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華:文化臨洮託命人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認為,中國人離不開自己的文化,只有具有堅實、鮮明的中華文化傳統的現代化中國,才能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自信,並結合社會現實和時代需要進行創新性繼承和創造性發展。

樓宇烈先生的見解,具有高屋建瓴般的意義。值得欣慰的是,樓先生的思想,在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尤其在民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甘肅臨洮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學會會長王海雲先生,就是樓宇烈先生思想的忠實實踐者。

多年來,王海雲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並與洮河流域獨特的地域文化結合起來,以真善美的道德觀念感化人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被社會各界譽稱為——文化臨洮託命人。

王长华:文化临洮托命人

1952年,王海雲出生於甘肅臨洮縣城,祖父、父親都是家傳裁縫,這在當時,也是一個勤勞樸實的工匠之家,他家就在城隍廟附近。從小時起,他就目睹了在香菸繚繞中四方信眾朝拜和祭祀城隍爺的隆重儀式。在晨鐘暮鼓的嫋嫋餘音中,他幼小的心靈,就被這種神聖而莊嚴的氣氛所深深感染。

一個花甲的時間,對於人生來說雖然很長,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僅僅是轉瞬之間。

“這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宿命!”

近60年後的2011年3月,當他肩負著臨洮縣委、縣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託,受命重修臨洮城隍廟時,他不禁這樣感嘆道!

重修城隍廟是使天人和諧的歷史契機,王海云何德何才?能夠被委以如此重任?重修城隍廟對當下有什麼文化啟迪?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臨洮城隍久負盛名

城隍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寧夏回族自治區道教協會會長歐治國認為,城隍文化是好官文化、廉政文化、善心文化,是法律與道德相結合的產物。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同時他也強調,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

不僅如此,習近平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作解決人類共同難題的思想庫。

他舉出了可以古為今用的15種優秀古代思想:

其中就有: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為政以德、政者正也;清廉從政、勤勉奉公;儉約自守、力戒奢華,這和源遠流長的城隍文化存在著高度契合。

中國不能成為文化的流浪兒、精神的乞食者,因此,必須喚醒中國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同時又賦予其現代化的靈魂。

有人將城隍文化歸結為傳統文化,並認為,中國要走向現代化,就必須和自己的傳統徹底“決裂”!

著名學者杜維明曾撰文說:“過去我們打倒孔家店、批判孔老二,人們把官員貪汙腐敗、民眾貧窮愚鈍、新舊極權主義、錯過了工業革命、沒能建立民主人權法治社會、不完善的市場經濟,等等,都歸結於傳統之惡劣。我們拿幾千年積累下的文化汙垢同歐美文化中的優質部分作比較,把責任歸結到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與倫理身上,這顯然有失公允。”

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也說,在對待孔子與傳統文化的問題上,人們的態度形成明顯的兩極還是近代以來的事情。不少人將中國落後捱打的原因歸結為傳統文化的腐朽,強化和放大了人們對傳統文化負面影響的認識。

還有人將包括城隍文化在內的宗教文化和封建迷信等同起來,針對此種論調,有學者指出,宗教是在哲學範疇之內,闡述一個流派的觀點,關於宇宙的觀點、世界的觀點、人類和萬事萬物的觀點,目的是勸善止惡,提倡人們在行為上有所遵循,有所約束,是非常樸實的東西,它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迷信是從宗教有神論的觀念派生出來的,是將宗教的部分觀點局部抽象化、功利化,期望從中獲利的行為。

王海雲認為,城隍文化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和民間信仰結合而成的產物,在今天仍然有著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弘揚城隍文化,有利於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圍,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以一種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使浮躁的心靈有所皈依,為社會與民眾的心靈溝通,提供可憑藉的精神橋樑。

城隍崇拜在中國民間,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土壤;在今天,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城隍神,是一城守護之神,舊時國中府縣皆有。尋究其源,可知其俗大約始於三國時期,完備於隋唐,而極盛於宋明。

據《臨洮府志》、《狄道州志》載,“中大夫同知鞏昌等處府事祁公,臨洮大家也。自祖及父,皆以徵蜀之功,世守是邑……乃以家資作新祠宇,為孔子及四配、十哲造像,七十子與古名儒皆圖於兩廡之下,凡為屋若干。用中統鈔七萬餘貫,又給田廬以贍其學……拔其俊良教而育之,為教以風治為本。公以將帥之家,崇尚斯文,綽然古君子之風。”“祁公,世襲臨洮府事,政績顯赫,州西南十里祁家衙有祠,毀於清光緒年間。”“金祁望、元大司徒祁安墓,在州北四十里葉家坪。”

