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為什麼叫張家界?

老許

張家界其實以前並不是叫張家界,叫青巖山.那時,青巖山上也沒有姓張的人家.為什麼後來又叫它張家界呢?這事兒,還得從漢代的張良來說起。

那時,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濫殺功臣。留侯張良想到淮陰侯韓信死前講的那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想起這句話,張良打了幾個寒顫,他於是來了個功成名就,功成而退,他追尋赤松子的腳步,歷經了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上古時代舜帝流放歡兜的地方,來到了天門山,張良突然發現,這就是自己歷經千辛萬苦要找的人間仙境,於是乎,張良就在此隱居下來。而且據說張良在此修道,留下子孫後代還在這裡栽了七棵杏樹,後來杏樹長得巨大,就像七八把大傘,撐在半山腰。


許多年後的一天,一個叫張萬衝的朝廷官吏,特別霸道,他請來雕刻匠在每一棵樹上雕刻一個大字,這雕匠刻呀、雕呀,七七雕了四十九天,才刻成七個大字:“指揮使張萬衝界”。後來他貼出門板大的告示,規定以七棵銀杏樹為界,方圓五十里,從鑼鼓塌至黃石寨,從朝天觀到止馬塌,一概禁止通行,違者砍頭,害的張氏子孫後代顛沛流離。


後來一個叫張萬家雄的來了,把張萬衝的告示牌砸了,張萬衝氣急敗壞,派兵捉拿張家雄,他四處抓人,八方搜山,捉不到張家雄,就在寨民頭上出氣。他把寨民趕到銀杏樹下,聲言要用大家的人血染紅那七個大字。正危急時,只見樹上閃光,樹口十吐雲,樹枝嘶叱,樹幹上突地噴出七股桶大的黃水,直朝著張萬衝的人馬射來!一霎時,狂濤巨浪,鋪天蓋地,把張萬衝三百兵馬一齊捲進金鞭溪去了!寨民們見此陣狀,嚇得一個個忙對著銀杏樹作揖叩頭,呼天叫地,求蒼天保佑。這時,猛聽得雲頭上有人發下話來:“寨民民們聽著:此地本是天造地設,人間仙境,哪能容得張萬衝這個不肖子孫橫行!吾神已令白果仙人將他葬海底。此地現歸張氏共同所有,永世永代生息!”說罷,他將拂塵往七棵銀杏樹上一指,只見七棵銀杏樹上立即現出了“人間仙境張家界”七個金燦燦的大字。此後,人們便把青巖山叫做“張家界”。


關注邵陽那些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年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管轄,而大庸、桑植兩縣則於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屬永順專區管轄,後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至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市大庸。

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具體沿革如下: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大庸、桑植兩縣則於屬永順專區管轄,後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

1982年,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填補了中國沒有國家公園的空白。1985年5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庸縣,設立大庸市(縣級),以原大庸縣的行政區域為大庸市的行政區域。1988年,國務院批准將大庸市升為地級,設立永定區、武陵源區,將原屬常德市的慈利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縣劃歸大庸市。

1994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將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邇而得名。

名稱由來

“界”在市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領屬界限,一是指高山。清代道光版《永定縣誌》載:“無事溪發源於張家界。”民國版《慈利縣誌》載:“索溪上源於張家界。”此處張家界,指的是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張家界之名,最早見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張氏族譜》序言。序言的作者叫張再昌,是永定衛大庸所指揮使張萬聰的第6代孫。明弘治年間(1488-1506年),朝廷見張萬聰鎮守有功,將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山林之地”作為封地賞賜給他。他於是舉家上山守業經營。

明崇禎三年(1630年),張萬聰的第6代孫張再弘被賜團官,且設衙署於此。這一帶成為張氏世襲領地,被叫成了“張家界”。截止到20世紀末,張氏子孫在此已歷17代,人口近千人。另一種說法是:相傳西漢留侯張良當年在此隱居,終老後葬在水繞四門,因此很早的時候這裡就叫張家界了。

1958年,這裡建立國營林場,因場址設在張家界農業社的地盤上,林場即取名張家界。1978年,張家界林場最早拉開湖南旅遊開發的序幕。1982年,建立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張姓聚居的張家界村由公園代管。鑑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子海內外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


追逐自遊

“張家界”地名來歷的傳說 明清以前,這張家界一帶統稱“青巖山”,人煙稀少,人心純樸,也沒有人去爭地盤、樹界址,覃、田、張、向,幾戶土家族山民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清朝年間,田姓人家漸漸發了起來。有了銀子,就想當官。花了幾千兩銀子,捐了一個“千戶”的小武官,從此就耀武揚威起來。 這千戶叫田候長,自從捐了官,也免不了要出外巡視一番,一為職責所繫,二為顯擺。這天田候長騎著高頭大馬,幾個家丁跟著,把青巖山周邊的百佘裡地面都走了一遭,連稱“慚愧”。平日只注意自家門口田地,盤算如何掙錢,沒想到自家世代居住於此,這青巖山地面竟如此山水秀麗,奇峰連片,林木蔥蔥,實乃風水寶地! 田候長睡不著了,一夜輾轉反側,盤算如何把這片奇山異景弄到自己手裡。雞叫頭遍,田候長的鬼點子出來了! 田候長連忙起床,叫起兩個長工,做了四塊木牌,磨墨揮筆,每塊牌子寫下“田候長千戶界”六個大字,匆匆吃了早飯,帶上四個家丁,騎馬出門。 田候長快馬加鞭,分別在腰子塞、

