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發生的愛情故事

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原先並沒有掃墓的習俗。後來有了寒食節,由於傳說中介子推的故事,慢慢的清明節有了掃墓的習俗。此外,清明節附近本來還有三月三的上巳節,也慢慢的合併進了清明節。因此,清明節絕不僅僅是掃墓一個節日活動,清明節的節日氣氛除了祭奠先人的肅穆哀思之外,還有對春天萬物復甦的生命禮讚,還有踏青、放風箏、打鞦韆等愉悅美好,甚至還有拋棄禮教束縛的男女歡會。

今天我們來介紹一個在一千多年前清明節發生的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清明節發生的愛情故事

話說,一千兩百年之前,盛唐期間。

好像這事能傳為美談,而且是喜劇收場的似乎都在唐朝。

話說有一個叫崔護的同學,這年高考成績不好,沒考上,在清明節這一天,喝了點酒,自己一個人到長安城南去玩。

崔護同學是個宅男,也沒個朋友,要不清明節怎麼自己出去踏青春遊呢?當然也許是確實喝大了,和一起喝酒的朋友走散了——誰知道呢,反正是他自己一個人出去玩。

在一片桃花掩映之處,有一戶人家,崔護就去敲門要點水喝。

敲了半天,有一個女孩開門出來。崔護說了來意,女孩給他拿出馬紮讓他座,從屋裡拿水給他喝。女孩微微斜靠在門前的桃樹旁,崔護看去,女孩嬌姿媚態,就是顏值很高。

崔護動了心思,跟女孩搭訕,女孩沒搭理他。崔護喝完水一步三回頭的走了。

走是走了,崔護的心可是留下了。這是女神啊。當然,咱不知道是崔護同學能有多宅,碰到女神心裡惦著,卻能忍一年時間,到了第二年的清明節才又鼓起勇氣行動——當然,也不排除崔護同學第二年清明節才又想起女神來。

崔護同學又來到城南,找到那戶人家。結果鎖門了。崔護不得其門而入,悵然若失,拿出唐朝宅男的必殺技,在人家門上寫了首詩,走了。

這次崔護同學沒再等一年,看來是見不著心裡真惦著了,過幾天,他又去了那戶人家。

崔護同學一聽,這個後悔啊。跟老頭說了自己就是寫詩之人,求老頭讓他進去悼念。老頭讓他進了屋,崔護同學看見女神躺在床上,不由得大哭。

崔護同學確實難受,哭的沒有禮貌,趴在女孩身上哭,哭的死去活來,“我來了,你怎麼走了你怎麼不等我呢……”

但凡在這種時刻,韓劇的情節必然上演:哭著哭著,女孩眼皮微動,慢慢醒來——女孩敢情沒死,就是餓暈了。

這下好了,有情人終成眷屬,老頭認了這個女婿,心裡也許在想剩女終於沒剩下,就是女婿沒個學歷有點遺憾。

老頭沒想到的是,崔護同學自打娶了女神,人生就有了重大轉折,公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高考終於考上了,在古代,進士及第就進入了仕途,就是開始當官了。到了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就是35年後,為京兆尹,就是當了首都長安的市長,同年為御史大夫,大概相當於國務院常務副總理,又為廣南節度使,大概相當於廣東省黨政軍一把手。

看來女神等對了。等不著對的就不能嫁啊。

這則以喜劇收場的愛情故事,基本上是歷史真實。記載於《本事詩》·情感第一。

《本事詩》是唐代筆記小說集。撰者唐代孟棨(qǐ),名一作啟,字初中。生卒年﹑籍貫均不詳。

作者自序說:“詩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其間觸事興詠,尤所鍾情,不有發揮,孰明厥義﹖因採為《本事詩》”。說明撰書本旨是提供有關詩歌作品的寫作背景,以便了解作品含義。

雖然《本事詩》記載的史料也有不確之處,但大部分可信。這則愛情故事雖然沒有其他史料佐證,但也沒有任何史料反證。結合流傳下來崔護寫在女孩家門上的那首詩,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這則史料是虛假的。

崔護寫在女孩家門上的那首詩,就是著名的《題城南莊》,寫桃花的千古絕唱: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秖今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後改為今天流傳的版本。

博陵崔護,姿質甚美,而孤潔寡合。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入,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數日,偶至都城南,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殺吾女。”護驚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與之出①,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將求君子以託吾身,今不幸而殞,得非君殺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矣。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清明節發生的愛情故事

【名稱】清 鄒一桂《桃花圖》

【年代】清代

【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26.2釐米,橫58.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微私塾|每天一點國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