綜合以上史料可知:

昔有西域人祁望,以巨家擢守臨洮,為府尹。祁望廣散家財,招撫邊民,百姓謂之“父母”,卒後,金熙宗完顏亶敕封他為臨洮府城隍。

其子祁福,金時任通遠軍節度使兼知臨洮府事,歸元后因徵蜀有功,授臨洮府元帥兼知府,卒後追封太原郡伯,加封公爵,諡曰“武桓”。

祁望嫡孫、祁福之子連哥,任臨洮府元帥兼知府,後轉任同知總帥府輕騎都尉,卒後追封太原郡公,諡“忠毅”。

連哥子祁安,賜金虎符臨洮府尹,超授中大夫,同知鞏昌便宜都總帥府尹,歷大司徒。祁安捐中統鈔七萬貫,建學宮及臨洮文廟,為孔子及四配十哲造像;又捐學田數百畝,選拔俊秀少年,教而育之,以將帥之家啟臨洮文化教育之先河。

祁安之子公哥尕只,襲臨洮知府兼宣政院都事,因公殉職。

公哥尕只之子祁洪,襲父職任授光祿大夫、司徒。

祁林,任脫思麻路、常陽等處元帥府同知。

祁玳、祁珊,明朝嘉靖時分別任平陽府通判和內部教諭。

祁從學,明萬曆時任隴西教諭。

雍正四年,族人祁增原、終生行善,長壽一百零二歲。

祁正儒,乾隆時任中衛訓導。

……

八百年來,祁氏一門英烈,精忠報國,世代忠良。他們的卓著功勳,一直激勵著世世代代的臨洮人民。鄉人感其恩德,修廟塑像,世代祭祀。

良好的家風,是祁氏一族人才輩出的先決條件。

意味深長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特別強調“家風”和“家庭薰陶”對於一個人的塑造作用。

2015年春節前,他在春節團拜會上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習近平在這個全球華人最重要的傳統佳節前講這番話,雖言辭溫和,但震撼力極強。

有媒體評價說,這是“把每個人的‘小家’提到和國、天下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建立“健康而強大的價值觀”的勉勵性信號。

完全可以說,良好的家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它被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文化自信的更大使命。

臨洮城隍廟始建於金代,原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寢宮、列曹、通廊、天井、廂房、鐘鼓樓、戲臺等一應俱全。然世事滄桑,政事多變。八百年間,六毀六建,惜於“文革”中又遭劫難,神像毀壞殆盡,廟宇挪作他用,民間祭祀被迫中斷。

回憶起這些往事,王海雲感慨萬端,他說,數百年來,臨洮人民奉祁望家族為城隍神,而城隍神為城邑之主、治世之神。城隍尊神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懲治奸惡,降施甘露,護佑四鄉,屢顯神威;處洮河之遠,則憂其君,撫邊安民,祈福解厄,統管功名升遷、陰陽兩界之事。

因此,順天應人,修復城隍廟,是當代的一項德政,更是眾望所歸。

王长华:文化临洮托命人

受命於時眾望所歸

2011年早春的一天,和每天的正常作息時間一樣,王海雲早上起來,總喜歡登上臨洮城西面的二級臺地,在西巖寺裡轉悠轉悠。

腳下就是自己奮鬥了大半輩子的心血——臨洮縣製氧廠,工人們早已經開始工作了,廠區面積不大,但裡面松柏林立,環境優雅,收拾得井井有條。

再往下,就是波光粼粼的洮河,像一條蛟龍,穿過城區,往北流去。抬眼望去,整個臨洮城盡收眼底。東邊的嶽麓山,還被籠罩在晨光之中。

西巖寺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距今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後毀於戰火,於清乾隆十九年重建。次年,在此地還建有著名的“臨川閣”和“望河樓”,成為人們休閒旅遊的文化名勝之地。清代臨洮詩人吳鎮、李法、苟繪齡、潘興敏等人曾留下數十首歌詠西巖寺和臨川閣的詩篇和楹聯。

時移境遷,這座洮河岸邊的梵宇名剎,也衰落得破敗不堪,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壯麗宏制,難聞晨鐘,也聽不見暮鼓,屋衰人去,香火飄零,偶有幾隻寒鴉,在早春的寒風中瑟瑟地鳴叫著。

