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會不會全民化呢?

用戶77718111523

既然華服/漢服不能全民化,



我們半句話沒說,從不要求別人去做。可是你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確實沒法接受。這是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的事情。我們什麼時候要求華服/漢服全民化?你們想得太多了。我們只是想繼續傳承我們自己民族的服飾文化而已,找回我們在過去那三百年裡失去的一切

;重返自我,重新獲得我們漢族同袍的基本尊嚴,只要有了我們自己民族的基本尊嚴底線存在,別無它念。相反來問,旗袍



馬褂(唐裝)辮子裝會不會全民化呢?

確實是有的。中國歷史上的大清朝

、民國都是以旗袍、馬褂(唐裝)為主。

至於現代就很難說了。中國又不是一個單民族的國家,憑什麼華服/漢服要全民化?憑什麼旗袍要全民化

?明朝你們既然不承認、不接受,清朝我們也同樣不承認、不接受,

所以這個問題太有矛盾了。你們也不想想,華服/漢服既然不能夠全民化,一個東方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華服/漢服文化都不能夠全部代表中國服飾了

;那麼這個通古斯人的滿族旗袍文化憑什麼全部代表中國服飾?

一個後來居者的野蠻屠殺有何德何能來代替我們的文明?我想,太不應該了。我勸你們最好不要提出這樣荒唐至極而格格不入的問題。各個民族之間應該好好相處

、服飾文化相依並存;並且每個民族都應該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文化,包括漢族同袍的華服/漢服文化。


這樣完美的中華民族才是我們的現代和未來想要看到的。不要一天到晚都在猜想這個民族服飾要全民化,那個民族服飾要全民化。如果是按照你們這樣的想法做下去,只能是加深了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根本得不到任何緩解的作用。抱著狹隘主義的心裡是不行的,要把心放寬一點。大家一起相依並存了,才是真正的團結。


小楊說歷史

這在國家層面就不會通過。

漢服復興首先應該有其長遠性考量,多一些務實者,少一些空談者。要首先認識到,漢服沉淪的時間,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年兩年,甚至不是一百年兩百年!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中,應該先考慮如何恢復適合漢服文化生長的土壤,而不是做出一陣陣泛泛之談。

漢服,如果不能夠做到讓民眾打心眼兒裡認同,那制定這種強制性的措施又有什麼意義呢?

現在應該考慮的是阻礙漢服復興運動發展的原因是什麼,找到癥結方能對症抓藥。

我覺得其癥結可分為以下幾點:

  1. 談漢服復興,必談到漢服的沉淪,而談沉淪又常被人提起明末清初的那段悲慘歷史,這又勢必會勾起民族矛盾的漣漪。只看起初的百度貼吧中的各民族罵戰,可見一斑。
  2. 談漢服復興,必談到國家應該怎麼怎麼樣。我們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共和國,不是某一個民族與群體的私人組織。國家不會阻止漢服運動的發展,只要它是正當性的,可國家又為什麼就一定要強制其它民族穿上不屬於自己民族的服飾呢?
  3. 在這個已然西風東漸的尤為嚴重的時代,適宜漢服生長的土壤與環境真的還有嗎?要怎麼去恢復?這是最要命的一點,也是最實際的一點。
漢服,做為一種文化象徵,承載了太多的民族記憶。如果真的愛她喜歡她,就請從自身做起,積極的學習與宣傳傳統文化,讓適宜漢服生長的土壤早日復甦!

(璇璣姑娘鎮樓)

我是曲裡香,謝謝您的評論與關注!


