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大會堂參會的82歲院士,剛結束1400米的南海深潛

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2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上午在大會堂參會的82歲院士,剛結束1400米的南海深潛

黑色西褲、軍綠色短袖襯衣,戴著一副金絲眼鏡,82歲的汪品先精神矍鑠。密集的行程在他身上似乎看不出痕跡。

在“深海勇士”號西沙載人深潛航次中,汪品先作為年齡最大的“乘客”,3次下潛到南海1400米水深以下,每次下潛觀測採樣時間都在8小時以上。

科學界認為,深海海底的裸露岩石上面沒有什麼生物。但汪品先第一次下潛就碰到了“冷水珊瑚林”,這是以前在南海沒有發現的。為了研究這個海底生物群,他打破原先下潛兩次的計劃,又增加了一次。

“82歲高齡深海下潛3次”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對此,汪品先表示,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反應,在自己看來就是一件小事,完成了多年前和友人的一個約定,實際下潛中自己做得比想象要好,非常高興。

“唯獨時間不能慷慨”

汪品先每天早上8點半進辦公室,晚上11點回家。最近被夫人下了命令,把回家的時間提前了半個小時。“現在10點半之前必須從辦公室回家,不然(夫人)臉色就不對了。”汪品先說著自己“甜蜜”的煩惱。

汪品先的夫人是植物學家孫湘君,兩人從同學發展成情侶,後來北京、上海兩地分居了30年。“爭”了很多年,2000年孫湘君終於“投降”,搬到上海。

如今,年過八旬的科研伉儷經常一起去學校辦公室,分頭工作,在辦公室待的時間比家裡還要多。

在汪品先看來,工作和休息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差異。他沒有什麼特殊的愛好,對現在新來的事物也沒有興趣,但他覺得他想做的東西是很有道理的、是重要的。“這是我的優點,到現在我還是很投入的。”

為了不被打擾,汪品先平時不用手機。他說自己什麼都可以慷慨,唯獨時間不能慷慨。

“我現在是倒計時的”

上午在大會堂參會的82歲院士,剛結束1400米的南海深潛

82歲仍活躍在科研一線,全球同行中已鮮見同齡人。汪品先在追趕逝去的時間,他說他的年齡是錯位的,該做事情的時候時代原因讓他做不成,該退的時候反而有條件做,“丟了好多年”。

他對研究的心情是迫切的。很多年來,深海科研只能依靠國外設備,現在終於有了國產的潛海條件,“說了那麼多年深海,趁我現在還走得動,我當然要自己做。”

對 話

上午在大會堂參會的82歲院士,剛結束1400米的南海深潛

汪品先院士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以下圖片來自新華網

談深海下潛:我漫遊仙境回來了

“政事兒News”:三次下潛都在什麼位置?

汪品先:三次下潛深度都是1400米,在西沙的同一個海區,因為我是追同一個問題。

“政事兒News”:什麼問題?

汪品先:我要追一個海底的生物群。原來以為深海的海底,裸露的岩石上面沒有什麼生物。結果我們這次下去,頭一次就碰到“冷水珊瑚林”,真是像個樹林一樣。

“政事兒News”:您看到的冷水珊瑚林是什麼樣子?

汪品先:“冷水珊瑚林”是我起的名字。就和陸地上的園林一樣,高大的竹珊瑚像樹木,低矮的扇形珊瑚和海綿之類像灌木,而貼在海底的海綿、苔蘚蟲相當於草本植物。這些固著在海底的生物構成了深海的“園林”,為游泳和爬行的海洋動物包括章魚、海星之類提供了棲居地,就像陸地樹林裡有猴子有鳥一樣。

“政事兒News”:為什麼要去追冷水珊瑚林?

汪品先:我想研究這個生物群在什麼地方有分佈。我們另外一個團隊在南海的東部也看到了。在1800米深的水域,南海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冷水珊瑚群,這是以前在南海沒有注意到的。

“政事兒News”:到了水下1400米,身體會有什麼反應嗎?

汪品先:深潛器裡氣壓是保持正常的,環境跟陸地環境一樣,三個人蹲在直徑兩米的球裡面,身體沒什麼感覺。這跟蛙人不一樣,不是一個真正的考驗。

“政事兒News”:真正的考驗是什麼?

汪品先:我原本計劃下去兩次,結果發現問題沒解決,又加了一次。下去一次是很貴的,所以責任心會很重。我們去了8個科學家,一人平均1.5次,我多佔了一點。

去年我查出一些病,到這個年齡都會有。但這次(下潛)我狀態很好,有問題要追很好,結果比我想象的也要好,回來後更自信了。

“政事兒News”:在1400米海底,您看到周圍的環境是什麼?

汪品先:就像我第一次出來時候說的,“漫遊仙境回來了”。海底冷泉生物是密密麻麻擠到一起的,這很有意思,生物群是淺海的動物搬下去的。這種生態系統,我們之前瞭解得非常少,但它們是地球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水下有很多想象空間,是另外一個世界,一個人類不認識的世界。

上午在大會堂參會的82歲院士,剛結束1400米的南海深潛

談“南海大計劃”:對南海深部的認識應該以中國人為主

“政事兒News”:這個航次算是南部深海計劃的收官之作,對您來講有什麼意義?

汪品先:這應該是我這輩子做的最後一件比較大的事情。2011年“南部深海計劃”立項,我當時就說,點一把火炬,它會燒起來的。

“政事兒News”:為什麼這麼說?

汪品先:因為南海對中國太重要了,各個部門都願意參與進來。“南海大計劃”從2011年到現在,立了60個項目,其中51個都是重點項目,一共32個單位、700多個人次參與,規模很大。

“政事兒News”::總的來講,“南海大計劃”是一門綜合科學的探索?

