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外來物種,不知在此以前,漢人靠什麼禦寒?

至禪居士一日談

棉花是外來物種,不知在此之前,漢人靠什麼禦寒?棉花是宋朝才傳進中原的,那宋朝之前漢人靠什麼禦寒?

人為萬物之靈,五官百體,賅而存焉,尊貴者穿著富麗堂皇。窮者是粗毛短布,冬以禦寒,夏以蔽體,以自別於禽獸也。那棉花沒有傳進中國來,古人穿什麼禦寒。在上古自嫘祖發明了養蠶,人們學會了造綿、制絲,這個所造之綿就是添加到衣料裡用來禦寒的,外衣以絲麻成衣蔽體。戲曲《蘆花》說的孔子的弟子閩子騫的兩個兒,一個絮了蘆花,一個絮了蠶綿,就是這個蠶綿,在《天工開物》裡有蠶綿裝衣裘內以御重寒,謂之挾纊。新裝則附體輕暖,經年板緊,暖氣漸無,取出彈化而重裝之,其暖如故。所以古代人大江南北養蠶的多,以至於把蠶奉為神。然後就是麻,木棉。這是早最基本的禦寒衣料,不是有句詩叫,把酒話桑麻嗎,到了秦漢添加了羊毛、羊絨,如果有條件的話還用其它獸類毛皮製衣以禦寒。

總之棉花沒有傳進中原之前,古代人是以,綿、麻、毛、皮來禦寒的。


夏有涼風61

左手錢包右手刀,不到夏天不穿貂。



這句話在反應社會二流子的特徵的同時,也透漏出了一個關於古代人穿著的重點。

古代存在著嚴重的等級階級,上到皇親國戚,下到黎民百姓,大家的穿衣方式都是有講究的。



考古研究表明,早在四五千年的長江黃河流域,就已經有遠古住民開始利用蠶絲跟麻料等製作衣物了。

宋朝之前的衣服穿著,由於當時棉花還沒有大規模推廣種植,所以當時的皇親國戚們冬天穿貂皮或其他動物毛皮製作而成的精美皮草禦寒,夏天穿衣著華麗的蠶絲長袍,透氣舒爽又不粘汗。

而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只能穿麻衣麻料做成的衣物抵禦嚴寒。麻料做的衣物夏天還好,舒爽透氣,但是一旦到了冬天,那是凍的瑟瑟發抖。這也就是為啥古代人們冬天為了保暖,不得不裡三層外三層的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



直到棉花在宋元時期,在長江和黃河流域被大量推廣種植,人們這才有冬暖夏涼的棉衣可穿。如果我們仔細一想,古代的皇親國戚都不一定有我們現在身上穿的好啊!


苗樹生

人類的衣裳,一方面為了禦寒,一方面也是為了遮羞。

人類在直立行走的時候就已經尋找各種材料,把自己包裝起來。

獸皮一直是人類做衣裳的首選。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不光是漢族人就是其他的民族,也在積極地尋找包裝自己的材料。

早在3000多年前,在我國中原一帶,就已經出現了養蠶業。 蠶絲這種做衣裳的原材料實在是太稀少了,只有君主達權顯貴才穿得起,而對於眾多的下層民眾,只能採用黃麻 這種韌性比較強的材料做衣裳,冬天那還得穿獸皮禦寒,而這種獸皮,比如說羊皮,已被加工的非常的精緻和美觀。

古代的衣服一般做的都是比較寬大,白天穿的身上當衣服,晚上蓋著身上當被子。

直到唐朝末年,由中亞西域一帶種植的棉花傳入了我國,使得中國古代人,做衣服的原材料的多樣化,棉袍棉甲讓人更好起到了保暖的作用。

棉花的傳入,也促進的古代手工紡織品的發展,綾羅綢緞毛紡織品,也得到了普及。

用棉花織成的布,這種大眾化的布匹,人們叫它家織布,這種布一直延續到民國年間,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家織布徹底退出了歷史。

取而代之的是小市布,畢嘰牛仔等眾多的面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