見此情景,王海雲只能報之以嘆息和惋惜。

正在躊躇間,忽見山下道中,有一長溜小車沿山盤桓而上,分明是朝西巖寺開來。

見此情景,王海雲推測,肯定是縣上領導帶領的參觀隊伍,他立刻下意識地躲避,準備尋覓山間小道下山。

果然,是臨洮縣政府縣長石琳,帶領著南方某省的一批專家學者,來西巖山覽城觀景,考證臨洮古城的風貌。

王海雲正在下山的路上,此時心中似有鬼使神差,他卻又不想下山了,如此徘徊尋思者再三,還是毅然上山。

石琳縣長給參觀者講述著西巖寺的興廢及臨洮文化古蹟的境況。期間,他發現王海雲也在遊人之間,與寺院主持一塊兒傾聽。當談及城隍廟修建及西巖寺修復事宜,王海雲表達了臨洮人民對恢復這處人文景觀的殷切期望。

石琳縣長當即表態,由王海雲擔當修建責任!王海雲當場委婉地表示不敢當此大任!石琳縣長當著臨洮縣文化廣播影視局局長陳體雄的面說,就這麼定了!王海雲沒想到,晚上七點多鐘,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打來電話說,石縣長讓給他通電話,在電話中石縣長說:“你從事著企業,也參與了民間文化社團,能夠搭建文化人士與企業家的橋樑,修復古建築之事非你莫屬!你應當擔當此任,義不容辭,請不要推辭!”並仔細地向他詢問修復這些建築物存在著哪些困難。王海雲這才知道,石琳縣長是動真格的了,他那天的表態是代表著縣政府對於打造臨洮文化的決心。

王海雲立即聯絡了縣上德高望重的幾位鄉賢耆宿,仔細商量後,統一了口徑,大家的一致意見是,家有三件事,先從緊處來!當務之急是先修復城隍廟,再接著西巖寺,再然後文廟!

商議已定,他們將此意見上報給縣政府。

很快,縣政府召開專門會議,研究並同意了這一方案。

2011年3月,呼應廣大群眾的要求,臨洮縣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代表,經過多次座談,決定成立“臨洮城隍廟籌建管理委員會”,修復臨洮城隍廟。

3月25日,各界代表在城隍廟召開會議,選舉了委員會領導班子。眾望所歸,王海雲當選為會長,焦世海為常務副會長,吳保強、張祖印、宿永智、潘瑞、祁得祿、周至睿、任永瑞、鄭耀銘、羅永林、申教仁、石天龍等人為副會長。下設辦公室、施工組、秘書組、宣傳組、祭祀組等,正式開始城隍廟的集資動員、建設規劃、工程施工等工作。

王长华:文化临洮托命人

修舊如舊巧解難題

萬事開頭難,首先碰到的難題就是籌委會的統一意見和資金籌措問題。

臨洮城隍廟籌建管理委員會大體由三部分人組成,文化界人士、企業界人士、宗教出家人及四方信眾。

當了會長之後,王海雲才覺得,要將這三股力量凝聚在一起,並非易事。文化界人士自有他們自己的觀點,想法有些清高,提出的建議有些空談;企業界人士也有他們的想法、做法,有的觀點也難以達成共識;至於宗教出家人、社會各界信眾自有他們的見解,就更是各有各的想法,眾口難調……

看來,要做成這件大事,比管理一家企業要難得多!

但是,只要本著虔誠的願望,心懷著把慈善事業做好的出發點去做,一切困難並不是不能克服。

王海雲就是心存這種想法,盡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有時甚至是苦口婆心,反覆商討,儘量使大家的意見能夠最終達成一致!

關於資金來源問題,王海雲他們巧打“功德牌”,“造福桑梓,功在後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起全縣建築企業中有識之士的積極響應。

天創房地產公司總經理祁國文,就是臨洮城隍廟裡供奉的神祗——祁望的後裔。修復城隍廟,往大里說,是弘揚傳統文化中的正義善行,往小裡說,也是對有功於祁氏家族的崇敬!流芳百世是傳統中國人的美好願景!這個榮譽不是用錢能夠衡量的!你看南宋迫害岳飛的奸佞小人秦檜,至今還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其子孫後代就是花多少錢也改變不了這個“壞祖宗”的名聲!這個道理,祁國文當然懂得!祁國文以祁城隍後裔兼企業家的身份參與了城隍廟修建並承擔了整個城隍廟70多尊神像的雕塑工費,捐出善款78萬元!

金澤房地產公司總經理苟佔國,也捐善款50萬元!

接下來,何維彪、苟永勝、曹桂林、牟建邦、屠永慶、邊國勝各捐款10萬元!

