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清沒有像印度一樣完全淪為殖民地,而是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老兵東雷

其實印度有一部分領土不是英國的殖民地,而是葡萄牙的殖民地,這個地方就是現在印度的果阿。

1510年,葡萄牙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塊殖民地,並打壓當地印度教徒及回教徒,導使該地多數人口歸信天主教。

葡萄牙統治了果阿450年,比統治澳門時間還長。到了1961年時,印度用武力奪取了果阿,取得了果阿主權。今日,以人均資產值計算果阿是印度最富裕的一個邦。

1600年英國開始向印度擴張,後來英國把法國趕出了印度,到1858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管轄印度。

也就是說葡萄牙在印度的擴張非常的早,英國在印度擴張也非常的早。

英國和清朝第一次戰爭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為什麼英國和其他國家沒有把清朝全部變成殖民地呢?

首先,統治殖民地的成本變高了。1852年,當時英國首相說道:“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因為很多殖民地的商業稅收遠比不上行政開銷,是個賠本的買賣。

保留滿清政府,能夠節省行政開銷,只要清朝能夠開放市場,英國就可以掠奪中國的礦產資源,並用產品佔領中國的市場,這樣對英國來說利潤最大。

其次,實力做不到了。德意志統一後,德國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英國也認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

於是殖民地擴張又進入高峰,但這時候世界已經是多個列強時代,不再是英國獨霸的時代。日本已經開始了明治維新,德國已經完成統一,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獨佔中國已經不可能了。於是他們分割佔領中國,比如香港、臺灣、青島、大連等等。

但隨後列強就因為爭搶殖民地爆發了一戰,然後二戰。各國還沒有來得及瓜分完中國就把自己玩死了。


上丞工作室

俄羅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計中藏。
法蘭西,佔廣州,窺視黔桂。德意志,膠州領,虎視東方。
新日本,取臺灣,再圖福建。美利堅,也想要,割土分疆。
這中國,哪一點,還有我份?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
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壓制我,眾漢人,拱手降洋。
——摘自陳天華《猛回頭》

我國被侵略,和印度是不一樣的。

印度是直接被英國殖民,而我國在當時,基本上算是各大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瓜分博弈。

就像一戰結束後,我國作為戰勝國,居然不是收復日本的土地,而是轉讓給別的國家,同時還要給戰敗國賠錢!

但是即便這樣,我們國家相對於印度,還是好了一點,雖然是傀儡政權,但是能夠在多國博弈下,夾在縫裡生存,也是可以的了,起碼還保留著一絲尊嚴,沒有被滅國。


而印度則不同,直接被殖民,其實就相當於滅國,印度人根本不被英國人當人看。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當時世界是英國獨霸的,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全世界大約4~5億人都是英國的國民,佔了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佔了世界的五分之一。
而到了通商中國的時候,那時候西方工業革命國家已經都起來了,英國雖然還披著日不落帝國的外衣,但是也不敢說就能幹掉其他西方強國。

再加上世界局勢緊張,英國也無暇顧及中國,雖然清政府比較好打,但是別的國家也想來分杯羹。

英國是趁著獨霸、雄起的時候侵佔了印度,到了清政府的時候,其他工業國家也起來了,它想獨佔中國,也是不可能的。

而清政府為什麼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國家?主要是因為那些國家分贓不均,如果他們都統一了戰線,清政府還是會淪為完全殖民地國家的。


戲曲說


西方列強敲開清朝閉關鎖國的國門是在1840年,1914年第一世界大戰爆發,1918年結束。盛興殖民主義的西方列強開始衰弱。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5年結束。世界格局大變,西方列強元氣大傷,殖民主義成為過去式,不久世界各地殖民地開始紛紛獨立,代表著殖民主義體系的崩盤。


清朝在西方列強壓榨的幾十年年裡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而只是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原因是複雜化的,主要在於文明體系的不同,殖民的困難。還有西方列強的互相對立,清廷藉以拉攏牽制平衡,才造成了一種脆弱平衡。然後熬到了民國。文明體系的不同。

西方列強對於被殖民地的土著一般都是比較殘忍的,像當年英國殖民北美洲,結果印第安人幾乎絕種。而且還要殘忍改變其文明,像英語在今天世界上是通用語言,背後卻是血淋淋的殖民時代成果之一,英國殖民全盛時期全球統治面積大概3400萬平方公里,而這些殖民地區當地土著大部分種族要麼滅絕要麼最後化為英語體系之內。