曲裡香

1、會的。一定會的。當中華文明全面振興,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顯著增強,當中國人從精神層面真正站立起來的時候,中國式的漢服唐裝必定會走向現代化、新穎化、多樣化、全民化。

2丶有的人對中國古代的漢服唐裝有片面理解,以為漢服唐裝就是長袍大袖。錯。難道中華先人是穿著長袍大袖去進行農田耕作的麼?是穿著長袍大袖去建長城丶挖運河的麼?漢代大將軍衛青丶霍去病是率領十數萬穿著長袍大袖士兵萬里迢迢去大漠與匈奴作戰的嗎?中國古代的服裝文化是豐富多彩的,有著形式丶功能多樣的服裝系列。按功能分,有朝服丶祭服丶禮服,有正裝丶便裝丶時裝丶運動裝丶軍裝丶勞動裝等。按性別年齡分男裝丶女裝丶老年裝丶中年裝丶童裝等。按時令分,有春丶夏丶秋丶冬裝等。有人看古裝宮廷電視劇看多了,受到誤導,以為古人服裝就只有長袍大袖。

3丶復興漢服唐裝並不是簡單地復古。難道現代中國人會愚蠢地把古人的服裝原封不動地拿過來就穿嗎?難道現代的西服與最初的西服是沒有任何改進的嗎?難道現代中國的軍服與上世紀50年代或者紅軍時代的軍服是一樣的嗎?復興漢服唐裝是中華文化復興的組成部分。它是繼往開來,推陳出新,開拓探索中國式服裝現代化的一個歷史進程。中華文明要保持活力,必須不斷地有所開拓,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有所前進。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漢服唐裝也是這樣。我們在保持中國傳統丶中國風格丶中國元素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系列人們喜穿樂見的中國式服裝系列。包括正裝丶禮服丶便裝丶時裝丶女裝丶兒童裝等。為人們在新時代提供更多的服裝選擇。這正像花園一樣,有西式花園,也應該有中式花園,百花競放,各顯光彩。

4丶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民族服裝服飾,都是未來中國式漢服唐裝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唐裝只是一個統稱和符號,正像56個民族同屬中華民族一樣。各民族服飾也會推陳出新,在保留傳統元素基礎上,形成時尚丶簡潔的新樣式。人們喜歡都可以穿。

5丶復興漢服唐裝,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為現代中國人的著裝提供一種新選擇,並不會排斥西裝和其它服裝。著裝是個人的自由,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著裝。那種強制人們穿什麼衣服的說法,
完全是無根據的無稽之談。
















趙凡丁201

你這就是個偽命題,我們復興漢服的初衷,只在於它成為自己民族的文化符號,每個民族都應該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作為歷史文化最為悠久的漢族,更是如此。所以,我們只希望能在重大節日,大大方方的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不被嘲笑,不被鄙視,甚至不被誤解。而且,你對於漢服的理解有錯誤,漢服是民族服裝,不是古裝,所以不存在不穿現代服裝這一問題。復興漢服,也不是強制你天天穿,所以你大可放心。

至於全民化,我是不支持的。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少數民族的同胞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不可以強制人家穿啊。

復興漢服的群體是一個具有包容性,具有時代感的群體,請不要把我們想像或者定義成阻礙社會發展的復古者。



HNXS

這種問題本來就帶有誤導性,在現在這個時間,漢服沉淪三百多年了,加上某朝的荼毒,可能大部分民眾對於漢服已經淡忘,需求也不是很大,其實現代人要求漢服復興的需求很多時候來自文化自信的覺醒,以及對於精神生活豐富化的需求,這些人很多都是多少接觸過高等教育的人,而大眾可能沒有那麼多閒心,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尋求精神需求,所以你問的這種問題也就是有一定誤導性的,也反映了漢服復興運動的兩類代表,一類要求人人如此或者多數人都如此,一類要求漢服回到合理的地位,雖不要求人人都穿漢服,但是不希望人們對於漢服有過多偏見,也不要認為他們穿漢服出行就是復古癖,只是希望得到認同。而一般人對於第一種人是特別反感,畢竟現代社會人人自有自的風格,精神需求的方向也有不同,那麼提問者所說的強迫一直穿漢服,不穿現代服飾本身就是一種誤導,也更加深了不喜愛漢服的人對於漢服運動倡導的誤解。


