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當今教師的素養和人格魅力之所想

教師的素養是新課程精彩實施的關鍵所在。為此,教師作為新課程實施者,必須不斷學習,不斷修煉自己,努力培養自身良好師德,完善新的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積累深厚的的文化底蘊。以非凡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成長,以精彩的教學,推動新課程成功實施。

新課程對今天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素養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新課程的順利實施,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師的的讀書存在誤區:

誠然,今天的教師,因其職業,幾乎每天都在讀書,但是愛讀書的教師似乎不多。我把教師讀書分為四類:

一是他們的“飯碗書”。這些書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教案類書,教學輔導書等。教師“啃 ”這類書,主要是,保證正常上課,保證學生考出“好成績”。有了好成績就可以保住自己不落聘,從而保住自己的“飯碗”,這類書可稱之為“飯碗書。”二是他們讀繼續教育,校本培訓類書。這類書是教育部門強加給教師的。這類書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但教師對此不感興趣,他們認為這些書對自己的教學並無實際作用。多數教師只是漫不經心地瀏覽一下。三是一些教師愛讀“消遣書”,不愛讀專業書。由於教科書長期沒有多大變化,教師原有的那“一桶水”可以滿足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因此不少教師認為沒有必要鑽研所教學科的專業書,於是讀“消遣書”。四是大多數教師不愛讀富有教育思想的名著、教育專著。他們認為這些書是教育研究者看的,因此對這類書不感興趣,從而使得大多數教師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豐富的教育思想和提升教學魅力的的機會。試想,教師不看名著、教學專著,他們的課堂怎能不索然無味,讓學生失去興趣呢?

二、諸多教學觀念的滯後性。

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包括教育觀、質量關、人才觀以及服務觀等,我們的一些教師遠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談及教育只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播,甚至認為越全越深越難越好。於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重智商,輕視其他。談及質量,片面的把學生的文化成績,學校的升學率看得重而又重,排成績名次,定升學指標,自以為深諳質量之精髓。談及人才,相當一部分業內人士,把成績好的學生看成是人才。這種觀念的偏差,必然導致服務觀的傾斜,學習成績尖子就成了老師的掌上明珠,全面周到,自不待言,只盼“一枝紅杏出牆來”不思“百花開放春滿園”。

三、穿新鞋,走老路。

新教材的編寫蘊含了豐富的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生活,具有人文性,備受學生的歡迎。然而課堂上教師手拿新教材,沿用舊教法,“人文”不“文”,“名篇”不“名”,課堂上只聽教師滔滔不絕,“一言堂”根本看不見師生的互動和交流,整堂課中教師眼中沒有學生,缺乏對教材進行重組和再創造,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被破壞。因而讓課堂失去了應有的魅力。

四、教師素質的滯後性

這主要指教師的敬業精神和業務水準很難適應素質教育的需求,教師 的素質離這樣的要求有相當的距離。遍觀今日教師之現狀,無不感到教師的敬業精神令人堪憂。靠“一根教鞭活天下”者有之,搞第二職業,投身商海,做“有償家教”者有之,人到心未到,出勤不出心者有之。凡此種種,無須一一列舉,可見一些教師敬業精神的嚴重缺失。另外新形勢對教師的業務水準提出了更高更全的要求,一些教師業務水準滯後,不少人只有單一的專業的知識,而缺乏組織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其他相關活動,但我們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尚未意識到自己已經落伍了。

正因為教師的素養存在這些問題,在我們身邊經常看見新課程教學中不拘小節,忽略了“細微之處”的老師,從而使教師的形象大打折扣,削弱了自身的魅力。例如:

鏡頭一

教學樓的走廊上,白瓷磚鋪的地面被拖得一塵不染,白得讓人不忍心留下大腳印。“噗”的一聲,一口痰“飛瀉而下”“有責任者”用鞋底擦拭滅跡,更有甚者目空一切揚長而去。菸頭隨手一丟,驚的一旁的學生眉頭緊皺!“肇事者”何人?老師也。

鏡頭二

考場上,學生們一個個端坐桌前,眼睛齊刷刷的看著監考老師,只見他拿起密封的試卷,撕開封條,熟練地把封條揉成一團,隨後瀟灑地一揚手,“啪”的一聲,紙團躺在垃圾桶旁的地上。學生的目光隨即轉移到地上,有移到老師的臉上。可惜,老師並沒有察覺到,繼續分發著試卷。孩子們一臉愕然。

.....................

每每親眼看見這大煞風景的“細節”我心中總會湧起一股酸澀,一份擔憂,教師的素養如何?教師的魅力究竟在哪裡?

為師者,傳道、受業、解惑,其人的言行、品德、人格對學生的影響不在表而在於心,在於健康的心性建立,在於善良的心態形成,更在於日後走出校園的他們——這些未成年人將以什麼樣的世界觀,人生觀來回報社會。

“學為人師,德為世範,行為表率”是每一位教師必須達到的境界,更是展示教師魅力的法寶。努力塑造教師新形象,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這一崇高讚譽,身為人民教師我們責無旁貸。

一、修煉自己的學識,具有淵博的知識,不時進取。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知識和技術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會面臨落伍的危險,面對越來越智慧且見多識廣的學生我們的老師該如何應對?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與學生共同成長。作為一名優秀教師,他應該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學富五車,涉獵各個領域,成為一名“雜家”,而且要緊跟時代脈搏,呼吸新鮮空氣,理解時代潮流,同年輕人經常交談,這樣,才不會掉隊;有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才會贏得學生的敬重和喜愛。

二、修煉自己的品德,熱愛學生,寬以待人。

“德者,師之帥也”要想在學生中建立崇高的威信,教師必須是一個正直、誠懇、公正的人。真心做人,誠心幫人、公平待人,“花有萬般紅,人各有不同”,我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會因為學生成績的好壞與家庭背景的不同而高看或歧視某些學生。無論安靜聽話的,還是淘氣搗蛋的,都非常需求老師的關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翻開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具有寬容的心就必須學會賞識他們。這樣才會獲得學生的信賴,也就是孔子講的“親其師,信其道”。

三、修煉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教師良好的素質和習慣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法國十八世紀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曾多次提到:“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教育應該是行動多餘口訓”教師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不但樹立了自身的威信,更為學生做出表率,履行了教師“道德引路人,品性示範者”的責任。才會做到導之以行,正人以行。

四、修煉自己的靈魂,整體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

師德不僅是教師個人問題,也是教師群體問題,即風氣問題。個人師德不好,雖然有時會在小範圍裡造成“一個臭雞蛋毀了一鍋湯”的壞影響,但畢竟還只是小範圍的事。教師群體如果風氣不好,特別是與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沆瀣一氣,其危害性就大了去。這時的師德問題就演變成為整個教育行業的道德問題,這時的不良風氣就演變為教育行業的不正之風。近些年來,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對教育行業也造成了很大的汙染。大到學校亂收費,“吃”學生,拿學生;小到教師個人貪佔學生便宜,亂訂資料,有償補課一度成了一種極壞的社會風氣。可見師德師風問題是與行風緊密相關的,而行風又與世風相伴相隨。世風日下,必然行風日下,行風不正,必然師風不正。所以整頓師風,必先整頓行風,整頓行風必先整頓世風。由於教育行業對後代的影響超過其他行業,因此有時師風正也可帶動行風,行風正也可影響世風,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修煉自己的靈魂,提倡師德師風建設整體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都是必要的,

為了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開發學生潛在的智慧,促進學生心理的正常發展,身為教師應該勤於學習,巧於借鑑·,更新觀念,努力創新,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努力提升自己的素養,使教師大方光彩,使教育更具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