨,必須立即更換專用的雨胎。因為光頭胎沒有排水的紋路,在有水的地面行駛會非常危險,另外路面還必須非常的乾淨,不能有砂石雜物,因為膠質非常的柔軟,如果你敢將這種輪胎駛上普通公路,要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輪胎上密密麻麻全是小石子,抓地能力迅速下降,還不如普通輪胎。

另外,那些重機(賽車)在車身結構上也儘量朝著適應高速通過彎道的需求而設計。例如加高的腳踏,剎車踏杆,換擋桿,升高的排氣尾段等等。

好了,感謝看到這裡的朋友,祝工作生活愉快!


驃騎府

曾經有一段時間練壓彎,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上次連壓彎的時候用街車來練習的,壓到了把腳踏板磨了一大截,再壓就磨把腳踏磨斷,上圖為證:

怎麼說呢,作為普通人沒有想過像MOTO GP那樣壓到可以磨頭盔,但是一般的彎只要路面允許,可以壓到車輛和輪胎的極限,如果在在賽道上還可以做到壓到極限滑胎過彎。可以做到這樣主要是和這幾點有關係:

1.輪胎

這是最最重要的,如果用一個龜背胎去壓彎,摔幾回都不夠。我之前練習壓彎的車是GW250,原廠胎注重耐磨的肯定不行,換了一對正新熱熔,在充分暖胎以後,壓到胎邊一點問題都沒有。MOTO GP的所有參賽車輛不是雨胎的都是熱熔胎,只有軟硬之分而已,都是熱熔胎的配置。

↑↑↑壓彎壓到胎邊磨出了毛刺

2.路面條件

路面一定要乾淨,當時我們自己壓彎選擇的是一條還未開通的瀝青匝道路面,有一個環形,而且路面很乾淨沒有泥沙,這樣的路面抓地力是非常大的,只要不胡亂操作就不會摔掉,同樣看到的機車競技中的路面都是清理過很乾淨的,如果壓彎壓到一般碾到一團沙子,救不回來就肯定摔。

3.操控技巧

壓彎除了輪胎和路面,還有一個人為因素那就是操作,壓彎的時候一般對於路線的選擇都是有設計的,在壓到輪胎極限的情況下,抓地力全部用完了,如果再額外增加一個作用力,就會超出輪胎的摩擦力極限,接下來的就是摔車。一般我們自己壓彎,壓彎的過程中不輕易使用剎車也不會輕易換擋,都是降好檔以後用油門來控制車速。

總的來說,大家看到的壓彎壓的很低的機車,都是在輪胎上有所準備,並且經過練習才會做出那樣的動作,不過,如果大家在路面上看到有人壓彎的話,建議還是遠距離觀看,畢竟,每個人都有失誤的時候。到時候一輛車鏟過來就不好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