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官場到底有多腐敗?

小方說歷史1990

關於晚清腐敗的抨擊,各種資料都有很多。但到底腐敗到什麼程度?不妨瞧瞧下面幾件,“小事”,相信看懂了,就能夠感同身受!

1,落馬總督的家產

1842年,閔浙總督顏伯燾鎮守廈門,卻被英軍殺得片甲不留。戰後論罪罷官的他,當然只能灰溜溜回家。可這麼個落馬總督,捲鋪蓋卻捐的十分高調:回家這一路上,單是給他家一路端茶倒水的僕人差役就有七千人,搬運財產的苦力更有七百多人。鴉片戰爭年代的大清封疆大吏,就是這麼“發財”。

2,補個肥缺要多少錢?

1845年,《道鹹宦海見聞錄》的作者張集馨終於如願以償,獲得了陝西督糧道的肥缺。喜獲升遷的張集馨,第一反應卻是趕緊跑出去借錢:這官哪這麼容易得到?方方面面的高官不都要孝敬?結果張集馨求爺爺告奶奶,活活借來兩萬兩白銀,答謝花了一萬七千多兩,外加買禮品又花了幾千兩。待到好不容易上任時,就已經所剩無幾。兩年後張集馨進京述職,又要硬著頭皮給京中高官們送錢,前前後後又送了一萬五千兩。

行賄都如此破費,這幫官員怎能不貪?

3,壞大事的貪吏

虎門銷煙前,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州查禁鴉片,以《清代之竹頭木屑》記載,這位有著“放眼看世界”智慧的能臣果然不凡,為了說服英商痛快交鴉片,特意出臺了茶葉補償政策——只要肯交鴉片,就補償給你中國茶葉。參考當時中國茶葉的受歡迎程度就知道,這實在是筆劃算買賣。也果然叫英商們鬆一口氣,爽快用鴉片換茶。

可林則徐萬沒想到,這麼個兩全其美的安排,卻被他手下那幫小吏們搞壞了:這群財迷小人們,竟連這麼重要的事情都敢雁過拔毛。換給英國人的上好茶葉被他們層層扒皮,交到英國人手裡時,竟全成了腐爛變質的殘次品。這下真叫英國方面炸了鍋,早憋著壞發動侵略戰爭的英國政府更逮住了由頭,侵華的決議就這麼通過了。一群貪心的小吏,給這場喪權辱國的戰禍,來了場火上澆油。

4,威風門丁

陳七安徽巡撫王曉林家的門丁,憑著能說會道的歪才,一直深受王曉林的信任,也因此雞犬升天。平日裡王曉林收錢索賄,全是陳七出面代辦。以至於這個小小的門丁,在整個安徽省都是橫著走。就連他家生兒子,安徽全省的各級大小官員們,都是紛至沓來,各個卑躬屈膝的給這位門丁獻媚送錢。後來賺得盆滿缽滿的陳七,竟又流竄到京城去,還堂而皇之的捐了個官。鬧出了咸豐年間轟動一時的政治笑話。

區區一個門丁,都可以猖狂到如此地步。

5,換盡黃金

何為吃了原告吃被告?可以瞧瞧同治年間的山西按察使瑞昌,這位官員辦案最喜歡“拖”,且最愛辦爭家產的官司,每次都是賣力收兩邊好處,經常一個官司拖的連年累月。後來他鬧得實在過分,終於落得革職罷官。可他臨離開山西時,多年貪墨的銀子太多不好帶,只好換成黃金帶走。結果全太原的黃金都被他兌換乾淨。因此也收穫了出名綽號:黃金賊。

清朝的司法官員,那時就是這種“黃金賊”扎堆。


我們愛歷史

清代後期道光皇帝曾厲行節儉之風,但他的影響範圍非常有限。離開了北京,官場依然梨園聲色、飲食精糜、變本加厲,官員和鹽商的生活之豪奢,是道光皇帝想都想不到的。

據道光年間在西北任職的官員回憶,來往於西藏、新疆以及甘肅、四川的官員經過西安,西安地方官均竭力招待。“每次皆戲兩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窩燒烤,中席亦魚翅海參。西安活魚難得,每大魚一尾,值制錢四五千文,上席五桌斷不能少。其他如白鱔、鹿尾,皆貴重難得之物,亦必設法購求……大宴會則無月無之,小應酬則無日無之……終日送往迎來,聽戲宴會。”這就是道光帝節儉主義之下,官場奢華腐敗的真實寫照。