水繞四門、土地埡(龍鳳庵)、老磨灣四處的大樹上釘上木牌。一日之間,這方圓數十里地面就成了他田家的地盤! 回到村裡,連夜召會集覃、張、向三家,當眾宣佈:“從今以後,以所釘木牌為界,這一帶就是我田家的地產,打柴砍樹,打獵砍畲,都必須到我家交納糧款!” 這覃、張、向三家一聽,叫苦田連天:這不是斷了我們的活路?然而敢怒不敢言。 這姓張的人家是張良的後人,平日心地善良,最肯賙濟旁人,在這一帶頗有威望。從田家出來,覃、向兩家連夜來到張家,商討對策。 這張家老大對眾人說:“大家先不要急,也不要聲張待我明天去四處打探一番再作商議。” 第二天,張老大獨自一人悄悄出門,一天不見蹤影。這覃、向兩家呆在家裡,也不敢聲張,也不敢過問。 黃昏時分,張家回到家中,悄悄找來覃、向兩家:“我今天到四處察看了田候長釘的界牌,如今我們就準備一些銀兩,明天就到縣裡告他。只是有一事先要說明,不是我張家要強佔這一帶山林,實在出於無奈,為打贏官司,要冒用我家祖宗張良大人的名字,還望各位理解。官司打贏,這一帶地名就叫‘張家界’”。 覃、向兩家連忙道;“張大哥有你家祖宗遺風,足智多謀,我們都聽你的。只是田家勢大,這官司打得贏麼?” 張老大微微一笑:“各位盡放心,這官司是他田候長自己給我們寫的證據,包贏不輸。” 張老大也讀過幾年私塾,連夜寫好狀子,三家一起湊了幾兩銀字,就到縣衙告狀去了。 這縣太爺接了狀子,一看告千戶強佔山林,就問張老大:“你告千戶大人強佔張家山林,私徵稅捐,有何憑據?” 張老大回答說:“請太老爺親自到現場踏看,千戶大人親筆寫下張家山林界牌,卻要我們打柴砍畲向他家交納糧款,不是私徵稅捐,又是什麼?” 這縣太爺平見田候長依仗統帶軍務,耀武揚威,不把他縣太爺放在眼裡,心中早有幾分不快。遂連忙起轎趕到老磨灣,果然見到大樹上新釘木牌,赫然寫著“留候
張子房界”六個大字,似田千戶筆體,就在老磨灣擺下桌子,現場審案,並飛籤把田候長傳到。 “大膽田候長,這界牌可是你親筆所寫?” 田候長看一眼木牌,分明是自已釘上,親筆所寫,也沒有仔細看清,就連連點頭:“是下官所寫!” 這縣官大怒:“這界牌即是你親筆所寫,你又強徵百姓稅捐,實乃藐視國法,欺壓白姓,本官容你不得你胡作非為。” 田候長大呼“冤枉。” 縣太爺喝一聲:“你看清了,你親口承認,這界牌是你所寫,還有何冤枉?” 田候長這才仔細看那木牌,那“田”上多了“留”上半部分,“長”旁多了個彎“弓”,“千”字多了一橫一勾,“戶”字下面多了一“方”,不是“田候長千戶界”,而是:“留候張子房界”,不禁大驚失色,啞口無言。 這張老大連忙說道:“這裡實是我家祖先張良先生世居之地,千佘年來,已成公產,不屬私有,望大人賜這一方山水地名‘張家界’,乃是鄉民之福。” 這縣太爺樂得留個“順應民意”的人情,遂判決道:“界牌之內山林的屬公產,田候長私徵稅捐,有違法,著革去千戶,地名改稱張家界。” 原來張老大失蹤一天,就是到四處悄悄改了界牌,田候長不明就裡,落入圈套,丟了官職,輸了官司。 從此這一帶就稱為“張家界”。


適應安靜的活著

呵呵,據我所知,張家界以前屬於湘西自治州,後來劃出來,叫大庸,再後來才叫張家界,以下做參考: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慈利州改為慈利縣,隸澧陽府(後復為州)。 1913年屬武陵道,1916年劃歸辰沅道,1949年10月屬永順專區,1952年8月後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成立地級市大庸。1990年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庸市更名為

張家界

市,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

傻不拉嘰的一個人

通俗點講,一個叫張萬聰的人原來住的青巖山的,到那留下了很多後代,全是姓張的一個村子,再一定的範圍內為了和別的姓氏區別,就叫,張家的界址!後來就叫張家界地名,就那一塊青巖山地方叫張家界了,現在的話可以理解為張家界村,後來開發旅遊主要就是現在的國家森林公園那一代叫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歸大庸市管轄,外人當時都不知道大庸市,都只知道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94年以山名市,就改名叫張家界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