清朝是封建社會,百姓思想是守舊的,像西方列強殖民那一套根本就行不通,統治難度極其大,像西方列強數次侵略中國,你打朝廷可以,但是你在鄉下橫行霸道肆意妄為,那麼就會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殖民代價太大的情況之下,清廷就起了中間商的作用,清廷要的是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西方列強要的是利益,然後就形成一種默契,西方列強通過清庭壓榨中國,而且效果還不錯,所以深化殖民就慢下來了。

西方列強相互牽制。

清朝遼闊的國土不是任何一個西方列強可以消化的了或者說列強不會看著任何一個國家獨享這塊大蛋糕的。

清廷對於權術可以說是爐火純青,就利用過西方列強這種心理來拉攏一方打壓一方,如三國干涉還遼。

甲午戰爭後,清廷與日本籤馬關條約,割的不止是臺灣還有遼東半島,割讓遼東半島讓列強深感利益受損,而且日本在華勢力會更加之大,於是沙俄、德國、法國三國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勸告”為藉口,迫使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了清政府。


在這種詭異平衡之下,中國沒有成為西方列強殖民地,但是西方列強的胃口不止於此,開始慢慢吞併中國領土。

在清末西方列強實際上控制了大半個中國了,像滿清龍興之地東北就成為日本與沙俄的實際控制地,1904年東北爆發第一次日俄戰爭,清廷卻只能選擇中立,說明清廷實際控制的地方真的不多了。

至清亡大半個中國盡陷於西方列強之手,像長江當時在對於西方列強來說就好像自家內河一般隨意進出。瓜分已經差不多了,就差一個宣告了,但清亡以後隨之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使殖民主義的西方列強元氣大傷,新興的美國並不提倡殖民,而且英法為代表的列強也無力維持殖民地,最終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紛紛獨立,殖民體系開始崩潰,中國也在解放軍的努力之下徹底獨立,清除了西方列強勢力,開始了復興崛起之路。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首先,英國逐步殖民印度期間,時間大概是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這一時期,以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為代表的第一批殖民帝國的勢力逐漸衰落,而以英國、法國為代表的第二批殖民帝國方興未艾,它們藉助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成果,在全世界大力擴張殖民地,用以獲得更多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展資本主義工業,鞏固資產階級統治。


而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大,卻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了。這一時期,一批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崛起,試圖衝擊以英國為中心的殖民體系,這些國家以德國、日本為代表。但問題是,當時已被瓜分完畢的殖民地一時半會兒很難拿到手,那就只能朝那些尚未被徹底殖民的國家下手,這些國家裡最肥最大最有油水的就是中國了。所以大家就爭相瓜分中國,各自的利益很難達成共贏,中國也就在列強的利益衝突間苟延殘喘,但卻始終無法被某一個大國所獨佔。


此外,清政府雖屢遭侵略,但一直未曾放棄自強的目標。從洋務運動開始,中國致力於富國強兵和工業化,而在清末又推行新政和預備立憲,改革已經深入到政治領域。這也使得列強都傾向於把清政府看作利益共同體和戰略合作伙伴,而非單純的待宰羔羊。

另外還有一點,相比於印度,中國向來就認同統一的觀念,而在晚清的列強侵略中又逐漸形成了強大的民族認同,這種民族認同正是中國在近代不斷反抗列強侵略,獲得民族獨立和富強的強大向心力。


達摩說

這裡就要說到令無數現代人唾罵的“儒教”了。

儘管自南宋以來,儒學日益僵化機械,缺乏有深度的縱向突破,越來越教條化。但是直至清朝末年,儒學依然是社會主流學派。文人出仕、管理國家都依靠儒學,儒教的信徒們在社會方方面面結成了一張巨網,把整個國家網在其中。而且儒教特有的“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大一統概念讓任何分裂中國的舉動變得困難,統一的中國讓任何人潛意識都會忌憚。“儒”作為一種深層次的概念已經融入每個中國人的方方面面,修身立命,建立自我,適應社會,直至今天我們仍然靠它。基於這樣的民族性格,無論哪個勢力想在華夏這片土地上強行改變它,都是不可能的,註定會引起失敗。太平天國不行,小日本也不行。至於遠在大陸或者大洋另一端的歐美人,就更不可能了,他們不會花費高昂的成本,洋鬼子們來中國可是為了賺錢的。

至於印度,整個歷史上統一的時間就沒幾年,基本都是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土邦。說來好笑,印度統一這個概念還是他們的主子英國人帶來的。歷史上印度不斷受人侵略,一次次亡國,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發明了種姓制度,隨後波斯人、馬其頓人、大夏希臘人、塞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吐蕃人、突厥人、阿富汗人、葡萄牙人、法國人、英國人,甚至還有我們漢人都胖揍過這個民族,許多外來民族甚至在印度次大陸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可以說印度一直都是作為殖民地而存在的,英國人來了,只是換個主子罷了。