汪品先:對,我們立項的時候叫做“南海深部過程演變”。“深部過程”就不是現在在採石油的那些地方,而是到南海中間一個菱形的4000多米的區域,底下是玄武岩。它形成了才有南海,我們就攻這個部分。

“政事兒News”:具體來講,包括哪些研究學科?

汪品先:三個方面,一個是構造,南海的構造和南海的岩漿作用,可以比作它的骨頭;第二個是沉積和古海洋學,從南海的沉積物裡恢復當時的海洋演變,我把它比喻成肉;第三個是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我把它比喻為血。

這三樣東西做成一個麻雀,我就來研究這個麻雀的前身今世怎麼運行。

“政事兒News”:取得了哪些顯著的成績?

汪品先:大計劃中包括3個大洋鑽探、3個深潛航次。我敢講,這是中國海洋基礎科學研究中,到現在為止最大規模的。

我們明年春天計劃開總結會,2019年“交賬”出來是很漂亮的,它會改變我們對南海以往的看法,大概會成為世界上邊緣海最好的研究之一。

“政事兒News”:那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研究,“南部深海計劃”最後會呈現給公眾什麼結果?

汪品先:我們希望拿出一個邊緣海的產生演化和運行的典範來。世界75%的邊緣海都在西太平洋,但我們的瞭解很不夠。

我們現在把南海作為一個切入點,最後想向世界表明,南海深部的認識是以中國人為主的。之前都是外國人在做工作,但跟我們現在的規模不好比。我們會有很多很漂亮的結果,信心很足。

“政事兒News”:“南海大計劃”後續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汪品先:我準備做一些科普方面的工作,這完全可以介紹給老百姓。我花了那麼多錢,到底做出什麼來了?這個是可以說清楚的。

上午在大會堂參會的82歲院士,剛結束1400米的南海深潛

汪品先院士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工作。

談科研:科學家只有在前線才會發現問題

“政事兒News”:現在很多年輕人也在做這個工作,為什麼你自己還要親自下潛?

汪品先:我們現在建設硬件方面很下功夫,但在軟件上出現了問題。很多人當了學科帶頭人以後就不幹第一線了。比如現在很多到海里去採樣的工作,都是打發學生去的,科學家就坐在辦公室裡。

我這些年沒有少批評人家,我覺得我自己做一下是最好的。對於培養年輕人,我想用行動影響一些人。

“政事兒News”:所以這次下潛是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別人?

汪品先:不全是為了這個才去做。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我這個年齡是錯了位的,該做事情的時候做不成,該退的時候反而可以做。

所以現在很“滑稽”,像我這樣年齡的學者一般不出來了,但我現在還在做,因為我丟了好多年。

我最好的年紀在搞革命,後來因為沒有條件和資金,只能跟外國人合作。現在有了條件,當然要自己做。說了那麼多年深海,趁我現在還走得動,一定要去看看。

“政事兒News”:親自下潛,是不是您的研究經驗也起到了作用?

汪品先:對,我們本來計劃要去看珊瑚礁的,結果去了以後,發現了冷水珊瑚林,就改變了計劃。

第一次發現之後,我讓年輕人接著去過,但沒有完成任務,我自己就得再下去。自己不去,沒有人替你做。包括我把這個課題提到此次航次的重大位置,只有科學家自己在船上,才敢這樣。

上午在大會堂參會的82歲院士,剛結束1400米的南海深潛

汪品先院士乘坐“探索一號”科考船從三亞起航。

談未來:要做的事按重要性排序,也許哪天就“跑掉了”

“政事兒News”:您身體狀態這麼好,平時鍛鍊身體嗎?

汪品先:年輕時會長跑、遊游泳,自行車騎得很多。有時候想到一個科學問題,我來勁了,在街上騎兩個鐘頭。

“政事兒News”:現在還騎車嗎?

汪品先:我之前騎車上班,現在老伴不讓我多騎車,叫我多走路,走路也重要。

我的生活方式比較簡單,看不出休息和工作的差異。科學家如果對工作提不起興趣,還是別幹。在船上誰不吐啊,但討論起問題來勁的話,這些都是小事情,你自己要有精神。這是我的優點,到現在我還是很投入的。

“政事兒News”:您現在的生活狀態是怎麼樣的?

汪品先:我現在是倒計時的,後面我要做的事情都按照重要性排著隊。

先把我的“南海大計劃”完成,如果還有幾年,再做別的重要的事。今年還有兩本中文的書,本來也不準備出,後來一個老朋友去世,我想搞不好我也跑掉了,所以就出了。

但叫我做的我不想做的事,我是不會做的。

“政事兒News”:所以時間對您來講,是很寶貴的。

汪品先:我覺得自己能拿得出手的文章,都是60歲以後完成的。所以我開玩笑講,人家是博士後,我是院士後。

像地球科學、宏觀生物學,眼界和經歷很重要,你沒見過這個東西,怎麼會理解?積累多了以後,自然會有很多聯想,這恰恰就是年紀大的人的長處。

“政事兒News”:以後會把重頭放在哪裡?

汪品先:我自己還想做一些人文方面的事。我這次隨船帶的是一個日本華人寫的中國史,來北京帶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這都是我為後面寫東西做準備。

我總覺得我們這代人的經歷很寶貴,想把它記錄下來。明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我也想寫點東西,有些問題需要繼續思考。

“政事兒News”:未來還會再進行深海下潛嗎?

汪品先:不知道。船長給我講,等到他們1萬米的(深潛器)造好後,讓我再去,我說我不知道那時候人在哪裡。

我更喜歡讓我後面的時間自由一點,我在推中國深海研究進入世界前沿,我自己在做,也希望一些年輕人能夠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