全縣200多家企事業單位、1000多位仁人志士解囊相助,共捐資200餘萬元!

各方信眾,更是你10元,我5元,其間有許多感人的情景,在此不再一一盡述!

臨洮城隍廟原建築群規模宏大,一進三院,平面呈中軸線對稱結構,主殿及古代府、縣衙門位於中軸,其他建築分列兩廂,山門氣勢恢宏,大殿雄偉壯觀,寢宮、配殿、廊廡、廂房、鐘鼓樓、戲臺等一應俱全,整個建築群佈局嚴謹,彩繪磚雕莊嚴精緻,尤其是木結構的建築物,具有很高的美學和力學價值。可惜,由於歷經戰亂,期間經過六毀六建,只有大殿保留至今!歷經八百多年,其間遭受地震、風雨災害的侵蝕,竟然毫無變形,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

中國古代建築,在外觀和造型上,不僅有著極高的美學價值,而且,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心理。一組建築物,其主要建築,必須建造得巍峨莊嚴,藉以傳達一種神聖肅穆之感!臨洮城隍廟的大殿也是如此!

在高層建築比較稀少的古代,臨洮城隍廟的主殿巍然聳立在一片建築群中,顯得鶴立雞群,卓爾不凡,昭示了城隍文化在大眾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而到了現當代,鋼筋混凝土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原來氣勢不俗、巍峨肅穆的城隍廟建築,被周圍林立的高層建築包裹於其中,由原來的“高地”成了一片“窪地”!這顯然與城隍廟在人們心目中的神聖地位極為不符!

如何使城隍廟的大殿“修舊如舊”,能夠儘量保持原來的風貌,又能使它的殿基抬高一些,從而凸顯它的莊嚴崇高的神聖地位呢?

在國內建築學界,已有將古建築“異地搬遷”的成功範例,但那種方法耗時費力不說,最難解決的問題是,將城隍廟的主要建築物大殿進行整體搬遷,這將違背文物不可移動的保護原則,顯然,這種方法不可取。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大殿在原址原地抬高!

這是一個極為大膽的想法!

出身於建築界的王海雲,首先對這個想法予以支持!臨洮縣的建築界,在全省可是赫赫有名!大家集思廣益,反覆商議,覺得這個辦法可行!

因為,整個大殿的框架是木結構,如果將它拆卸下來,再進行組裝,很可能會破壞原來的榫卯結構,難以復原原來精巧的建築結構!最佳的辦法,就是使整個大殿的木結構保持不動,而將其整體抬高!

說起來,這個想法還得感謝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是他們在當年建造的時候,“提前”為後來人的維修著想了!

說幹就幹!王海雲、潘瑞、趙希元、邊小林等人,在整個大殿抬高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擔任了工程技術總負責!

經過科學而緊張有序地施工,臨洮城隍廟主題建築大殿,被“人為”地抬高了1.2米!

這在國內建築界,早已不是新聞,但在臨洮建築界,卻是一項有著重大意義的建築科學的創舉!

維修後的臨洮城隍廟建築群的風格,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特色,建築結構融匯了宋代的“營造法”和金、元時代的“減柱法”,結構嚴謹,工藝精湛,體現出了極高的木結構力學的工藝水平。城隍廟大殿斗拱飛簷,樑棟翹角,是典型的“卷蓬式重簷歇山拱梁”木結構建築,具有鮮明的宗教建築藝術特色,滿足了人們的城隍崇拜的文化心理,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著名詩人吳辰旭先生在《重修臨洮城隍廟記》中,盛讚王海雲等人在城隍廟重修過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歲開新際,中華復興。有鄉賢王海雲等率眾解囊,捐資重建。辛卯孟春,大興土木。幸矣哉!傳統迴歸,文明再彰;重修大廟,以遂民願!目視崇樓廣殿,仍以舊制;壇場勝構,一應俱有;眾神仙尊,各得其龕,不亦欽乎!輔以現代化之設施,燔香火於堂內,張道德於宇外,天祓神佑,城鄉蔭庇,爰立碑以記之耳。

王长华:文化临洮托命人

民俗迴歸政通人和

2012年農曆3月,臨洮城隍廟管理委員會順應民眾意願,舉行了為期7天的“城隍廟落成暨神像開光慶典”。其中的3月16日至19日,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城隍出巡活動。