圖中便是前些年火熱的電視劇《琅琊榜》,這部劇中,除開別的不說,這部劇裡面,服飾就是相當講究的,根據人物的身份,該有什麼配飾,衣服的繡花該怎樣,左衽右衽都是對的,包括服飾的顏色,都是請專人指導的,可以說,這部劇裡,講華夏服飾之美展現得很好。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漢服和其他民族元素一起,真真實實地代表著漢文化,雖然不能完全代表,但也不是網上有人所說的不能代表,畢竟,它是漢文化的組成者,有著數千年文化的積澱,也有著與其他漢文化元素的紐帶聯繫,比如詩詞,漢服與詩詞相聯繫,就成為了詩詞裡唯美的意象。

1、燕趙多佳人 漢無名氏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

2、竹枝詞 黃莘田

畫羅織扇總如雲,細草如泥簇蝶裙。

3、詠苧蘿山 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勾踐徵絕豔,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當然這個問題還是回到個人看法,我覺得,提倡漢服復興,不管是不是大多數人都同意,至少它代表著中國在新時代下隨著國力增長,對於自己民族文化自信的覺醒與強烈的自豪,才催生了如今的漢服運動,其實這真的是一個好事,從清末我華夏一族受盡欺凌,甚至懷疑自己的文化,想廢除自己的文字,到如今,對自己的文化有著如此的愛慕,實可喜可賀。不過在有些工作中,漢服或者改良漢服可能不如現代服飾那樣方便,但是在休閒時,人們穿著漢服遊玩,參加聚會等活動,更有濃郁的氛圍。


其實最後說,不管怎樣,不管你支持漢服復興也好與不支持漢服復興也好,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見解,不喜勿噴。


嬴政始名

漢服-漢族人的名族服飾 漢文化的一部分 漢族先人幹著比現在更加繁重的活也一樣穿衣服--漢服 幹活有幹活穿的常服 很方便的 至於繁瑣的禮服和你穿西服白村衫打領帶系領結一樣 女士穿禮服一樣繁瑣 難道你在工廠上班的時候 在家上灶臺燒菜的時候也穿西服白村衫打領帶系領結嗎?女士也穿華麗的禮服嗎?你不喜歡漢民族的服飾--漢服沒關係 自從明末清初 揚州十日 滿清統治者為了強迫漢人穿上滿族服飾屠城十日血流成河 從那以後幾百年漢民族人就不知道漢服是什麼了 甚至有人把現在身上穿的西化服裝當成漢服[捂臉][捂臉][捂臉]認為真正的漢服為古裝 還有人把滿服--唐裝旗袍當成漢服 為什麼我們的鄰國 日本的和服(有漢服元素 其實就是學漢服的) 韓國(韓服女為唐朝的宮女裝)依然保存的那麼好 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像漢民族先人一樣遭受過劫難屠殺 清政府早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了 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 但屬於名族的記憶還是要有的 五十六個兄弟民族團結一致親如一家 每逢節假日喜歡本民族服飾的同胞每個兄弟姐妹穿上本民族服飾一起慶祝也是一件很美很美的事情(不喜歡的就不穿也不需要了解更希望不要噴)


淼淼151002002

不會全民化。三方面原因。

從民族層面上來說。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漢民族風格特徵,是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服飾特色的。中國有56個民族,要強化漢民族服飾全民化,顯而易見,這是不可能的。


從時代的變遷和時尚的潮流發展來看

衣、食、住、行是生活中的四大元素。“衣”為首就足以說明服飾在生活中佔據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現代化高速發展的影響,現代人對服飾的搭配和要求更是細緻化、考究化、美觀化,向著國際大時尚的潮流而變化。傳統漢服,穿戴比較繁瑣,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會帶來諸多不便,所以不會做為潮流主導而全民化。

