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來電郭永光:建不好充電網,電動汽車將無“路”可走

特來電郭永光:建不好充電網,電動汽車將無“路”可走

圖為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總裁郭永光發表主題演講

5月22日,“2018第一屆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CIBF深圳)國際交流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總裁郭永光在“商業模式專場——辨·商業模式的創新與應用”主題論壇上發表演講。以下是演講內容。

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總裁郭永光:

新能源汽車業發展特別快。我記得2014年的時候,我們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主流車企的行駛里程是100公里左右,今天看主流車續航是在350-400公里之間。現在當產業聚焦、技術聚焦的時候,對整個產業的推動是非常快的。

今天我將站在充電領域談一下對新能源的認識。說到新能源不得不說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汽車產業經過大概一百多年的發展,在一百多年來沒有得到質的變化,更多的是量的變化,因為它還是基於拉人和貨物的基本屬性。隨著現在智能化、無人駕駛技術的出現,現在汽車的屬性很快會發生質的變化。

為什麼會發生質的變化?我們認為未來電動汽車產業發展1/3要承載原來拉人、拉貨的功能;1/3要承載用戶終端;1/3承載起能源載體的功能。生產電動汽車未來屬性不生產能源,一定是能源的搬運工。

根據中汽協2017年數據,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到現在是179萬輛。現在我們能明顯感覺到,整個電動汽車產業處於爆發的前夜,我們頻繁接觸國內、國外的廠商,包括奔馳、寶馬、奧迪、賓利、保時捷,他們有清晰的電動化的目標,2020年會是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元年。

電池技術的突破、電機的突破、智能駕駛的突破、車載行車軟件控制的突破,這幾個產業需要同步進行。現在整車領域的發展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充電網絡已經滯後於整車產業的發展。我們一直把充電網絡的建設比喻成像高速公路網絡建設一樣,如果網絡建設不行,一定會影響整個產業的快速推進,現在充電樁成為了電動汽車發展最大的障礙。

有幾組數據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特來電在參與國家2030年電力側重大的科研項目,預估到2030年中國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8000萬輛,如果電動汽車發展到8000萬輛,每天充放電將達到30億度,是居民用電負荷的50%,如果達到50%的話,對中國能源結構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新興產業會走很多彎路,充電領域有的時候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2018年、2019年是制約電動汽車發展最大的障礙,實際上汽車充電是逐步完善的過程,2018年、2019年是這個產業要開始爆發的前夕。2018年、2019年會更加突出充電對電動汽車的支持。

為了避免走彎路,當充電汽車佔到居民用電負荷50%的時候,必須面向未來考慮。目前的充電樁的技術路線是錯誤的,70%的充電樁將面臨重新改造的問題,我們在建設的時候沒有考慮對整個國家電網安全的問題。數量級達到百萬級的時候,對國家電網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整個小區、企事業單位、園區都是大規模電動汽車,對國家配電網的安全是致命的衝擊,我們也提出三點建議:

建議1、必須建立面向2030的汽車“充放電網”。

電動汽車在整個國家配電網的角色和電視機同樣的,產業爆發的時候,充電網為主、配電網為輔,現在電池的發展把充電網的概念又進一步延伸,電池在充電網中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是充放電網的背景,尤其是放電。

有序充電、削峰填谷。電動汽車發展起來以後希望更多夜間低谷進行充電,用電高峰可以把多餘的電量釋放出來。包括微網的系統,也是為了解決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到2030年電動汽車產業爆發到這種程度,希望通過我們充電網的調節,通過電池出能技術的發展,能把火力發電降到30%多,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國家2030年電力改革的目標。

現在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更多考慮如何把電充到電動汽車裡,我們希望考慮研究如何反向送到電網,這會影響整個國家的戰略,會影響到整個環境的改變。

建議2、做戶外運行網必須滿足工業的要求。

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整個產業鏈上所有環節都進步,電動汽車在推廣過程中,也碰到很多問題。第一批電動汽車用戶,遇到充電失敗問題不會分析是車輛問題還是充電樁問題,只是對這個產業產生懷疑,充電設備本身的質量是相關聯的。

建議3、做模塊化充電設備,方便升級和智能運維。

這是一個產品的實景圖,裡面每個模塊都相當於一個控制系統,我們的產品和大家市面上、國際上看到的產品是完全不一樣的,前端只是一個充電箱和充電盒。這是我們基於群網群控的管理系統,區別於其他國內國外競爭對手最大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有世界首創的“王字”充電網技術體系,更多是作用於模塊化。我們接觸很多國內廠商,中國新能源產業更多是專利轉讓,經過幾年技術的發展,目前越來越清晰,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現在這套技術體系更多是談某些國家的代理權。

剛才多次提到未來的充電網與微電網的結合,這是我們這幾年正在發力的產品,希望每個園區從發電端能解決用電需求,使用端能自給自足。這套系統是給雄安定製的,我們也在參與雄安的能源管理。

我們設想企業規模幾百人,做充電樁做成整車廠的配套產品就可以了,我們越做發現越複雜,目前光我們生產研發超過1000人,加上運營的團隊是2500人,加上生產製造業板塊達到6900人。

目前特來電在全國有84家公司,充電突破10億度,落地的城市有238個,在整個中國的佈局基本上告一段落。2018年下半年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海外設立11家分子公司。一個新興的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是新能源產業,需要大家群策群力、抱團取暖,攜手同行。

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2017年下半年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國家電網,技術路線開始往群管群控靠攏,包括國際上,我們目前給韓國、澳大利亞提供服務,他們也在做群管群控的模式,在往群管群控的模式靠攏,應該拿起專業的大旗,我們後來把很多的專利技術都公開了,一個企業新興發展的時候,如果我們閉關自鎖,如果我們沒有這麼大的胸懷,我們自己做不大,我們這個產業也做不大。整車製造廠、電池產業的專家,希望大家能開放胸懷,在這個產業初始階段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最後我用我們公司的口號結束今天的報告,你特別我來電,我們一起特來電。謝謝大家。

(根據嘉賓發言整理,未經嘉賓審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