到了光緒年間,每年耗費治理黃河的經費數百萬兩,但實際用在治河上的資金不到十分之一,其餘都被他們貪汙或揮霍了。

貪官們的衣食住行,爭奇競巧,極端奢侈。就拿宴席來說,豆腐就有二十餘種做法,豬肉也能做出五十餘種花樣。客人要吃一盤豬脯,就將幾十頭豬關閉於室內拿竹竿打,豬奔跑嚎叫而死後,趕緊割取豬背上的裡脊肉一片,要用幾十頭豬才能做一盤豬脯。據說這樣打死的豬,其精華集中於脊背,品嚐起來甘脆無比。至於其他的肉已經腥惡失味就棄之不要了。客人若吃鵝掌,就將鵝圈在鐵籠裡,籠下點著炭火。鵝環奔數週而死後,其精華集於兩掌,每一席所需幾十只乃至上百隻鵝,割掉鵝掌後,全鵝一概扔掉。還有一道菜叫魚羹,取鮮活的大鯉魚幾十尾,倒懸於樑上,下面是燒得沸騰的水鍋,敲碎魚頭,魚血滴入鍋中,魚尚未死,為蒸汽所逼,搖頭擺尾,一刻不停,魚血直到滴盡為止。鍋中紅絲一縷一縷連綿不絕,廚師撩血調羹,而全魚就無用了。

伴隨晚清官場這些聲色犬馬的宴席,歌舞昇平、奢華至極。腐敗從宮廷到王府流毒天下,然而到了需要用錢買兵艦保家衛國之際,這也拿不出銀子,那也拿不出銀子,末代王朝的覆滅早已在官場腐敗中成為定局。



參考書目:《道光皇帝》喻大華/著


小方說歷史1990

有人說清末官場的腐敗是導致天朝上國走向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清末的官場到底有多腐敗呢?清末的諷刺小說《官場現行記》為我們真是揭露了那個時代真實的官場,小說共分為六十回,它描寫的人物有不入流的雜役,也有品級很高的軍機大臣,甚至皇帝。這些人在官場上雖然地位不同,但是他們在為官上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千里做官只為財”。官場貌似就是一個另類的商場,所有的東西都有價格,有錢能使鬼推磨。比如小說中刻畫的人物冒得官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不惜把自己的親生女兒送給上司。另外浙江署理撫臺傅理堂表面上裝作一副廉潔奉公的樣子,身上穿的衣服甚至打著補丁,但是暗地裡卻收受賄賂,大肆斂財。

藝術創作都是來源與現實,《官場現行記》這部小說可能在具體情節上有虛構的成分,但是反映出來的清末官場的腐敗卻是一種歷史的現實。後來名震鎮南關的老將馮子材早年也曾參與過鎮壓農民起義。當時起義軍把馮子材把守的廉州府團團圍住,馮子材帶著親兵上城頭巡視,他發現這些駐守在城牆上的清兵全都瘦弱不堪,身上都沒幾塊肌肉,有些士兵連槍都拿不穩。馮子材也知道怪不得這些士兵,在清末將領吃空餉,剋扣士兵軍餉的現象很常見。士兵們沒有好的伙食,也怎麼能有好的體質呢!

