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門峽地區秦人墓葬均為屈肢墓?

李清照詩詞研究

三門峽地區秦人墓葬均為屈肢墓,而全國範圍內發掘的秦人墓葬也大多如此,屈肢葬是秦人墓的典型特徵,考古學界對於這種葬俗的成因還沒有確切的說法,不過主流的猜測屈肢葬是一種原始宗教文化形成的特殊習俗。

據考古學相關資料表明,屈肢葬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時代,這是人類葬俗文化的起源時期,此時期所有的非生活性社會活動大多與宗教文化有關,所以屈肢葬很可能同樣是宗教信仰的產物。

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宗教信仰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國家很少有再採用這種葬俗的了,只有周邊的夷狄還在維持著原始的下葬方式,秦的封國在西方,本處於莽荒之地,秦人在這裡休養生息,也不斷的吸納周邊的文化形式,在葬俗文化方面也受到影響,所以秦人墓葬才會有屈肢葬的典型特徵。

屈肢葬的形式有很多,但操作過程基本一致,就是在人死亡屍體還沒有僵硬的時候,用布帶束縛形成獨特的姿勢,之後再進行下葬,屈肢葬的姿勢因為各種文化信仰的不同也有所不同。

漢文化中墓葬大多采用平身葬,不過屈肢葬依舊延續到明朝時期,我國近代唯一主動發掘的皇陵明定陵中,萬曆皇帝就是採用屈肢葬,身體彎曲成北斗七星形狀,至於具體原因也不可考,只能猜測與皇權風水文化有關。

三門峽地區是秦滅六國後發展出來的土地,也有不少秦人及家屬在此定居繁衍,所以老秦的葬俗文化也在這一地區傳承,後來逐漸融入到漢文化之中。


方寸書齋ol

文物小怪談:不必胡說,神秘葬法來自秦國的社會階層區別,就這麼簡單

從已公佈的秦國早期墓葬考古資料看,這種跪著的葬法名為“屈肢葬”,與當時的“直肢葬”並行,非常常見,事實上都是當時秦國的常規葬法,並無什麼稀奇的玄妙深意,區別就在於墓主人身份不同。

秦國人,本是東夷九族的後代,圖騰為太陽鳥,後來西遷關隴地區,古代神話中也就有了太陽鳥西遷的故事,居住在今天四川平武縣的白馬藏族,至今沿襲人死後用繩子捆住雙膝,頭蜷曲的葬法,面朝西方,寓意就是日落歸西,人隨太陽走,他們就是古秦人的文化後裔。

事實上,在當時的秦國,凡是貴族、高層階級,普遍的葬法採用直肢葬,而屈肢葬的多數都是平民百姓和身份低賤的家奴和平民,這部分人隨葬品很少,年齡也偏小,應該是被動殉葬的人居多。

直到秦國統一天下,秦王室的貴族多數還是用直葬,而同時期的80%以上人群卻是屈葬法,這一點也說明了兩者身份的不同,這些人被安排隨葬,目的是守護主人,驅逐鬼神,寓意主人靈魂得享生前的安樂,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

我是亦文亦物,自駕5年,行程數萬,撰文700多篇百萬字,解讀山西古建築的精彩


亦文亦物

三門峽地區的秦人墓,所葬的秦人大多是秦滅六國後,用來鎮壓當地六國百姓的秦軍及為了穩定當地平穩所遷移過來的秦國百姓,還有他們的後代。 秦國人在2000年以前就認為死亡並不是一個人生命的終結。人死後的靈魂會再度輪迴,重新回到人間。而屈肢正是為了輪迴做的準備。



這個秦墓群還有一些其他秦人特點。有的墓是豎狀深坑,從坑地步側面挖洞,洞口裝有木門。如秦人在秦時生活的窯洞房子般。墓中之秦人遺骸不論男女老幼,均是面向西方故土,先祖埋魂之地。從各個墓的時間及喪葬風俗的演化看,這隻秦人和六國舊人一起流淌匯入了漢文化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