16日上午8點,由300名工作人員、8名禮賓、28名正一派道士、20餘名吹響、50餘輛大小車輛、2面坐旗、20多面旌旗組成的出巡隊伍,從城隍廟出發,出小東門,到嶽麓山口祭拜泰山神,進縣城東門到大十字祭祀天地,出縣城西門到洮河西橋祭祀洮河龍王,上西坪到常爺廟祭祀常山輔王,然後會同常爺,赴祁家灘祭祖,祁家灘城隍後裔敬香祭拜,搭臺唱戲,以答謝城隍福神的佑護。

3月17日上午,出巡隊伍從祁家灘出發,順邊海公路至南屏鎮,沿途祭祀了衙下集鎮的中川顯神大郎、寺窪山九位大神、九龍山三寶諸佛、張家寺螞蚱娘娘等諸神。所到之處,萬民迎接,禮炮齊鳴,香菸繚繞,人山人海。在南坪鎮街道祭祀完畢後,向東跨過洮河到三甲廣場,5個村莊的祁氏後裔,大約有數百人,跪拜迎接。

午飯後,出巡隊伍順楊三公路北行至陳家嘴白馬爺廟降香祭祀,然後沿甘川公路至渭源縣會川鎮。當地民眾和有關部門十分重視,數千人到街頭迎接,當地公安和交警部門維持秩序,並將本地索托龍王、九天聖母、螞蚱娘娘三位方神抬到會川鎮街道迎接,鼓樂齊鳴,禮炮震天,場面十分隆重。

在會川鎮祭祀後,臨洮城隍神和當地三位方神一同到達本廟(即索托龍王廟)敬香祭祀。後從本廟出發,沿甘川公路返回,至高橋祁家川,當地祁氏後裔整村出迎,敬香祭拜,再至玉井鎮街道祭祀玉井峰諸神佛,晚上8點,回到城隍廟。

18日上午8點,出巡隊伍從城隍廟出發,過洮河新橋,先後到王家嘴濂洞爺廟、城隍廟管理委員會終身名譽會長祁國文村敬香祭祀,接著至康樂縣虎關鄉大郎廟降香。當地四十八牌的會長、民眾隆重迎接,獻上48盤大獻。完畢後,才虎關返回,北行至臥龍寺山門下祭祀,再北行至廣河縣三甲集二郎廟降香,東過洮河康家崖大橋,到改河金龍廟、祁家溝降香。在祁家溝休息吃飯後,沿甘川公路南行至新添鎮關帝廟降香。數千民眾迎接在街頭,出巡隊伍還未到,已是香案陳列、炮聲隆隆,人頭攢動,群情激奮。下午,返回北關十字祭祀後回到城隍廟。

最後,兩位城隍下車,排班整隊,府城隍用十六抬大轎,縣城隍用八抬大轎,巡視縣城四大街後回城隍廟,開始在城隍廟舉行清明祭祀活動。

這次出巡活動,隊伍規模之盛大(300餘人,50餘輛車)、活動時間之長(共4日)、涉及地域之廣(涉及4個縣的20多個鄉鎮),為隴中數百年來僅有,在當地產生了 極為深遠的影響。

作為臨洮城隍廟管理委員會會長,王海雲當然是自始至終參與並組織領導了這此規模空前的祭祀活動。

“神奇的是,這麼多人、這麼多車,這麼長的時間,秩序竟然這麼良好!沒有發生過一件哪怕是很輕微的事故!”多年後,王海雲回憶起這次城隍出巡活動,仍然覺得非常慶幸和自豪!

5月,在會長王海雲的組織領導下,臨洮城隍廟管理委員會決定,把公民道德教育和社會慈善事業作為一項主要工作來抓,每年除了對重大災情進行適當的捐款救助外,對參加高考取得優異成績的臨洮籍學子予以獎勵,其中,對奪得省級文理科狀元桂冠的,每人獎勵1萬元;對奪得縣級文理科狀元的,每人獎勵5000元。

7月,當年的高考成績出榜後,臨洮城隍廟管理委員會對縣級文科狀元黃穎同學、理科狀元萬婷同學分別獎勵了5000元。

2013年,臨洮城隍廟管理委員會對縣級文科狀元林拓、理科狀元張振羽分別獎勵了5000元。

7月22日,岷縣、漳縣發生6.6級強烈地震後,臨洮城隍廟管理委員向災區捐款1300元,用以抗震救災。

這些慈善捐助活動,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讚揚,大力提高了臨洮城隍廟的影響。

有了修復城隍廟的成功經驗,西巖寺的修復也就水到渠成,順勢而至了。

2013年,在臨洮縣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鼎力資助下,王海雲擔任西巖寺修建管委會會長,對該寺進行了全面維修和新建:對原有的大雄寶殿、天王殿、伽藍殿進行了維修、彩繪,新建了觀音殿,新修了院面、上山臺階,並對景區全部進行了亮化,使這座隴上名剎重現昔日雄姿。