清末官場生態

為什麼清末的官場如此腐敗,其實這不僅僅是清末的問題,也是整個清朝所遇到的問題。我覺得造成這種現象根本的原因還是由於清朝官員的俸祿太低。清初把官員的俸祿分為十等,從最高的一品官員年俸180兩,祿米180斛到俸祿最低的從九品官年俸31兩5錢,祿米31斛半。這樣的俸祿水平到底能讓官員處於什麼樣的生活水平呢?曾經有位御史上奏說:七品知縣“計每月支俸三兩零,一家一日,粗食安飽,兼餵馬匹,亦得費銀五六錢。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費,尚有二十餘日將忍飢不食乎?不取之百姓,勢必飢寒”。關鍵是清朝官員的俸祿不僅僅是要養活官員一家子,衙門裡一些日常開支如衙役的工錢也需要從中支出,因此這點錢顯然不夠。地方官員為了維持官府的正常運轉,只能加派賦稅,而這些附加稅又沒有既定的標準,加派多少全憑地方長官一人所決。權力沒有了制約,自然容易滋生腐敗。到了雍正時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地方官增加養廉銀,各級官員的養廉銀通常是正常俸祿的10倍到100倍。地方官員的收入是增加了很多,但是京官還是一貧如洗,因此在清朝官員都喜歡外放,不願在京師為官。京官為了增加生存,只能通過向地方官員勒索,地方官進京辦事都要孝敬京官。養廉銀的推行雖然一時有效,但是卻未能真正改變清朝官場的腐敗,因為地方衙門一些日常開支還是需要從中支出,每當地方需要修橋鋪路等,還是需要增派賦稅,這又給腐敗開了一道口子。

參考文獻

1. 郭維森,吳枝培主編:中國文學史話

2. 李安義著:踉蹌 晚清以來中國人的夢想與超越

3. 董尚著: 馮子材傳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季我努學社

清朝的吏治崩壞,並不是從清末開始的。事實上,自康熙末年就開始了。

不可否認,在清朝的所有皇帝中,康熙皇帝算是一代明君,建立的功績最高。但到了晚年,天下太平,五穀豐登,康熙就開始懈怠了。

於是就出現了綱紀廢弛、官場腐敗的現象。對此,康熙並非沒有看到。可是康熙並沒有下決心整改。

原因有二。

第一,他覺得這些人都是隨著他平定天下的老臣,有感情了,不太願意得罪他們。第二,他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勞心勞力了,情願把這個活兒交給下一代。

於是,這件事就交到了雍正的手裡。

雍正辣手摧花,讓朝堂一震,清廷的吏治慢慢變得清明。

可惜,雍正太短壽了,只當了十三年的皇帝。他死後,乾隆繼位。

乾隆的性情更像康熙,他一改雍正對於官場的高壓政策,變得異常溫柔。從此之後,泥沙俱下,清朝的吏治再次崩壞。乾隆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雍正這樣的皇帝,於是,清朝的吏治就一路敗壞下去了。

到了清末,已經是爛到骨頭裡了。

具體怎麼個爛法呢?舉例說明吧。

以著名的慶親王奕劻為例。當年,他就要高升為領班軍機大臣的消息傳出後,身為直隸總督的袁世凱立即派人給他送去了十萬兩銀子。

此後,袁世凱每個月都要固定孝敬奕劻兩萬兩銀子。此外,慶親王府的所有紅白喜事的一應開支,全部由袁世凱支付。

算一下,僅僅是從袁世凱那裡,慶親王一年要撈多少銀子?

除此之外,進入慶親王府的人都要掏“門包”。別家的門包數額是隨便掏,慶親王府的門包有最低限額,一人一次不得少於72兩白銀。

門包的收入,一半用於給慶王府的下人們發工錢,另一半則由奕劻收入囊中。

大錢小錢,皆不放過,奕劻可算是晚清官場蠹蟲的標本。


趣談秘史

我們都知道腐敗的清王朝葬送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機會,特別是清末的時候極其腐敗,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飽受他國蹂躪,各種屈辱的條款一直簽訂,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想知道有多腐敗,以下這幾件事可以證實一下。


福建糧道與布政司

福建省督糧道衙門,專管供應八旗駐防官兵的口糧,道臺張星炳每當新稻收穫之後,就派員到外縣或託當地紳商,以賤價購買次米,以高價上米作報銷,每月發糧的時候,則以好酒席款待領糧的官兵以堵其口,免得挑剔。並互相勾結,虛報截曠,侵蝕公款,盡飽私囊。

