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00多个亿,换回了4个不满意!

上个世纪60年代,曾有十万青年从繁华的大上海,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的出发,缘于当年大饥荒之后,一系列经济、人口和就业的政策,他们的资历实际上比文革中的老三届还要老。而当全国知青大返城潮起潮落的时候,他们又成了殿后。最终这些上海青年终于从那遥远的边境,重又回到了出发的地方。但是对他们而言,最美好的时光都已经埋没了。

花了200多个亿,换回了4个不满意!

据说,知青返城的那年冬天,一场黑风暴刮了七天七夜。在那个记忆中异常寒冷的冬天,成千上万的男女知青,从各个偏远的团场走出来,他们顶着风沙,沿着他们亲手修筑的公路或干渠汇集到阿克苏地委的大楼前。1980年11月23日,他们开始绝食请愿。

全国知青“胜利大逃亡”的触发点是云南,1978年9月,云南插队知青丁惠民,给时任副总理邓小平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历数广大知青的困惑、烦恼和对生活的绝望。希望能在政府的帮助下回到家乡,这促使中央开始下决心解决知青问题。

花了200多个亿,换回了4个不满意!

邓小平让李先念去调查知青情况。最后说是国家花了200多个亿,当时的200多个亿换来了1000多万知识青年的四个不满意。国家不满意、知青不满意、知青家长不满意和当时的那个地方政府不满意。地方老百姓也不满意呀,你们去了以后抢人家的饭碗。

各地解决知青回城首先是沿用建国以来,从50年代就实施的顶替政策。而远在新疆的十万上海青年,能够享受顶替政策的毕竟是少数,那些幸运儿成了大多数人眼红的对象。当年农二师三十四团有些人,拿到顶替回城的调令之后,是悄悄离开团场的。

花了200多个亿,换回了4个不满意!

这个为什么呢?倒不是嫉妒,问题是说,一走对大家是一个刺激。大家都不走,那也就这么很坚定地就在农场,几十年都下来了。陆续陆续走,有的能走有的不能走,那些不能走的心理就很不平衡。肯定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样导致最后大家孤注一掷,起来,闹。

希望之后是漫长的等待,时间从1979年初一直到1980年末。这期间邓小平访美,对越自卫反击战,公审“四人帮”,频密发生的国家大事,把新疆阿克苏的回城呼声,淹没在了遥远的边陲。

花了200多个亿,换回了4个不满意!

新疆支边知青的分流,是从1981年初的时候开始的。很短的时间之内,五万多上海青年如潮水般离去。当然还有四万多人留了下来,就像是被大潮留在了沙滩上。

那些返城的知青,当他们重又回到十几年前出发的地方,将会发现。当初一分钱盖一个章,就把户口迁出来的豪情壮志,换回来的,是想要重新融入这大城市的步履维艰。昔日的上海青年重新回到人生的起跑线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