農曆十月初一至初三日,西巖寺舉行了佛像開光慶典及水陸焰口大法會。特別是初一晚上,恢復了失傳多年的“放河燈”民俗活動,為臨洮民俗文化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初二日,甘肅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釋理因,浙江天鐘山禪院住持、張掖大佛寺住持釋覺明等高僧主持了佛像開光法會。

西巖寺的重建,為臨洮文化旅遊增添了一處獨特的景點,使臨洮重現昔日“小西天”之風采,也為促進人心向善,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作用。

王长华:文化临洮托命人

文脈續昌化育棟樑

如果說城隍廟、西巖寺的修復,滿足了社會各界民眾對正義、德政、廉政等傳統文化的嚮往,那麼,對臨洮文廟的修復,則在很大程度上呼應了社會各界對於振興臨洮教育的熱切期盼。

臨洮文廟,史稱狄道學宮,臨洮府設府學為文廟。元代大司徒祁安,系金代皇帝赦封的臨洮府城隍祁望之後。因先輩征戰有功,世守此邑,主政期間,興文重教,始建臨洮文廟。

文廟和明倫堂是狄道學宮的兩個組成部分。歷代以來,文廟就是祭祀孔子的場所,明倫堂是教育學堂。自文廟始建以來,每年春秋兩季,即農曆二、八月的上丁日,由主政官員、學正、教諭、文人、學士、書院師裡、中小學師生,舉行大型祭孔盛典。解放後,祭祀儀式被迫中斷。

據府、州、縣誌記載,狄道學宮在七百餘年間,歷經戰亂,屢毀屢建,但均得到不斷修繕。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修復擴建元代文廟;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狄道知縣管見修文廟;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提督龔守愚修明倫堂,設興詩、立禮、成樂三堂;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狄道知縣褚泰珍再次修文廟;清順治五年(1650年),臨洮府推官嶽峻極復修學宮;康熙年間,臨洮府屬縣河州知州王兆鰲重修明倫堂,設誠意、窮理、主教三堂;康熙十八年(1679年),臨洮知府楊宗仁復修大成殿;雍正六年(1728年),川陝總督嶽鍾琪捐修兩廡及鄉賢祠、名宦祠;乾隆十六年(1751年),蘭州知府與狄道知州程鵬遠獻俸銀、率鄉紳重修文廟,規模宏大,盛況空前;清道光元年(1821年),狄道知州陳沅在鄉紳資助下籌措千金修建文廟,形成完整的建築群;文廟於同治二年(1863年)毀於戰火;光緒元年(1875年),知州喻光容籌資重建,文廟再次形成規模;光緒二十四年(1896年),鄉紳何建威捐修文廟,修建了文昌閣、奎星閣,使狄道學宮再度輝煌。

臨洮文廟歷經風雨滄桑,解放後僅遺存有大成殿、西廂房九間。

狄道學宮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影響陝甘。《狄道州志·卷四十五》記載《學宮圖》,展示出清朝中期狄道學宮之盛況。清代臨洮著名詩人吳鎮在《重修學宮記》中記述道:“其文廟廣大雄深,以餘所見,自西安府學而外,凡秦隴之郡邑不及也。”狄道學宮為左廟右學佈局,東側為宮(文廟),是朝聖祭祀之所,有“宮牆、禮門、義路、照壁、文興坊、泮池、狀元橋、文昌閣、奎星閣、欞星門、名宦祠、鄉賢祠、戟門、東廡、西廡、大成殿、崇聖祠”等建築群,文廟西側為學宮,是講學、傳道、授業之所,有“儀門、節孝祠、儒學門、明倫堂、東西廂房、儒學暑”等建築物。

文昌閣、奎星閣是歷代學子求取功名及存放經典書籍的地方,名宦祠供奉著對地方有功德的官員,鄉賢祠供奉著對儒學和鄉里有貢獻的德高望重的鄉賢,大成殿供奉著孔聖人,東廡、西廡供奉著配享孔廟禮遇的先賢、先儒,崇聖祠是祭祀孔夫子五代祖先的地方。