布政司尚其亨,是有名的貪財好色之徒,他在衙門內僱用一個使女紅牆妹,頗有姿色,尚其亨就和她發生性關係,言無不聽。就有無恥的候補人員鑽紅牆妹的門子,進行賄賂,得到署理縣缺或其他優差,搞得聲名狼藉,盡人皆知。


田賦積弊

縣衙門徵收田賦,各省各縣情況很不一致。有些縣是徵銀,每徵銀1兩,連同火耗秤餘,有徵收1兩多的,有徵收2兩多的。有些縣是徵錢解銀,有每兩收制錢2000多文的,有3000文的。當時銀價每兩市價買一千一二百文,浮收為數很大。縣衙門除將正銀1兩和少數“耗羨”上解藩庫外,餘款尚巨。縣官不能獨居,就公開地分肥。上及各衙門自長官以至幕僚,縣官就要按其等級,應得例規多少,如數送給他們,下餘都是縣官塞入腰包。

徵收田賦,向有大小糧之分,一般的是3錢以上的為大糧,3錢以下的為小糧。小糧都是貧窮、小戶或距城較遠,完糧不便,未免有所遲延。縣衙門於大糧徵起之後,就派糧書、糧差帶著糧票到鄉催徵。就假滯納罰金之名(忙不完糧定有罰則),任意敲詐。有的正錢只出錢200文就夠了,往往勒索1000文、2000文不等。他們得到的錢除上繳正銀外,由糧書、糧差,戶房和賬房師爺分肥。




需索惡例

縣衙門生活費用無一不是商民所支應,糧行支糧,屠行支肉,油行支油,宰鍋支燭(殺牛的為宰鍋,有牛油可以制燭),鹽店支鹽,席行支席。其他零星雜物數不勝數。不但不官價,並且還要“門包”(經收人的小費),不出“門包”,經收人多方挑剔,要得更多。衙門用之不盡,就以贖價賣給外人。有些東西根本不要實物,都責令按月折價,支應的行道以為直截了當就樂於折價,以免麻煩。

上司衙門所有需用,都是例由所屬首縣支應,名目繁多,不可數計。當時流行有一句話:“太太的褲帶都要支應!”這足以說明支應的繁多了。縣官因為支應差事,賠累很多,到相當時期,上司就要對其委以肥差大缺(錢糧多的地方),縣官不但可以收回賠的錢,還可賺很多的錢。

最過分的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那次,大家都知道當時清政府的北洋水師足夠強大,可是水師的官兵不強大啊!北洋海軍部分繼承了晚清軍隊落後的制度和習氣,水師後勤管理腐敗,腐敗分子把持著整個艦隊日常職能,甚至在戰鬥中,管帶還在岸上嫖妓。再加上保守黨派的不支持,削減海軍軍費,慈禧太后過生日還挪用海軍軍費!經費大減,造成炮彈打不響!釀成慘劇!



小賢看體育

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主義朝代,由北方的滿族人入關後開始統治,一說到清朝,後事的人對其有褒有貶,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康乾盛世是清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有人說其是衰敗的開始,總喜歡和其他的朝代做比較,論高低,其實真正的清朝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在其他朝代很少甚至基本沒有上書秘奏的行為,都覺得他是小人做的勾當,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官員不願,皇帝不喜,但是在清朝,上書秘奏簡直是家常便飯,打小報告,背後捅刀子的事經常幹,不以為恥還反以為榮,在當時能得到皇帝秘奏的特許簡直就是覺得就是一種榮譽。

早在宋朝的時候沿海就是開始與各國做貿易,經濟也開始增長,但是在清朝,將近30多年的閉關鎖國,做了井底之蛙,尤其乾隆時期更是嚴重,從而導致國家發展的落後,後面就成了亡國的根本原因。

在宋朝之前奴隸制度一直存在的,可是到了宋朝就廢除了,奴隸和主人只存在僱傭關係,但是在清朝,萬惡的奴隸制度有盛行起來,將人劃分為三六九等,狼狽不堪!

