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大前程》的尷尬,不在於陳思成的演技,而是時代的屈辱。

追了10多集的《遠大前程》,感覺就是兩字兒,尷尬。有多少人跟我一樣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本以為會是王者,結果卻是青銅,為什麼擁有半個演藝界的老戲骨的強勢加盟,《遠大前程》口碑依舊平凡呢?

在《人民的民義》走紅之後,國產劇的形式持續走好,觀眾對內容的要求愈發嚴苛。

再也不是那個憑藉某位小鮮肉的流量就能帶火一部劇的時代,而是內容為王的新時代。

陳思成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演員、編劇,總能抓住觀眾想要的點,他召集了演藝圈的老戲骨系列十三太保,以此深化劇的質量。

張雙利、王德順、倪大紅、劉奕君、趙立新、金士傑、果靖霖、譚凱、富大龍、連奕名、成泰燊、許亞軍、杜志國。

《遠大前程》的尷尬,不在於陳思成的演技,而是時代的屈辱。

按理說,就他們聚在一起,就算不拍不出好劇,也能召喚神龍了。可是《遠大前程》為什麼還是尬到讓人想棄劇呢?

既是編劇又是主演的陳思成自然成了原罪,主演本就是一部劇的核心,主演的人設歸源到劇設的一部分。

如今的陳思成在觀眾心裡已經不再是那個在北愛裡,為了丫丫可以做任何事情的瘋子了。而是一個在丫丫懷孕的時候出軌的男藝人,所以人設的坍塌,會給整個角色帶來負面影響,這是外因

《遠大前程》的尷尬,不在於陳思成的演技,而是時代的屈辱。

那麼內因呢,是陳思成的演技不夠成熟嗎?

觀眾反饋看到陳思成的出場就會出戲,一則是每當洪三出場就有BGM,二則是陳思成的表演總給人一種感覺,那就是用力過猛。

《遠大前程》的尷尬,不在於陳思成的演技,而是時代的屈辱。

可是回看當年的《士兵突擊》、《北京愛情故事》。陳思成對於角色的拿捏其實是非常精準的,而作為多部暢銷作品的導演,陳思成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呢?

如果換成其他的演員,會不會就不一樣呢?

《遠大前程》的尷尬,不在於陳思成的演技,而是時代的屈辱。

答案是不會,任何人演洪三都會出戲。

因為出戏的根源不是演技,而是劇本。

在劇本中,洪三這個角色定位就是近代版韋小寶,可是就算春哥出演洪三照樣都會出戲。

《遠大前程》的尷尬,不在於陳思成的演技,而是時代的屈辱。

雖然這個假設不成立,得不到驗證,但是這就是事實。

這並不是我的判斷,而是歷史不能改變。

演過韋小寶的人很多,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陳小春、周星馳、張衛健。

金庸筆下的韋小寶是一個聰明伶俐、偷奸耍滑的市井小民,卻又是一個率真、正義、善良的男子漢。

韋小寶這一角色塑造成功的原因不僅僅他的聰明才智,最關鍵的是他所在的時代。

康乾盛世

1820年,我們中國的版圖是這樣的。

《遠大前程》的尷尬,不在於陳思成的演技,而是時代的屈辱。

鏟鰲拜、定三番、收臺灣。在那番盛世之下,我們不缺乏李大釗、胡適、梁啟超這般為國為民的人士,我們樂於看到韋小寶這種富有小聰明的人叱吒官場,遊戲紅塵。

那是一個居安思樂的時代,我們有飯吃,有衣穿,自然而然就想著多一些樂子。所以我們允許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有一批像韋小寶一樣的人,他們貪圖小利,卻又不失大體,給人們帶來歡樂。

可是,《遠大前程》的洪三呢?

他所處的時代是1920年,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呢?

《遠大前程》的尷尬,不在於陳思成的演技,而是時代的屈辱。

那是一個華人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時代!

英租界、法租界,任何一個國家都跑到中國的領土為所欲為,任何一個租界的外國人都可以騎在中國人的頭上拉屎。外國人的命神聖不可侵犯,中國人的命如同草芥。

這是一個怎樣屈辱的時代,在這樣嚴謹的背景下,我們能依靠的只有梁啟超、需要康有為這樣勇敢、堅定的人,帶領民族去革命,抗爭。

而不是指望一個靠著嬉皮笑臉耍小聰明就能夠在兩大租界中混得風生水起的洪三。

這樣的人物是不符合歷史氛圍的,即便是在劇幕印上“本故事純屬虛構”,也無法掩蓋歷史的殘酷。

《遠大前程》的尷尬,不在於陳思成的演技,而是時代的屈辱。

有多少愛國人士殞命在上海灘,又有多少豪傑死於英法租界。

在那樣的環境下,我們壓根沒有想象力去幻想有一個洪三這般的人物能夠存活。

能看到的是《偽裝者》中的明家兄弟,隨時隨刻謹言甚微,因為稍有差錯,便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這便是歷史的答案,沒有人能改變。

我們能夠接受大清的韋小寶,也能接受現代的韋小寶,但是我們沒法去接受一個近代的韋小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