七百餘年間,社會變遷,政權迭換,文廟屢經風雨滄桑。改革開放後,時逢盛世,政治昌明,天地同行,文化復興。

2006年以來,臨洮各界有識之士募捐資金,出力出物,建造孔子漢白玉、銅像各一尊,併成立了臨洮縣傳統文化教育學會,積極開展民間祭祀活動。

2013年,修復文廟被提上議事日程。王海雲不負眾命,任文廟修復管理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具體承擔起組織修復文廟的責任。

2017年12月,王海雲在換屆選舉中被選為臨洮縣傳統文化教育學會會長。

2018年,文廟對外全天開放,併成立了孔子學堂,分層次、多渠道展開了倫理道德講座。

王海雲認為,文廟興廢,關乎國運。“崇德自有廟堂,重教故在學宮”,文廟是一郡邑文脈續昌之福地,更是文化傳承、培育英才之學府。臨洮作為馳名隴上的文化大縣、教育名縣,這個殊榮由來久遠。文廟修繕僅僅是個開局,恢復狄道學宮歷史上的規模,任重而道遠,需不懈努力。

這次修繕文廟的過程中,有賢達張學東等人,仰先輩之隆德,承前賢之宏志,熱誠呼籲,募捐集資,賴政府支持,企業家鼎力,文廟修繕再度重啟,復其舊制,與臨洮農校劃院立門,修繕大成殿,修建欞星門、垂花門、廟院圍牆,新建西廂房(孔子學堂)、東碑廊坊,硬化院道,鋪設臺階,整修花壇,摹勒銘刻碑文,撰制楹聯詩屏、壁畫宗聖,彩梁畫棟、雕欄砌玉、磚雕祥瑞,使昔日文廟堂廡再度恢閎,庭殿相映,“朝暮祭祀在原址,緬懷聖人於古殿”。焚香擊樂,憑弔先師,成為周邊數縣祭祀、講學、朝聖和觀光之勝地。

2011年(修建城隍廟的同年),臨洮縣在高考中,二本上線人數首次突破千人大關。在此後的幾年中,高考上線人數逐年增加。

王长华:文化临洮托命人

文化臨洮使命擔當

多年來,王海雲不負社會各界重託,深孚眾望,兢兢業業,團結各種力量,凝聚人心,連續完成了修復城隍廟、西巖寺和文廟的義舉,在臨洮各界,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讚譽,這和他多年的“儒商”經歷是分不開的。

幼時的經歷會對一個人的成長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王海雲的家就位於臨洮縣城城隍廟附近,這裡與近代臨洮文化名人黃文中的故居毗鄰。

黃文中(1890—1946),字正心,臨洮洮陽鎮人。東京明治大學經濟學學士,並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在甘肅省教育廳任職,並在各大、中學校兼課。他抨擊軍閥專制,批評時政,倡導民主自由,有“民主鬥士”之稱。1931年後避居杭州,為西湖景觀題寫了多幅名聯,為一代楹聯大家。

年幼時,王海雲就從祖輩和父輩的口中,經常聽到對於這位先賢的讚譽,這對他養成崇尚文化,剛直正義的品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海雲的初中是在臨洮一中上的,高中學業是在玉井中學完成的。

1969年,王海雲隨家庭下放到臨洮衙下公社居住。在農村,他仍然手不釋卷,勤學不已,求知如渴,嗜書如命。夜晚,在用玉米秸稈搭成的看守莊稼的草棚裡,藉著月光,他閱讀了許多書籍,常常給鄰居的大姑娘小媳婦,講述孝敬公婆的道理。他說,善道就是孝道,所謂的菩薩,就是高堂父母!這些婦女們,雖然沒有太高的文化,但從王海雲所講的故事中,也明白了許多樸素的道理。

王海雲是臨洮較早地涉足建築界的企業家之一。

1972年,他來到臨洮建築公司當學徒,仍然堅持學習不輟。1985年函授於北京工程學院工民建專業。從技術員、工程師,一直實幹到經理的職位。

1983年,他承建的永登水泥廠年產26萬噸水泥立窯生產線工程,總投資1600萬元。該工程無論是建築安裝工作量,還是施工難度、建築結構,以及工藝複雜程度,都遠遠地超出了當時他所在的工程隊的施工能力。一位鄉鎮企業的領導曾經懷疑說:“王海雲有上天的膽量?這麼大的工程也敢承包?弄不好要捅大亂子,將會影響所有臨洮建築企業的聲譽!”但是,他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敢闖敢幹的勇氣,憑著堅強的意志和頑強拼搏的精神,機械設備不足就借,流動資金沒有就貸,技術人員缺乏就“引”,集思廣益,深研細究,制定最佳施工方案,力爭勝利完成工程。施工中,他借鑑前蘇聯專家修建永登水泥廠的經驗,出現問題,解決問題;面對困難,不怕困難,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經過兩年多的精心施工,於1985年6月按期完工,按計劃投產,為臨洮建築界贏得了榮譽,開創了臨洮建築企業承建大型工業生產線的先河。