在宋朝都是重文不重武的,文人出的最多的朝代,一個詩人文人都能憑詩走天下,但是在清朝,稍微寫一首有意思的是都會被說成反動,尤其乾隆時期,很多詩人都慘遭毒手。

最後就是皇子之間的比較了,宋清都是一權獨大,但是在宋仁宗時期,皇帝有想法做一個事情的時候會先和群臣商議,得到統一的結果以後才能實施,但是在清朝,什麼事都是皇子一個說了算,不管是關於什麼方向的,只要皇帝開口,沒有回頭路!


隨時看精彩

吏治腐敗

隨著清末社會矛盾的激化,晚年的鄭觀應眼光更為敏銳,開始把專制政體作為吏治腐敗的根源進行批判,“蓋專制政體,上自君主,下至臣民,上行下效,無不各為其私,無公益心,無愛國心”。他進一步反問:“國不愛民,而欲民之愛國,有是理耶?”

鄭觀應的揭露和批判,暴露了晚清官場的黑暗與腐朽,對於探討清王朝的興亡不無裨益。同時,他的言論也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中國社會的未來走向。武昌起義之所以一呼百應,清王朝專制政權之所以土崩瓦解,吏治腐敗、官逼民反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

晚清的官場已是一個投機盛行、黑暗腐臭的醬缸,清廉、實幹、親民者難以立足。鄭觀應說:“嘗見置身通顯者,往往因清廉而致終身貧苦,未聞有人獎勵;因貪墨而致畢生厚富,未聞有人黜罰。世上既無賞罰,既無是非,廉恥道喪,實業安得振興乎?中國安望富強乎?”清廉官員落於貧困,貪婪之人卻富裕逍遙,這是晚清官場的真實寫照。

商辦腐敗

晚清時期,交通、郵政、採礦等新興產業陸續開辦,規模較大的常常採取官辦或官督商辦。官督商辦本來是官民雙贏的方式,官方可藉助民力發展國家急需的工業,民間則可依靠官方支持和庇護髮展資本。實行初期,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隨著官方勢力介入的加深,官場的種種惡習開始嚴重阻撓產業發展,損害工商業者利益。這主要是因為企業中官有權而民無權。對此,鄭觀應指出:“蓋官督商辦者,既有委員、監督,而用人之權操自督辦,股東不能過問。”督辦企業者多是官場中人,官氣難除,本來就缺乏商務知識,“所委任者又不問其材之能否勝任,大抵瞻徇情面,非其親戚即其私人,甚至掛名局內,幹領脩金不知凡幾,結黨營私毫無顧忌,而局務遂日歸腐敗矣”。鄭觀應曾以開平礦務局為例,揭露其總辦唐廷樞去世後,由張翼接辦的情形:“張系醇邸(指醇親王奕譞)之隨員,故北洋大臣不問其材具如何,遽升為督辦。張持有護符,營私舞弊不一而足。聞曾將公司所購之香港棧房、碼頭改為私產,售予別人,攫為囊中物。辦建平金礦私弊尤多。其最著者……以局款十數萬起造大洋樓,備歡迎醇邸到津閱操之用。”

鄭氏還指出,官方所派名目繁多的督辦、總辦、會辦“多無經歷,只知假公濟私,通同作弊。昔本窮漢,今成富翁,起居擬於王侯,錙銖等於泥沙,高樓雉列,大廈駢連,甚至叉麻雀(一種牌戲)、搖色寶,一擲千金,酒地花天,纏頭浪費,孰非股東血汗之資?惟股東勢弱,敢怒而不敢言”。腐敗的清廷將官督商辦變成官方壓榨、吸食股東血汗的工具,鄭氏不得不發出“名為保商實剝商,官督商辦勢如虎”的浩嘆。

官場腐敗

清朝後期腐敗不堪,清朝官場潛規則道何程度?