噩夢魚兒

局勢君從地理位置決定論的角度來簡單的說一下,算是給大家一個啟發吧。

歐洲那些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開始在海外佔領殖民地,然後掠奪當地的土特產,這些原始的資源最終促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這個時期就是大航海時期。

那麼當時歐洲人看中的地方是哪些地方呢?他們最先看中的是熱帶地區,因為熱帶地區降雨量充分日照時間長氣候溫暖,當時他們需要的木材、甘蔗、菸草、礦石、動物等貨物在熱帶地區儲量非常豐富,唾手可得。

而我們中國屬於溫帶地區,動植物資源就比不上熱帶地區那麼豐富,每年還有好幾個月的寒冷冬天誰也幹不了活。想要在溫帶地區掠奪資源,就需要苦心經營,沒有那麼多現成的東西可以直接裝船發貨。

再加上大清朝地形複雜、內陸交通不便,所以對於歐洲的殖民者而言,吸引力不是那麼大,直到熱帶地區被人佔差不多了,這才把注意力投向大清朝,最終也只有沿海地區和長江沿岸部分地區被他們侵佔,所以叫半殖民地。


局勢君

感謝秦始皇給我們留下一統的觀念,在諸多皇帝的努力下,國土面積逐步增加,比如:新疆、西藏、內蒙等,這些地方西方列強不願去,只喜歡好的地方,中國地大物博,西方列強沒有足夠的兵力來佔領中國,就算有足夠的兵力,中國人們面對異族入侵,必定拿命也要把他們趕出去,給西方列強帶來阻撓,相反,以滿清治理清朝後期是明智的選擇。

當時的印度,像中國分封制時一樣,各自有自己的兵力,必須全部佔領,才好統治。

印度,殖民地

滿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不是西方列強不想把滿清淪為殖民地,而是實際情況不允許。

各列強內部:

都不想其他獨自佔領滿清,中間也是由矛盾的,有時談不攏也是兵刀相見。

各國內部,在其他地方也有殖民地,不可能把精力只放在滿清。

所以滿清是半殖民地。


中原一哥

印度的地理位置要比中國好的多 北方有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的防護 印度的北方相當於中國的四川這個緯度 所以說印度全國都不會很冷 堪稱上帝建立的長城! 事實上歷史上中國人(漢人)從來沒能翻越高原來打印度 蘇聯/俄羅斯侵略者更打不來! 像美國一樣東西都靠海 但是沒有美國那麼寬 開玩笑世界上有個印度洋 總沒有什麼中國洋 日本洋 美國洋 等 哇!印度的西邊不遠就是中東 亞歐非三大陸交界的地方 日耳曼人很久之前就日過印度了!如果我是日耳曼的英國人我看得起印度,看不起中國,中國的西方有青藏高原的阻礙,東方是一片汪洋大海和居心叵測的日本人,北方是韃靼人和沙俄


同領地指揮官

印度歷來有被侵略便全部淪陷的歷史,民眾由於全部信教,教派教義多是順從。不反抗,不造亂等等愚民政策。

再加上幾千年的種姓制度,更是扼殺了民眾擁護國家政府的積極性,龐大的低種姓人口根本沒有出人頭地的途徑,只能如牛羊一般被政府長年累月的剝削和統治著。凡是政府軍失敗之後,印度土地就如透明的一層紙,可一舉拿下。

說起中國為什麼沒有淪為全殖民地,第一我反對有人所謂的國土面積大,因為印度與巴鐵沒有被分離前,國土面積也並不小。

所以仍然是幾千年來的政治智慧所帶來的不一樣。先有舉孝廉,後來科舉制。才是真正統一民心,捍衛國家的動力。因為只有給勞苦大眾一個晉升平臺,才能聚合整個國家的民心。尤其這個上升通道還是相對公平的。所以在中國外患期間,反抗聲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反觀印度,如綿羊順從。

所以歐洲的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等大帝國並沒有堅持多少年。民心是渙散的,國家豈能長治久安。


赤耳木目心

原因如下:一是大清政府是有被各國列強承認的政府。

二是大清國國民生產總值還是名列世界前列。

三是印度是多民族國家,宗教矛盾突出,英國利用各民族團體相互制造矛盾,各個擊破,輕鬆控制了這個國家,而中國有5000年文化歷多數的民族史,漢族是佔多數的民族。有國家民族的概念。各國很難控制中國。

四是各個列強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英法等國還想通過殖民控制中國,俄國想搶土地,德國想賣自己的產品。所以給了滿清喘息的機會。

最終中國比印度好一點,只倫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