1985年以來,他先後承建了窯街水泥廠年產36萬噸機械立窯水泥生產線窯尾工程、海石灣水泥廠年產6萬噸水泥生產線、永登縣電石廠年產3萬噸電石生產線、甘肅引大入秦工程、甘肅地礦局二隊整體搬遷等全省重點工程項目,使他在甘肅建築界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1987年,他個人投資,建成了臨洮縣製氧廠,填補了七道梁以南的定西、甘南、臨夏三地沒有製氧廠的空白,安置了一些城鎮待業青年就業。

1989年,他聯合臨洮縣教育局,創辦了臨洮縣玻璃纖維廠,安置全縣教職工子女就業70多人。

1991年,企業改制時,他將製氧廠和玻璃纖維廠毅然“充公”,改制成集體企業。

當時,縣上領導反覆徵詢他的意見。他說:“我當初創辦企業時,抱的就是回報家鄉,填補工業空白的想法,根本沒有把它佔為己有的意思。將個人資產變成社會財產,也算是我為家鄉做的一點貢獻。”

1997年,製氧廠在省衛生廳辦理了手續,成為全省為數不多的幾家專業生產醫用氧氣的廠家之一。不久,製氧廠獲批了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生產的醫用氧氣成為國藥產品。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間、2010年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期間、2013年岷縣7·22地震期間,製氧廠將醫用氧氣在第一時間送到隴南文縣、舟曲和岷縣等地,為搶救生命、營救傷員,提供了最急需的“養料”。

在處理金錢與文化的關係上,王海雲有著與眾不同的核心“價值觀”。

2003年,他被祁連山水泥集團聘任為旗下建安公司的經理,當時,祁連集團正是企業興旺發達的時期。但是,此時王海雲的兒子正在讀初中,正逢青春叛逆期,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非常關鍵的時期。由於他長年在工地上奔波忙碌,很少顧及到家庭。這時,他想到,錢是永遠掙不完的,但人的成長,最關鍵的時期也就是那麼幾年。成才了,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益!於是,他毅然辭去了待遇優厚的經理職務,回到家鄉,照顧家庭,撫育兒子正常成長。有人為他惋惜,說他錯過了發大財的機會,但他毫不後悔!在他看來,兒女的成長,比多少錢都重要得多!後來,兒子順利地從甘肅建工學院畢業,分配到臨洮縣城建局工作。他的幾個女兒,都是從師範院校畢業的,都在人民教師的工作崗位上教書育人。他經常教導兒女們,教師的工作雖然普通,但擔負的職責卻非常神聖!也許是他擔負重任修復文廟的緣故吧,幾位姑娘,在對教師工作的重要性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企業管理方面,王海雲非常重視儒家思想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十分欣賞日本企業對於儒家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愛崗敬業,愛廠如家,這是他多年來精心培育的企業文化。

臨洮製氧廠從創辦至今,已經走過了30年的歷程。生產廠長李天林,從1983年就跟隨著他創業至今;會計張玉梅,也在製氧廠有著30年的工齡。廠裡和他們一樣工齡長的員工還有許多!2003年,製氧廠改制成股份制企業,有相當多的老員工分得了股份!

王海雲在人才的重用方面,十分重視家庭的教育背景。他經常列舉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及臨洮籍鄉賢家教、家風的例子,來教育員工!他認為,良好的家風,是培育優秀人才的搖籃!像李天林和張玉梅,都出身於教育世家!

他認為,企業不管大小,文化是靈魂,是核心!企業在於精,而不在大!

正是由於他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應用到了企業文化建設和管理中,所以,他的企業中,職工都是愛廠如家,愛崗敬業,幾乎不用他操心!員工們操的心比他還要多,他這才能夠騰出手來,專注於社會公益事業!反過來,多年來對於公益事業的熱愛,在無形中也增強了員工的凝聚力,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世界普遍意義,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位卑未敢忘憂國!王海雲正是這一深刻思想的躬行實踐者!

喚醒傳統文化之魅,又賦予其現代化之魂!

有了千千萬萬的王海雲們的實踐,“中國夢”會一步步變成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