從現代服飾文化的角度來談。

服飾是人們自我展示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人們總是通過各種款式的服飾搭配在各種場合來展現自己。漢服經過現代時尚的製作和改良逐漸受到很多年輕人的青睞。在校園,越來越多的漢服文化在蔓延;在大街,不少現代改良版漢服在走俏。但這只是服飾文化的局部空間,不會因而全民化。



以上三方面就是漢服不會全民化的論證


幸福是簡單

如果強制你穿某種衣服,不能穿其他衣服,跟滿清剃髮易服又有什麼區別?現在是新中國,不是萬惡的封建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才是我們的歷史使命。而不是搞什麼“大漢族主義”,更不能強制老百姓留髮,易服。

漢服又稱華夏衣冠,之所以稱為漢服是因為漢朝是歷史上幾個大一統王朝之一,且享國四百餘年,現在我們一直都以漢人自居。在“大漢民族主義者”心裡,非漢族人當政的朝代都不是正統朝代。

貌似扯的有點遠了,漢朝人穿的衣服叫漢服,漢族人穿的衣服也是漢服。中山裝是漢服,西裝也是漢服,夾克衫也是漢服,羽絨服也是漢服,因為我是漢族人,所以穿什麼衣服,都是漢服。衣服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為什麼要被“死”的衣服限制呢?

思考題:現在的漢服跟古代漢服真一樣嗎?


太極雲飛揚

現在穿西服,是因為從清朝末年開始我們落後了,西方強大,要學西方,覺得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西方的好。一切以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文明團體為標杆。另一方面,中國其實是實用主義。好用的都拿來用,胡服騎射嘛。唐朝衣服吸收胡人服飾、元朝蒙古服飾,明朝繼承元朝服飾加以改進,每個朝代服飾都在變。漢服這個東西也不用強制啊,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你也別說穿漢服的是傻逼,也不用說阻止漢服的是狗逼。放任自由,愛穿的穿,不愛穿的不穿不就完了。等中國重回世界之巔,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中國可以效仿的高大上標杆了,那麼在穿衣這個小范疇內,自然會湧現出豐富多彩的融合古今中外的各式各樣的新潮中國服飾。不急不急。穿衣的作用,我認為第一是禦寒、第二是遮羞、第三才是制式和好看。中國人有錢了,自然開始追求好不好看,能不能有自己特色。我們有豐富的服裝歷史,有的找嘛。這個問題不用糾結。個人有個人愛好,你不喜歡漢服,我也沒因為我討厭嘻哈服飾就罵人家不能穿啊。題外話,吃飯領域,哪一個文明國家與中國比都是垃圾。因為吃飽以外,好吃最重要嘛。


月半姿

作為一個現代人,以及同袍,希望所有看到這個問題的人能夠明確一個觀點:漢服雖然看上去是古代的衣服,但從本質而言,它是現代的,是當前的,是繼往開來的。就在下淺見,為何漢服會在03年從鄭州街頭的一時演變為後世的燎原之勢(原先有沒有人弄過,不太清楚,如果有知道的歡迎告知),與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上升帶來的民族自信(民間因素)以及國府對於民族認同的促進是不可分割的。從早期漢服遍地影樓裝般徒有其型到後時不僅僅有古墓派(追求實物、典籍記載以及其他出處的,考古向),仙女派,秀衣黨等不同風尚,以及日漸增多的漢二代,也可以看出在這中間的成員是極其複雜的,也顯示出漢服正在走入各階層各行業的生活,而成為一種新的服飾審美方式。它不同於當前的小眾,僅僅是來自於相關行業或者動漫愛好者或者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審美,也將成為大眾審美的一部分。

漢服會不會全民化,這個不重要,因為一個開放的社會其成員的審美必然是多元的。在此感謝前輩們的努力與付出,當漢服大眾化到來的那時,漢服運動大約也會漸漸結束而轉為另一種形式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