《春冰野事乘》裡說,福建漳州和泉州兩地,民風刁蠻,訟事多多,又屢屢發生頂兇之案。譬如當地劣紳作奸犯科後,經常花錢買人頂替自己坐牢,甚至犯了殺人之罪,只要肯出錢,往往都會有貧苦之人前去抵死,即當地所謂的“宰白鴨”。

某朝廷大員曾奉命前往福建提審某兇殺案,他調閱案卷後發現,死者是個彪形大漢,而殺人者卻是個剛滿十六歲的瘦弱少年。該大員心中疑惑,便仔細查看了死者屍體,發現其身上至少有十六處傷痕,絕對不可能是一人所為,便覺得裡面大有問題。

在隨後的複審中,那少年對犯罪過程的敘述幾乎和原判決書上寫的沒有差別。該大員極為驚異,便令其再說一遍,那少年依舊是倒背如流,幾乎一字不差——看來,他早已把供詞背得滾瓜爛熟。

由此,該大員便更加肯定這就是替人頂罪的所謂“白鴨”,於是對案件的疑問之處多加辯駁,勸少年說出真相,免其一死。但是,那少年卻不為所動,仍舊堅持原供。經過該員再三開導,那少年似有感動,這才含淚說自己冤枉。於是,該大員便將案件駁回原縣重審。

不料駁回重審後,原縣裡依舊做出同樣的供詞和判決。該大員大為疑惑,又加提審,問這少年說:“你今年剛滿十六,怎麼會下此毒手?”那少年說:“我對此人(被殺者)恨之入骨,不共戴天”。該大員再三告誡認供的後果是要殺頭,但那少年這次堅決咬定殺人是自己所為,該大員無奈之下,只得依從原判。

次日,該大員便服出城,正好在城門口看見那少年的囚車經過,那少年看到他後,便向他招手,等該大員過去後,那少年眼中含淚的說:“小人對大人的大恩大德實在是感激不盡,但我被押回原縣重審後,縣太爺恨我翻供,對我施加酷刑,把我打得皮開肉綻,痛苦萬分又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押回監牢後,家裡父母又來罵,說‘賣你的錢,早已經用完,你現在翻供,不是讓全家逼上絕路嗎,你就算翻案出來,也是死路一條’,既然進退皆死,倒不如順從父母之命,死了算了。”

其官場的腐敗由此可見一斑。

注: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步旅TIME

這個腐敗要看怎麼定義了,歷朝歷代的末期朝廷腐敗都是個正常的現象,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哪個朝代的末期不是如此?清末與歷朝歷代的末期相比算是比較不腐敗的時期了,最少從外國人描寫的近代史來看,清末沒有像明末那種大規模的饑荒引發的瘟疫,也沒有其他朝代末期那樣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規模隨大都沒有席捲全國,與其相呼應的也起義軍也少),清朝的起義時間幾乎都與邪教掛鉤,一艘船開了兩百多年了破了爛了也是很正常的。


苟或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與《官場現形記》早已講的再清楚不過。中國封建專制社會的週期率所以反覆上演正是源於發展過程中通過土地兼併收刮民財的惡性循環所導致!

清晚期的王公貴族守舊勢力正是緣於拒絕變革才促使暴力革命最終徹底推翻了這個最後的帝制王朝。歷史上一幕幕相同的結局大致都是這個樣子。

封建獨裁專制政權永遠不可能會自動放棄權力的。歷史的故事也總在不停地反覆登上舞臺。這就是清王朝官場腐敗留給我們的教訓!


晉A閒雲野鶴

官場現形記這書寫的實在是太入骨了,我第一次看的時候,真的是看得目瞪口呆,懷疑人生好久,因為這個中晚清做官實際上就是一種謀生手段,一種行業,或者說是一種交易手段,既然是交易,那麼別人的身價性命,國家的利益,什麼自己的兒女清白,自己的道德操守,所有的任何東西都只是交易的籌碼罷了,這樣的政府,被人打敗,實在是個天經地義的事情,唯一奇怪的是,這政府還撐了好幾十年,從40年算起(),可能是因為出了幾個大神的原因,比如小林,小左,小曾,拖延了崩潰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